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長平之戰 第166章 戰場魏軍竟脫節,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因功高蓋主而慘遭「驅逐」的田單,太知道在戰後將要發生些什麼了。尤其是趙括還存在著瞞報軍情,這樣惡劣的行徑。
什麼?隱瞞軍情是為了瞞住秦國,是為了打贏這場戰役?
那是你的看法,在上位者的眼中,這樣的行徑簡直惡劣無比,哪怕你剛剛拿下一場曠世大戰,哪怕你的隱瞞都是為了最後的勝利,這些隱瞞都會成為功高蓋主的鐵證。
甚至,這樣惡劣的行徑在上位者眼中,還不如干脆就敗了。
至於趙廷會如何對付這樣一位「功高蓋主」的英雄,田單甚至都已經看到了。
首先,朝廷一定會大張旗鼓地宣稱趙括這位年輕的愛國者,也算是對這位英雄的褒獎。以表明接下來的做法的公平、公正性。卻絕口不提此戰的過程,尤其是其未雨綢繆的佈局,更是隻字不提,以為接下來的佈置埋下伏筆。
接著大糧山中藏兵的故事會被有心之人悄悄提起,人們會恍然間發現,自己心中那個「偉光正」的英雄的身上,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瑕疵?
再接下來,一群「正義」之士會摻雜在人群之中,要求給他們的「英雄」一個解釋,要把這個汙點擦去。可是在這群正義之士的「擦拭」下,渺小的汙點會變成大灘的汙漬。
而此時,長平之戰已經褪去了榮耀的光環,人們對於苦難的記憶總是短暫的,因此,趙括「挽狂瀾於既倒」的形象也在時間中漸漸被遺忘,人們記住的只有那灘令人生厭的汙漬。民心就這樣失去了。
隨後,趙括身邊的人便會被調查,比如許歷,無論趙括保或者不保都會掉入挖好的巨坑之中。保了,那便是任人唯親,枉顧律法;不保,那就是無情無義,枉為主將。羽翼也就隨即被剪除了。
接著,案子會被按下,在趙括付出絕大代價之下。
但就在你以為從此可以相安無事之時,厄運便會突然降臨......
「驅逐」,或許對於趙將軍而言,已經算是不錯的結果了。
儘管知道趙括即將面對的是什麼,田單卻對此無能為力,他雖然有著望諸君的名號,但實際上他一個齊國人,哪裡能真正進入到趙國的決策中心?更何況,武將從來在朝堂上說不上話,無論哪個國家!哦,除了秦國......
或許與藺上卿交好的廉頗會有所辦法,可廉頗私往大梁,借兵魏國,藺相如想要保住廉頗都不容易吧,更別提去撈趙括了。
只是,能夠佈下如此大局,甚至將久經沙場的武安君白起都套了進去的趙括,會不知道戰後要面對的是什麼嗎?
明知身前便是百丈懸崖,卻毅然踏上路途,或許原因只有一個吧!
——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田單輕嘆了口氣,目光漸漸飄向西面的遠方......
那邊陽光正好,透過層層的白雲,灑在大地上,與熱血一起交織在紅色的泥土中。一陣急促的馬蹄飛過,又將那深紅的泥土踏碎!
鮮血混雜著泥土和碎肉,在空中肆意飄灑。
「當」,那是秦劍與魏戟相磕的聲響。就在魏軍武卒即將突破秦軍弩陣之時,司馬錯帶著兩百銳士並自己和白起的親兵四千,終於趕到了戰場之上。
秦魏兩軍最強的戰力,隨即再度相遇。
上一次,在伊闕,魏軍武卒幾乎被秦軍銳士打了個團滅,今日,魏軍顯然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定要為三十年前的前輩們報仇雪恨。
兩軍相遇,當即就爆發出最強的戰力。碩大的秦劍與沉重的長戟一次又一次地相遇,精鐵打造的劍刃很快卷口,長戟之上也是處處傷口。
終究秦軍銳士只來了兩百人,雖然有著近四千親兵的支撐,但戰力到底不
是一個層面上的,而他們要面對的卻是兩千六百多的魏武卒。再加上長途趕來,立即投入戰鬥,體力方面便吃了大虧。
隨著戰鬥的繼續,體力不足的問題很快顯露了出來,原本驕傲的將軍親兵被魏武卒打得節節敗退,若不是秦軍銳士拼死補缺,恐怕此時秦軍的陣線早已被武卒洞穿。
但饒是如此,秦軍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得節節敗退,更關鍵的是,幾乎每次的救火,秦軍都要損失一兩名銳士。司馬錯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總共才兩百多的銳士,哪裡經得起如此消耗。
但他沒有辦法,要拖延住魏軍進攻的步伐,只能用人命去填!
好在,魏軍武卒雖是戰力彪悍,但其餘的魏軍戰力卻是平平,魏武卒的推進是快,可奈何其餘地方的魏軍不給力,在加上司馬錯的及時指揮,在秦軍不斷的騷擾之下,其餘的魏軍居然有些跟不上武卒的節奏。甚至出現了武卒突進太快,險些被秦軍包了餃子,不得不調轉進攻方向重新殺回來的情況。
沒辦法,魏軍在吳起的影響下,從來奉行的就是精兵路線。精兵路線在戰國的初期無疑是正確的,因為當時鐵器才剛剛發展,青銅器的脆弱導致了國力的有限,而有限的國力則制約著軍隊的規模,在有限的規模下,提升單兵的素質自然是最為正確的選擇。
但隨著鐵器的發展,原本需要三四人才能完成的耕種任務,在鐵器的幫助下,甚至只需要一個人了,生產力大幅度提升也就意味著國力的提升,國力提升之後,尤其是勞動力的富裕,軍隊的數量的提升也就是應有之意了。
這也就導致了戰國進入中期之後,戰國七雄之間的戰鬥幾乎都是十幾萬十幾萬的對攻,甚至你要拿不出個十幾萬的大軍,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一個大國。
原因也很簡單精兵路線雖然能在一場戰役中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受限於兵力,很容易在戰略的大方向上陷入被動——「圍魏救趙」就是最好的明證。倘若魏國的兵力再多一些,哪怕大梁多上五萬大軍,哪怕不是那麼精銳,龐涓又何必率軍千里回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