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0章選人擇馬建重騎,從長平之戰開始,隨雲逸,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離開樂毅的府邸,趙王納妃的訊息也如同插上了翅膀,瞬間就傳遍了四面八法。
果然,與趙括想象中的差不多,不僅僅是趙國的朝臣貴族們,新附的燕韓的世家貴族們,也相繼打起了「外戚」的主意。
既然選了一名夫人,自然不可能只選一名夫人。
短短數日之間,便有無數人向平原君打聽選妃的事宜。
這倒是著實有些忙壞了平原君。
也沒辦法,平原君除了是趙國的內閣首輔之外,還更是趙國宗室的宗正,還是如今的趙王的父親馬服君的好友,於公於私,平原君都必須把這個責任給擔當起來。
好在的是,自從平陽君趙豹謀逆之事發了後,平原君身上大半的事情已經挪到了呂不韋的身上,事情雖繁,倒也不至於把平原君給累垮了。
更何況,平原君似乎也有些樂在其中的意思。
當然,也因為有平原君的掌總,趙括的轟轟烈烈的選妃活動卻是被控制在了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既沒有給趙國帶來多少的負累,相反還給冬日的趙國帶來了一抹熱鬧。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次的選妃,趙括也著實拉攏了幾個諸如樂間一般的能臣,更是將兩國之間的同化工作,向前狠狠地推進了一大步。
與此同時,漸漸頂替了平原君的呂不韋,也適時地開始了行動。
悄悄地將韓、燕兩地的吏員與趙地內的吏員開始了調換。
有道是流水的官鐵打的吏,顯然,呂不韋對此也深有體會,想要真正地將兩地融合,互換吏員便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當然,趙括的這一次選妃,也不是完全沒有壞處。
最大的壞處就是,秦、魏、齊、楚四國,紛紛發來國書,想要與趙國聯姻。
這著實有些愁壞了負責外交的虞卿。
拒絕?
怎麼拒絕,拒絕誰?
秦國?雖然秦趙必有一戰,可秦國畢竟還是除了趙國之外唯一的強國,萬一被拒絕後的秦國惱羞成怒地發兵而來怎麼辦?這可是嚴重的外交事件!
雖然趙國也並不怕秦國,但顯然也沒有必要送給秦國一個發兵的藉口吧。
楚國?那就更別說了,才剛剛給王上送了一份重禮,楚國還更是唯一一個與趙國沒有領土接觸的國家,也是趙國必須拉攏的盟友,拒絕他,這不是在自己找麻煩。
魏國?雖然趙魏已經隨著韓地的陷落而貌合神離了,魏國也一定害怕趙括起一統三晉的念頭,但只要還沒有到兵戎相見的那一刻,趙國就不可能把魏國往外推不是。
齊國?那更不必說了,難得一直中立的齊國進行表態,不管出於怎樣的想法,都不該拒絕齊國的好意才是。
可問題是,都要了,那就跟都沒要也沒啥區別啊!
你說讓虞卿怎麼辦?
萬般無奈的虞卿,也只能把這個難題交到了趙括的手中。
趙括對此倒是顯得很淡定,雖然是送上門的東西,但趙括卻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飯,幾乎沒有任何的思考便回絕了全部的聯姻請求。
理由很簡單,卻也很充分:趙國的朝堂還容不下這麼多的勢力。
一直跟隨著平原君的虞卿當然明白趙括這話的意思,有了趙括的答覆,虞卿也就毫不客氣地回絕了所有的聯姻。
不過,為了安撫楚國這個未來唯一的盟友,趙括還是讓呂不韋組織了一批武器,秘密隨著使團一起送到了楚國如今的國都壽春之中。
趙括的拒絕自然是刺痛了所有請求聯姻的國家,但在知道了趙國拒絕了全部的聯姻之後,幾個國家反而冷靜了下來。
人嘛,往往都是這樣。
要是隻有自己一個人吃虧了,那是要怨天尤地的,可當他知道吃虧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時候,他反而能夠冷靜下來了,反而不哭不鬧了。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如今趙國的實力,已經不容許除了秦國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放肆了。
而秦國倒是想放肆,卻還沒有準備好。
是的,也就在趙國風風火火地為他們的王上選妃之時,西陲的秦國卻是偃旗息鼓地默默積蓄著力量——組建重騎兵。
作為秦軍下一代的主將,蒙驁被當仁不讓地指定為重騎兵的指揮官。
而作為指揮官的蒙驁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和馬的問題。
人的問題,倒是好解決。
趁著冬日裡沒有農事的耽擱,一場浩大的選鋒之戰悄然在秦軍之中拉開了帷幕。
「選鋒」,顧名思義,選兵之鋒銳者也。
這對於秦軍而言,倒也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
畢竟聞名天下的秦軍銳士,便是從選鋒中選出來的。
選拔秦軍銳士,總共兩關:
其一,體能關:需在魏武卒的基礎之上外加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和一面牛皮盾牌,總重約有八十餘斤;(魏武卒的要求: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其二,較技關:不僅需要精通步戰、騎戰,對於刀槍劍戟等各式各樣的武器裝備也要耍得有模有樣,既有單兵作戰時的勇武,又能在團隊協作中融入集體。
當然,這次選拔的是重騎兵,與銳士的選拔倒是有些不同。
其一的體能關,倒是相差無幾。畢竟要能承受著重達數十斤的鎧甲,沒有過硬的體力顯然是不行的;
其二的較技關,卻是相差甚大。既然是騎兵,自然是偏重與騎戰,更何況一旦下馬,身披數十斤的戰甲,也根本沒有戰鬥的可能。除此之外,武器方面,也全都偏向與矛、戟等長兵器的使用。
因此,可以說著重騎兵的選拔要求上,實際上是要低於銳士的選拔不少的。
這當然也是正常的,畢竟重騎兵的數量秦王定下的數量可是三千上下,而秦軍銳士,即便在其最為鼎盛時期,也不過堪堪千人而已。
以秦軍數十萬大軍,篩選出來區區三千人,倒也不算是困難。
而且,因為秦軍之中已經有了完整的一套選鋒的流程,倒也並不需要蒙驁過多的參與。只是將要求下發,各軍的將軍自會組織進行選鋒,待人員大致定下後,蒙驁再來二度確認和複選便是了。
人的問題好解決,可馬的問題,就難了。
沒辦法,要能夠馱負數百斤的重物,還要在這樣的負重之下狂奔兩刻鐘以上,這已經算是極其優秀的戰馬了。
即便是秦軍之中,這樣的戰馬也並不多。
當然,這跟秦軍中騎兵本就不多也有關係。
但既然軍中選不出,那邊只能另想其他的辦法了,比如從馬場直接篩選。
而如今的秦國之中,戰馬的來源幾乎絕大部分都是出自義渠。
自然,蒙驁也是帶著人來到了這片草原之上。
只是,能夠滿足蒙驁的要求的戰馬,即便在義渠草原之上也屬於寶馬的存在,義渠人豈能輕易讓出。
即便是讓出,一匹兩匹也就算了,可秦人要的卻是他們的全部。
不可避免地,秦人和義渠人再度產生了衝突,甚至爆發出了鬥毆。
愈演愈烈的局勢在趙國暗衛的推波助瀾下,更是勾起了義渠人對秦人的憎恨,普通的鬥毆很快便成了有組織有規模的械鬥,而正當械鬥
就要朝著反叛的道路疾馳之時,王齕帶著手下的大軍及時出現,瞬間壓滅了各方的火苗。
結果自然不言而喻,掌握著整個國家機器的秦人幾乎毫不費力地就鎮壓住了這場未遂的叛亂。
義渠人不僅損失了數十名漢子,更是失去了幾乎全部的寶馬。
甚至,秦人對義渠人的看管和壓迫,也隨著這次未遂的叛亂愈演愈烈了起來。
原本已經在不斷融合中的兩個民族,也在這次既遂的械鬥之後,逐漸又變得涇渭分明瞭起來。
更要命的是,秦人諸如王齕等高階將領雖然也猜到了這裡一定會有趙人推波助瀾的情況,可偏偏,他們對此根本毫無辦法。
仇恨的種子一旦種下,便不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義渠草原的確是優良的放牧之地,三千戰馬很快便籌集完畢。
隨即,在秦王的特批之下,秦人又在義渠草原之上劃分出了最為肥美的一片草地,專供重騎兵戰馬的繁衍和飼養。
也不知是該稱讚秦王的發展眼光,還是該怒斥秦王的目光狹窄。
說他目光狹窄吧,他連重騎兵的延續性都考慮到位了;可說他目光長遠吧,這樣劃分草原的行為簡直就是在對義渠草原竭澤而漁。
或許,在他的眼中,義渠人,從來都不是秦人吧!
也只有這樣的說法,才可以理解秦王的這一系列操作。
也在這迷惑的操作之中,義渠的人心也漸漸疏離了起來。
這邊趙國在想盡辦法讓新附之地歸心,而那邊的秦國,卻是在毫不猶豫地剝削著他們曾經的國人。
高下立判之間,兩國的差距也在逐漸拉開著差距。
當不管怎麼樣,秦國總算是有了合適的人和戰馬。
最後,人與戰馬的鎧甲,自然也在打造之中......
而在這打造的過程中,蒙驁和他選出的重騎兵們也沒有絲毫耽擱,僅僅依靠著石塊便開始了重騎兵戰術的演練。
只可惜的是,他們的演練似乎很快就遇到了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