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長平之戰 第107章 強兵之屬秦銳士,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這樣的各自為戰的局面也跟兩邊隔著壁壘無法很好地交流有著不小的關係。
至少在開戰初期,如果兩軍能夠很好地溝通,胡傷所部能夠靜靜等待王騎所部將西岸趙軍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再行攻打東岸壁壘,從而從東面對西岸壁壘進行突襲,或許趙軍早已自潰。
可是,歷史從來沒有“如果”這麼一說。
好在司馬錯的到來,便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論資歷,胡傷也好、王騎也罷,都跟著司馬錯入過蜀,是他們的老上級了;論職位,司馬錯還是大軍的副將,除了白起和王齕之外,就是他了,更何況司馬錯還有白起的手書。
沒啥想的,聽命便是。
不過,想要攻破著西岸壁壘,僅僅靠著一個司馬錯協調兩邊,顯然還是有些不夠。畢竟白起的命令可是儘快突破,從而繞道北面戰場進行支援。
能讓白起下達如此之令,甚至讓司馬錯奔襲百里來援助,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了北面之戰有多麼的激烈。
而對於攻破西岸壁壘,白起也好,司馬錯也罷,將他們的賭注全都壓在了司馬錯所帶來的這三千五百精銳之上。
可不要小瞧這區區三千五百精銳。
這隻部隊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上黨戰場中,秦軍內最為精銳的三千軍了,饒是這隻部隊乃是臨時拼湊而來的。
三千五百卒,其中三千人乃是白起與王齕及司馬錯的親兵所組成的。
能做上將的親兵,那都是從各軍之中優中選優而來的,騎射弓馬無一不精,刀槍棍棒也是爛熟於胸。更兼守護主將的職責,其精盔細甲,便是一般的百人將比之也有所不及,配合著密不外傳的軍陣,十人之陣,便是一屯之兵來攻,也輕易破之不得。三千之卒,便是上萬精銳也能硬抗!
至於這另外的五百兵卒,卻是這三千親兵也不敢輕捋鬍鬚的存在。
名曰:秦銳士!
沒錯,便是與齊技擊、魏武卒與趙邊騎並稱為戰國四大強兵的秦銳士!
齊國技擊之士是為齊技擊,乃齊國以金銀爵位而召集的武功高強,善於騎射的“武林高手”,興於春秋,盛於孫臏時期,而衰于田氏代齊之後;
趙邊騎便無需多說,由趙武靈王建立,初為對抗胡人所立,為代地騎兵之長;
而眾人最為熟知的要屬魏武卒了,乃是魏國名將吳起所訓練的精銳重灌步兵,多年裡魏武卒隨吳起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陰晉一戰中,五萬魏軍,破秦五十萬眾,至此魏武卒名動天下!
魏武卒的選拔要求,則是: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意思是:士兵穿上身﹑髀部,脛部的鎧甲,能開十二石之弩,每人背五十隻弩矢,拿著長戈或鐵戟,腰帶利劍,攜帶3天的作戰糧草,連續疾行一百里,能立即投入激戰。
正是因為如此嚴苛的選拔方式才保證了魏武卒的彪悍戰力。
秦銳士的出現,正是依託於魏武卒,甚至或許可能就是被魏武卒給打怕了,這才促使秦國的上層精兵簡政、砸鍋賣鐵也要練出一直能打敗魏武卒的強兵來。
於是,秦銳士在魏武卒選拔、訓練的基礎上,要求更高的負重、更強的體力、已經付出更為殘酷的訓練,上馬為騎、下馬為步、單兵作戰與團隊協作無一不精,甚至可以說是趙邊騎與魏武卒的混合版。
而以秦軍自商鞅變法,全國只重“耕戰”,其兵力之盛無需多言,常年有數十萬大軍在編,可偏偏這數十萬大軍,就選不出哪怕區區三千銳士,秦之銳士在最高峰時期也不過一千六百人。
正是如此寧缺毋濫,才更顯其威力。
伊闕之戰中,打得魏軍最後魏武卒倉皇而逃,率先突入伊闕城,開啟城門的便是秦銳士;
平巴蜀之戰,爬山鑽林為主力鋪路架橋、掃清障礙的是秦銳士;
鄢郢之戰裡,秦銳士更是在白起的率領下,幾乎橫掃楚國大地,一舉奪下楚國鄢郢之地,楚王甚至只能遷都以避鋒芒。
哦,對了!武安君白起,便曾是秦軍銳士中的千人隊長。
其戰力之盛,可見一般。
而如今,秦王所派出的五百銳士(秦銳士由秦王直轄,便是虎符也無法調動),又被武安君白起全數調到了西岸壁壘,其重視程度,不許多言矣。
三千五百人,宛如一把鋒利的尖刀,勢要在這黑夜之中,將那壁壘徹底撕碎……
深夜裡,匆匆趕到的三千五百精銳已經稍事休息了一個多時辰,也到了與東面胡傷所部所預定的時間。
只見三千五百精銳,全副武裝,各持劍戟弓弩,趁著黑夜,秘密運動到壁壘中部。
正此時,壁壘的東面響起了漫天的喊殺聲——那是胡傷所部依令在東面率先發起佯攻,吸引趙軍主力的注意。
說是佯攻,實際上連胡傷將軍本人都已經親自上場,大有不拿下壁壘勢不收兵的架勢。
趙軍主將許歷,對於這樣的廝殺似乎已經司空見慣,隨即不慌不忙地派遣出一隻只預備隊前去東面陣線增援。
而這邊趙軍的增援一動,西面王騎所部也隨即派出數萬的生力軍,對著壁壘猛攻而去,聲勢比之東面還要高上不少。
只有那三千五百精銳,卻隱沒在黑暗之中,靜靜地等候著王齕將軍的命令。
趙軍方面,許歷見狀,嘴角已經微微揚起,果然,鏖戰之後兩面的秦軍已經有了相互的配合,只是這樣的配合想要瞞過本將,卻有些草率了——聲東擊西的把戲有些兒戲了。
隨即許歷便率著自己的親兵往西面,堵截秦軍而去。
沒錯,許歷想的是秦軍在經歷過各自為戰的痛苦之後,終於學會了相互配合,妄圖以東面的強攻吸引住自己,再從西面徹底攻殺而來。
因此在東面告急之時,許歷只是派出了麾下的預備隊,而自己最後的王牌親兵卻不曾撒手。
只可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