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7章 趙國變法應何從,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本將在萬軍之中,哪有什麼安全問題。」趙括搖著頭,掃視著眾人,笑道:「只要諸君協力,攻之急,守之固,則我大趙安矣,吾更安矣。」

幾人聞言,皆知上將軍決心已下,誠如上將軍之所言,「攻之急,守之固」便無安全之虞,遂無再多言,當即雙手抱拳,齊聲道:「末將領命!」

言罷,眾人亦是將「攻之急,守之固」六個字深深烙印在心底。

更多的話語則是不必再講,行動已經開始。這也是趙括給趙軍上下帶來的風格——說幹就幹,絕不拖泥帶水。

戌時一刻,在夕陽散盡最後的一絲光和熱後,原本已經關閉的桑乾城城門悄然又被開啟。原本還算熱鬧的桑乾城中,因為宵禁的緣故,此時已經是空空落落,大街之上幾乎雅雀無聲,只有巷中惡犬仍舊不知死活地在狺狺狂吠。

只是那朦朧的月光下,桑乾主幹道上,卻是黑壓壓的一片。人銜枚,馬裹蹄,旌旗半卷,浩浩蕩蕩的三萬精銳,竟是悄無聲息地在那主幹道上行進著,若非那在月光下隱隱反著光亮的鎧甲刀槍與那重重疊疊的錯落影子,真要以為這是一隻從地府而出的幽冥之師。

三萬趙軍,或一人一馬,或一人二馬,浩浩蕩蕩穿城而過,殺向無邊黑暗之中,卻幾乎是悄無聲息,趙國邊軍之精銳可見一斑。

沒錯,這三萬大軍皆是騎兵,趙括自上黨帶來的本就是精銳,上馬則為騎兵,下馬則是步卒,只是因為長平戰後,上黨缺少戰馬,這才沒有全副騎兵裝備而來,到了代郡,其他或許會缺,唯獨這戰馬卻是多了起來。

於是,一隻三萬人數的大軍便被趙括拼湊了起來,甚至最為精銳的三千騎兵,更是一人雙馬,以備不時之需。

看著一旁默然行軍的精銳大軍,同樣行進中的趙括不經感慨:若是長平之戰中,麾下皆有如此之精銳,自己哪裡還要動那麼多的腦筋,直接一力降十會,平推過去就好了。

不由得,趙括有點兒羨慕李家老二來,幾乎沒戰都是以強臨弱,正兵攻之便是。

當然,趙括也明白,打仗本來打的就是兵馬、錢糧,打的就是綜合國力,奇策或許能有一兩次的奇效,但終究國力的提升才是根本。

而自己想要麾下皆是如此精銳,靠的不僅僅是軍法的嚴明,練兵的嚴苛,更重要的還是綜合國力的提升。簡單點說,你要戰士們訓練好,起碼也要讓他們吃飽啊!

這兩萬精銳的騎兵,幾乎就已經榨乾了代郡近半數的收入了,若非邯鄲方面時時的貼補,僅僅憑著代郡,顯然無力支撐十數萬大軍的給養。

這也是歷史上的李牧雖然手握雄兵,卻往往只能聽從邯鄲方面愚蠢的建議的原因之一(當然,愚忠也是原因之一)。沒辦法,後勤全都掌握在他人的手中,一旦掐斷了後勤,自己就算是再厲害,也是無用。

後勤,補給,國力。幾個詞語輪番地在趙括的腦海中盤旋,最終還是化成了兩個字——經濟。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老馬同志果不欺我也!

此戰過後,掃清了內憂外患,或許自己最為迫切要做的,就是「發展」了。可是,在這個近乎半封建、半奴隸制度的國家體系中,想要「發展」,談何容易?

即便自己已經掌握了絕大多數的兵權,可這看似穩固的兵權體系之中,士族的影響力有多大,世家的關係又有多盤根錯節,根本無人可知。

甚至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比那高高在上的趙王還要難對付啊!否則,歷史上趙國的改革變法也不會僅僅留下「胡服騎射」這四個字了。

是的,歷史上的趙國還真的就改革變法過,就是趙武靈王所推崇的「胡服騎射」。甚至趙國的變法還是是吸取了魏國變法失敗

的教訓,轉而學習秦國的變法的。

從本質上來講,趙國的變法與秦國幾乎如出一撤。

秦國是透過「耕、戰」二策,將秦國有限的國力全部集中到軍事方面,進而推動對外戰爭,從對外戰爭中吸取養分,從而反哺國內略顯蕭條的經濟與稍顯尖銳的矛盾。

經濟的蕭條,很好理解,因為大量的民眾全都只事「耕戰」,商業的流通、娛樂的消遣自然少了,經濟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變得蕭條。

而尖銳的矛盾,則是在底層人民與上層的世族之間的矛盾。

秦國所謂的勳爵制度,說是有功必賞,實際上,卻是先予剝奪,再予賜還。

即先將秦人打入塵埃,剝奪其一切權利和財產,再鼓勵其耕與戰,視其程度不同,給予賜還他們本該享有的作為人的權利。

底層秦人在剝奪與賜還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巨大價值,包括掠奪他國的財富,則都成了秦國包括秦王宗室在內的上層世族們享用的美餐。

當然,只要秦國能夠一直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底層的秦人就還能看到希望,也就能苟延殘喘地活著,矛盾也就不會被激化。甚至,還會成為這個制度的護擁者,所謂「糾糾老秦,共赴國難」便是明證。Z.br>

這也是魯迅先生所謂「暫時坐穩了奴隸」的階段。

可一旦對外戰爭出現失敗,尤其是反覆的失敗後,得不到賜還的底層秦人會失去希望,而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們,卻還想從那些本就一無所有的泥腿子身上刮下一層油,以彌補自己在失利的對外戰爭中的損失,

於是,底層的秦人便進入了魯迅先生所言「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階段,矛盾便會不可抑制、不可避免地被激化,從而令秦國墜入無底的深淵。

歷史上劉邦攻入關中,關內秦人夾道歡迎,原因大抵便是如此。

而趙國方面,當年的情形比之秦人還要糟糕。三家分晉,趙國拿的地盤是最靠北邊,不僅最偏、最貧瘠,同時地盤也是最小的。

北有強燕,南有韓魏,西邊還有個虎視眈眈的秦國,甚至中山小國也常常犯邊,趙國的情況可謂是水深火熱,而它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爭霸,而是活下去!

於是,學習秦人先強兵,後富國,即「先生存,後圖強」,成了趙國唯一的選擇。而胡服騎射,便是趙武靈王強軍的一系列措施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一項。

畢竟所謂「華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而趙武靈王竟然擅改胡人之服,可謂是推翻了中原各國引以為傲的華服之美,如此之舉,自然是諸國中最為醒目的。

好訊息是,這個選擇還不賴,至少比韓、魏國兩國的變法要成功許多,很快趙武靈王手中便有了一隻強大的軍隊,隨即雄心勃勃的趙武靈王便帶著他的鐵軍了屬於他的征途。

攻滅中山、收服林胡、北擴千里之地;結秦連宋、聯秦抗秦,攘除外寇之患,趙武靈王迎來了屬於他的高光。

只是,赫赫軍功的背後卻是國內日益凋敝的民生,再加上日益嚴重的內部矛盾,已經極大地阻礙了趙國的發展,趙武靈王很清楚必須趁著自己無上的威望之時,開始徹底地整頓內務,開啟改革。

於是轟轟烈烈的變法改制隨即展開,但顯然,趙武靈王有些高估了自己的權威與能力,更有些低估了世家大族的反擊之力。

或許攘外,趙武靈王是個好手,可對內,卻並非哪些浸Yin多年的政壇老手的對手。飲恨沙丘自然有其偶然性,但觀其內部矛盾的爆發,又何嘗不是偶然中的必然呢?

但不論解決如何,僅僅從此處來看,趙武靈王的發家史,幾乎就與商鞅的變法一模一

樣——變法先革軍,攜軍功而變天下。

所不同的是,商鞅是幸運的,其身雖死,秦惠文王卻尊商君之法而行,其法百年不滅,更是遺澤深遠;而趙武靈王是不幸的,一場沙丘宮變,讓他對內政的改革功虧一簣,千年後的人們只記住了一句「胡服騎射」。

可悲可嘆的同時,也給如今的趙括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趙國國內的世家大族在經歷過趙武靈王的變法,早已成驚弓之鳥,如今,趙括再想於趙國境內行變法之實,難度何其大也!

不由得,趙括有些想念還在代城中整備物資和準備互市的呂不韋來,或許只有他能幫自己解開這個關節吧。

不過,這些事情,顯然都是後頭的了。

眼下最要緊的,還是要打贏這場戰爭,甚至不僅僅是這場戰爭,後頭還有好幾場的戰爭等著自己。

自己,一場都不能輸,甚至不僅要贏,還要贏得漂亮!

所謂「關關難過關關過」,大抵便是如此。

黑夜之中,朦朧地月光下,一條長龍終於從桑乾城中飄蕩而出。

「吱呀呀」的聲響中,城門緩緩關閉。

回頭望去,城頭月下,幾個隱隱約約的身形正立在城頭之上,目送著大軍的出發。

撥轉馬頭,趙括也沒入了黑暗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梁贅婿

執傘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