騎小豬兜兜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8章 除舊迎新(二合一),知否從蒙童開始,騎小豬兜兜風,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接近臘月的時候,禹州斷斷續續下了七八天的雪。
今日的雪倒是不大,只下了半個時辰便停了下來,很快就雲破日出,冬日稀薄的陽光灑了下來。
薄薄的雪層在陽光下顯得越發單薄,蓋不住田地中剛剛探出頭的嫩綠麥苗。
瑞雪兆豐年。
大雪可以凍死田裡的害蟲,還能保持土壤墒情,故而民間有這樣的說法,也並不是空穴來風。
望著阡陌連綿的田野間,鬱鬱蔥蔥的綠色被白色模湖開去,趙宗全忍不住開懷地笑了起來。
連帶著衛辰、顧廷燁、趙策英這些一起出城視察的眾人也都是喜笑顏開。
明年禹州豐收有望了!
順著田壟轉了一圈,視察了小麥出苗的情況後,中午時分,衛辰便與幾人告辭,徑自乘馬車回了禹州城。
即將除舊迎新,禹州城的大街小巷裡,充滿了過年的喜慶氛圍,鞭炮聲此起彼伏。
如今的禹州城,靠著鈞瓷貿易的帶動,終於重新煥發出自己千年古城的風采,逐漸發揮出自己作為河津要地的區位優勢,成為了自長安到洛陽這條陸上商路的一顆璀璨明珠。
這樣的變化,給禹州百姓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
第一條便是大大增加了百姓的就業機會,只要肯下力氣,就不愁找不到活幹。
第二條則是讓鈞瓷的價格翻了個番,整個禹州城的百工百業都跟著受益,甚至娛樂服務行業也跟著沾光。
第三條,全大周各地的客商雲集禹州城,什麼山西的醋、長蘆的鹽、蜀中的錦……,這些往常只是聽說過的東西,現在在家門口就能買得到,讓禹州百姓可以置辦的年貨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這年月,整個大周都沒有幾處地方有這樣的待遇。
「二十三,炕火燒;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波冬鼓;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嘎嘎;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兒,包扁食兒;大年初一兒,撅屁股作揖兒……」
衛辰坐在馬車上,聽著外面童謠,不禁輕嘆一聲道:「還有兩天就是年節了。」
「是啊,少爺。」身邊的元安興奮搓著手道:「咱們明天能歇一天了吧?」
「不行。」衛辰澹澹瞥了元安一眼:「我還有事要你去辦。」
「哦~~」
元安不敢置喙,只能垂下腦袋作沮喪狀。
衛辰不禁心裡好笑,一巴掌拍在他腦後道:「一會兒拿幾個大錠銀子去錢莊換成銀錁子,用紅紙包好了,賞給府裡下人。你自己的,包雙份。」
「好嘞!」元安聞言頓時來了精神,臉上眉開眼笑。
衛辰見此也是笑著搖了搖頭。
不多時,馬車停下,元安向窗外張望一眼,提醒道:「少爺,州衙到了。」
衛辰微微頷首,當下便披上大氅下了馬車,徑直步入後衙,來到了自己的書房中。
院中的幾株臘梅這時都已開了花,澹雅香氣沉浮於素潔的冰天雪地之中,淺黃色的花朵,褐色的樹枝,被細雪染成純白,有如玉樹瓊花一般。
書房窗戶微敞,飄進來絲絲縷縷的臘梅清香,倒是讓衛辰省卻了焚香靜心的功夫。
剛一坐下,衛辰就發現桌桉一角多出了幾封信函。
衛辰取過最上面的那封信,掃了一眼抬頭,頓時精神一振,也不顧其它,連忙拆開信仔細讀了起來。
不知道過了多久,桌上的一杯熱茶都已經不冒熱氣,衛辰才悵然若失地將信放了下來。
這封信是汴京的如蘭和明蘭寄來的,信中講述了許多她們這段時間的有趣經歷。
字裡行間
,都能感受到她們對衛辰濃到化不開的卷戀之情。
看過信後,衛辰恨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飛到汴京去,與兩位未婚妻團聚。
可末了,他也只能悠悠輕嘆一聲,取來紙張,提筆蘸墨,將胸中的思念盡數傾瀉於筆下。
洋洋灑灑近千字的長信,歸結起來,其實不過就是一首李義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衛辰擱下筆,捧著信紙凝視良久,方才將之折起,遞給一旁的元安,囑咐他立即快馬送到汴京。
元安接過信匆匆出門,書房中便只剩下了衛辰一人。
在這臨近年節的喜慶日子裡,聽著院外遠遠傳來的鞭炮聲,衛辰忽然感到一陣難言的孤獨,不由暗自感慨。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古人誠不欺我。
一個人枯坐半晌後,衛辰終於稍稍振作起精神,決定去陳俊那裡坐一坐。
陳俊與衛辰同是宥陽人,又都是孤身一人在禹州為官,兩人的遭遇頗有同病相憐之處,倒是正好可以互相慰藉。
然而,當衛辰乘上馬車、提著好酒到新鄭縣衙,準備與老友不醉不歸之時,卻被告知陳俊並不在此,而是去了鄉下的義學講課。
衛辰聞言微微一愣,旋即啞然失笑。
陳俊昔日為縣學生員時,就曾在盛氏義學任塾師,如今倒是重新操起了舊業。
這年節時候,想來陳俊也是自己一個人在縣衙裡待得無聊,所以才寧願跑到義學裡和蒙童們待在一起吧……
一念及此,衛辰當下就吩咐縣衙的人引路,帶自己去陳俊所在的義學。
馬車行駛了小半個時辰,停在了一座兩進的舊院前。
衛辰走進前院時,屋簷上還滴著午後冰雪消融的水滴,隱隱能聽到院中蒙童的琅琅讀書聲。
衛辰心底一動,推開門走入裡院,但見院子裡站著十幾個市井百姓,身上都穿著布衣或者是短衫,安靜地看著屋裡的蒙童。
這一幕,不由令衛辰聯想起前世學校門口接孩子放學回家的家長們。
屋子裡掌上了燈,大概擺了二十幾副桌椅,基本每個位置上都坐著一名蒙童。
一位先生正手拿戒尺在蒙童間來回走動,一絲不苟地聽著他們背書。
這先生自然就是衛辰要找的新鄭知縣,陳俊。
衛辰不想打擾陳俊上課,就和那些家長們一樣靜靜地站在院子裡。
恰好一旁兩名百姓在低聲說著閒話,似乎提到了衛青天三個字,衛辰不由提起了興趣,側耳仔細聽去。
只聽一名身穿粗布衣服的中年漢子道:「這先生教得真好。三舅,咱娃在這學堂讀書,要費不少錢吧,你倒是捨得!」
旁邊另一名漢子道:「你剛從外地回來,不知道,這兩年咱們坊裡辦了好幾座義學,讀書不僅不用交膏火錢,還免費給筆墨紙張哩!」
「不要錢,還有這種好事?」
「這都是託了衛青天的福啊!讓咱娃在義學裡識字算數,以後出來怎麼都餓不著肚子了,說不定還能像衛青天一樣當個好官呢!」
「這麼說來,這衛青天還真是個為咱們老百姓辦事的好官啊!」
「那還用說?衛青天在咱們禹州,那就是這個!你就聽三舅一句勸,等過了年,把你家那小子也送到這裡來,跟著先生好好學學本事!」
「成,都聽三舅你的!」
兩人商議既定,都是歡快地笑了起來,充滿了對於生活的希望。
卻是沒看見,一旁的衛辰滿臉欣慰,眼底不覺已然微微溼潤。
聽著學堂裡蒙童們的琅琅書聲,看著身旁百姓們臉上發自內心的笑容,這一刻,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衛辰,忽然就感覺自己那顆孤寂的心有了依託。
燈火之下,那位三舅一口一個衛青天地向外甥說著衛辰在禹州的光輝事蹟,言語間極為恭敬。
他說得來了興致,不小心嗓門大了一點兒,驚動了屋裡的陳俊,陳俊輕咳一聲,目光朝外看來,似是在怪他聲音太大,吵到了學生背誦功課。
那位三舅被這目光一瞪,立即閉上了嘴巴,要多恭順有多恭順。
而這時,陳俊也注意到了他身旁的衛辰,不由輕咦一聲。
衛辰笑著朝他揮了揮手,又指了指院外,陳俊當即會意點頭。
於是衛辰也不再逗留,看了一眼屋子裡認真讀書的蒙童後,就轉身大步離去。
身後傳來了陳俊的聲音深沉的聲音:「爾等回去以後要將今日所教的功課全部背熟,一字不可背錯,年後我會再來……」
衛辰聞言不由莞爾一笑,走出院門,上了馬車。
沒過多久,下課的蒙童陸陸續續地出來,各找各媽,各回各家。
待蒙童們盡數散去,陳俊和義學坐館的先生交代了幾句後,便出門上了衛辰的馬車。
陳俊一見衛辰就陰陽怪氣道:「知州大人公務繁忙,日理萬機,今日怎麼有閒情雅緻來這小小的義學視察?」
衛辰板起臉,故作嚴肅道:「每年州衙都要投入幾千兩銀子在義學上面,本官身為知州,當然要來看一看了,省得你們底下這些貪官汙吏把銀子全揣進了自己口袋!」
「下官不敢!請知州大人明察!」陳俊一臉的誠惶誠恐,裝模作樣地朝衛辰作了個揖,結果卻自己忍不住先笑出了聲。
衛辰也跟著開懷大笑。
二人相識於寒微之時,本就交情極厚,私下裡衛辰也從沒把陳俊當作下屬看待,彼此間打趣說笑都是尋常事。
「說正經的。」
陳俊輕咳一聲,正色道:「你下令在禹州普及義學,可是有不少人都等著看笑話呢!」
「都有誰啊?」
衛辰饒有興趣地問道。
他知道陳俊就任新鄭知縣前,曾在巡撫衙門觀政,期間攢下了一些人脈,故而訊息也算頗為靈通。
「鄰府的白知府。」
陳俊道:「聽說他前些天曾在巡撫大人面前進言,說今年禹州童子試沒有比以往多錄取一個人,可見你大興義學之舉,於教化無益,不過是空耗錢糧罷了。」
「荒謬!」
衛辰氣極反笑。
這都什麼狗屁理由?
各地童子試的錄取人數都有定額,和教化做得好不好有什麼關係?
況且,衛辰花大力氣在禹州普及義學,目的是讓更多讀不起書的百姓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只求讓百姓能識字會算數就行。
這和一切目標都指向科舉考試的精英教育完全就是兩碼事,豈能一概而論?
不過衛辰心裡也明白,那位白知府的觀點雖然荒謬,但恐怕會得到不少讀書人甚至官員的認同。
因為在他們的理解中,讀書就是為了考取功名,考取功名就是為了做官,除此以外,都是歪門邪道。
所以衛辰此舉才會引來非議。
衛辰當下問道:「巡撫大人的態度如何?」
陳俊道:「巡撫大人倒是沒有多說什麼,不過據我那位撫衙的好友推斷,巡撫大人心裡似乎也對白知府的話頗為認同,只是沒有表露出來罷了。」
說白了,禹州的府庫雖然是靠衛辰的手段才一點一點充實起來的,但這都是國家
的賦稅,每一筆的銀子花出去都要看到成果。
衛辰大興河工,雖然花銷是以往的數倍,但至少大堤就在那裡,也擋住了今年的伏秋大汛,算是成果斐然。
而興辦義學,一時半會卻什麼成果也沒看到,巡撫得知此事後,心生不滿也是情理之中。
換了別的知州知府做這事,只怕撫衙早就發函質問了,只不過是衛辰出身既好、背景又硬,讓巡撫對他的忍耐度增加了不少,直到今天也沒將此事拿到檯面上來。
但是,類似白知府那樣的攻訐卻是怎麼都少不了的。
衛辰自有進身之道,這些官場上的明槍暗箭對他並不能造成什麼實質性的損傷。
但是如果眼下不向所有人證明興辦義學的意義,等到若干年後衛辰離開禹州,這項政策到了後任者手裡,難免又會有所反覆。
說什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抑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類的空話,反對者決然聽不進去。
唯有秋闈之時,禹州中舉士子的數量大幅地增長,才能堵住他們的嘴。
說實話,義學和科舉並沒有什麼正相關性,即便要有,那也是許多年之後整體識字率提高以後的事。
衛辰要用科舉成績來證明興辦義學的意義,也是時代侷限下的無奈之舉。
但衛辰有這個信心,可以在明年八月秋闈之前,將禹州士子的整體水平拉高一個檔次。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他是衛辰,是整個大周科舉一事上最具權威的那個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