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9章 鋒矢雁行雙陣碰,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首先便是顛簸的問題。
為了保持平衡,不僅雙腿需要夾緊馬腹,身體也要緊挨著馬身,因此戰馬奔騰過程中的起伏几乎全都傳遞到了騎兵的身上,顛簸也就是必然的了。而在這麼劇烈的顛簸之中,想要拉弓射箭,其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說在平地之上進行射箭,固定靶的難度是一,移動靶的難度是三,那麼在戰馬之上,尤其是在奔騰的戰馬之上,靜止的物體也變成了移動的了,若是物件也在移動中,在加上戰馬在空間三維中的波動,其射準的難度豈止是十。
騎兵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射箭姿態,始終保持獵物在自己的彈道之上,還要在顛簸中找到那轉瞬即逝的平衡點,隨之將手中弓箭射出。
如此苛刻的條件,即便是平地之上的神射手,到了戰馬之上,其實力恐怕也發揮不出其十分之一。當然,這樣的問題若是大規模的騎兵佇列,倒也問題不大,畢竟只要數量足夠,自可以用區域覆蓋的形勢彌補掉準頭不足的問題。
可如今的戰場之上,顯然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為一再的分兵,每路的兵力不過百五十人而已,根本無法進行覆蓋性射擊,這就很考驗每個騎兵的騎射技巧了。
而若是有馬鐙加持,騎兵雙腳則可以放入馬鐙之中,不需要緊箍著戰馬,同時若是需要射箭之時,甚至可以稍稍抬起屁股,是自己和戰馬有一個小的分離。
雖然戰馬的顛簸依舊會透過馬鐙傳導到身體,但因為馬鞍和馬鐙的雙重削弱,對人的影響已經要小上很多了。再加上騎兵雙腳的控制,很容易將自己的上身定在某個點,射出的箭也就跟準了。
若說沒有馬鐙的戰馬上射箭的難度是十,那麼裝上馬鐙之後,其難度將大幅縮減到五。
當然這個問題也不是無解,勤能補拙,透過不斷的訓練也能找到些感覺,從而縮小與配有馬鐙之間的距離,但下個問題就真的只能望之興嘆了。
那便是——氣力問題!
都說「力從地起」,戰馬之上的騎兵顯然沒有借力之處,若是欲要貼身近戰,雖然有著高度的優勢,但每一擊都只能靠自己的臂力施為,不僅極其耗費體力,同時與站在地上可以調集全身的力量相比,力量也要小上不少。
這也就導致,如今的騎兵對戰步兵雖然有所優勢,卻不是碾壓式的,而騎兵的作戰方式也多為弓箭為主,貼身肉搏要麼是迫不得已,要麼則是對自己的戰力有著足夠的信心。
至於真正的戰場霸主——重騎兵,趙國雖然已經有了雛形,但其攻擊方式仍是以手中長刀和腰間弓箭為主,鎧甲不過是一層防護而已,與真正的橫衝直撞的重騎兵,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原因也很簡單,橫衝直撞的重騎兵靠的就是極大的重量外加較快的速度帶來的巨大沖量,可若是沒有馬鐙洩力,恐怕站在地上的戰兵沒被衝倒下,戰馬上的騎兵先倒飛出去了。
有了馬鐙之後,可就不一樣了,雙腳插在其中,馬鐙又綁縛在戰馬的馬鞍之上,騎兵也就可以從馬鐙之中借力,雖然不像地面那般隨心所欲,但至少氣力上能夠提升一大截,同時也讓重騎兵的產生成為可能。
一句話來形容,有了馬鐙之後,以前射不到、射不準的目標可以射到並且射準了,以前主要的攻擊手段退為第二手段,以前需要小心翼翼地攻擊,如今可以大開大合......
因此,馬鐙對於騎兵而言,那是屬於真正的質的變化。這點在歷史中已經用無數的鮮血狠狠地檢驗過,根本無需置疑。而趙括的底氣便是來源於此!
眼見著,閼與的小型戰場之上,兩隻當世最強的騎兵隊伍已經展開陣型,正向著對方呼嘯而進!
秦軍這邊,擺出的乃是最適合進攻的鋒矢陣,目的
顯而易見,就要要以最鋒銳的方式,用最短的時間,鑿穿趙軍的陣線,直取中軍趙括所在。
反觀趙軍這邊,擺出的竟然是雁行陣,又如缺月之陣,取其左右環抱之勢,目標也很明確,就是要包圍秦軍,全殲秦軍。
若是有人在一旁觀之,怕是一時間,要不知哪個是來伏擊,哪是遭到伏擊的那個了。伏擊的秦軍想要破陣而出,被伏擊的趙軍卻想要圍殲對手,真是妙不可言。
司馬錯見著趙軍的陣勢,卻也沒有奇怪,雁行陣雖有包圍之意,卻也是個半攻半守之陣,用在騎軍防禦之中也算尋常,甚至也是最好的選擇。畢竟若是用圓陣,雖然注重防禦,卻失去了騎軍的機動性,若是採用魚鱗陣等更偏向防禦的陣型,卻又一時間難以成陣,自己也不會給他足夠的成陣的時間。
至於趙括,顯然他用雁行陣可不是什麼防禦,就是奔著全殲去的。至於秦軍的陣型,雖然沒有出乎趙括的預料,但趙括對此倒也並不關心——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陣型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了。
不管怎樣,兩軍的陣勢已經成型,即便是哪方的主將想要再變其陣,也不是一時間可以調整的了。
很快,一矛一囊就要撞在了一起,自主將往下,雙方似乎都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五百步!
兩軍默契地開始緩緩加速;
三百步!
兩軍已經幾乎已經能夠看清對方的面容,而異變也在此時開始。
只見趙軍佇列之中,幾乎全員弓箭在握,森冷的箭矢已經搭上,隨著「嗖嗖嗖」的聲響,數百利箭激射而出。
這邊的秦軍卻是絲毫不慌,這可不是平地之上,在急速的戰馬上,在三百多步的距離上,搭弓射箭,不過是在浪費箭矢而已,根本沒有任何的準頭。
要知道,即便是他們,秦軍中的銳士,其中最好的騎手,稍有把握的射箭距離也在二百五十步內!而一般的銳士更是要在二百步內才有準頭,至於普通的騎兵,這個數字甚至只有短短百二十步。
趙國在這個距離就發箭,這是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