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553章 遙控玩具,外科教父,海與夏,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全新的病例,獨一無二的手術方案,這才考驗醫生的能力。
不然怎麼掛牌“外科研究所”呢,逼格這麼高的招牌,自然不是普通科室能夠比的。
為了讓截骨更加精確,楊平還是打算使用天璣手術機器人,好的工具是手術效果的保證。
但是目前,外科研究所的機器人遲遲沒有到位,審批程式總需要時間。
楊平只好與大骨科那邊擠一擠,當然,無論是譚主任還是骨科其它幾個病區,都非常樂意。
借用一次,就獲得一次觀摩學習的機會,何樂而不為。
楊平這種操作手術機器人的境界,妥妥的人機合一。
如果將手術機器人的水平分段位,楊平應該是最強王者,而且是星星最多的那個。
近距離體驗楊平做機器人手術,可以獲得玩遊戲一般的操作既視感,非常享受。
外科研究所雖然掛牌不久,其實完全不缺錢,將銳行公司排除在外,也不會說缺手術機器人。
有幾位大佬絕對不會吝嗇錢,捐贈一個機器人什麼的,兩三千萬的東西,簽字名字而已。
比如安寧集團的老總寧琪,希望楊平能夠列一個清單,人家的用詞非常講究,不是一臺機器人,還是一張清單,需要什麼裝置,儘管往上面寫,她來提供,走的程式是捐贈。
只要楊平願意,她捐贈一棟樓,一家醫院,也不是難事。
夏院長申請購買的機器人已經在半路,楊平決定還是多點耐心,等一等也無妨。
亞斯美妮穿著三博醫院的病人服,坐在輪椅上,讓護士推著進入手術室。
費達醫生也跟著楊平進入手術室參觀,他好奇的目光到處搜尋,三十間手術室同時開工,一天約兩百臺手術,這種宏大的規模,讓費達醫生終生難忘。
將他們國家一半的手術集中到一層樓來做,是個什麼概念。
“這是中國最大的醫院嗎?”費達醫生忍不住問。
在阿拉伯語翻譯小姐的幫助下,小五告訴他:“我們不是最大,中國最大的醫院年手術量約三十萬臺,每天的手術量已經逼近一千臺。”
每天一千臺!每年三十萬臺!
費達醫生咋咋舌頭,什麼是大國,他以前沒有明確的感受,此刻,他作為一個醫生,在手術室充分感受到大國的氣勢。
以前真是見識淺薄,大部分時間花在學英語上,曾經去過英國一家醫院進修,那家醫院只有一百張床,短期進修兩週,只看過幾臺手術。
一定學好中文,一定要來中國進修。
費達醫生心裡暗暗發誓。
這次還是譚博雲讓出機器人,脊柱外科的秦主任十分惱火,連續兩次搶走出讓機器人的機會,他覺得譚博雲有點咄咄逼人,但是又沒有辦法,他兩次都晚人一步。
手術間裡響起輕音樂,古箏版的《高山流水,聽起來非常悅耳舒服。
楊平做手術時,喜歡聽這種舒緩的古箏,鋼琴其實也很好,但是他就是覺得古箏更有韻味。
黃佳慧仍然親自跟臺,所有器械在旁邊展開,琳琅滿目、五花八門,每一件器械都是為這個手術量身定製的。
銳行的首席工程師陳智也跟著黃佳慧來到手術現場,他親眼看看手術的過程,只有他理解手術的過程,以後才能設計更好的器械。
費達醫生看得眼花繚亂,他在英國學習的時候,哪見過這種場面。
再說,那英國教授的氣場,比楊教授還是有差距,具體差多少,暫時費達醫生心裡沒數。
譚博雲申請上臺做助手,但是被楊平拒絕。
用了你的機器人,不一定要讓你上臺,其實這不是怪事。
任何一臺手術,在楊平心裡都會計算一番,爭取最大的成功率,最好的效果。
譚博雲對這臺手術的準備遠遠沒有宋子墨和徐志良充分,如果同意譚博雲做助手,會給手術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譚主任非常懂楊平,做手術時,毫不留情面。
所以他也沒有什麼覺得難過,來日方長,以後還有很多機會,站在旁邊看看,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阿拉伯語翻譯小姐,也穿著參觀衣,戴著無菌帽和口罩,站在旁邊隨時提供翻譯服務。
肢體語言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
梁胖子的手勢打得很好,亞斯美妮明白胖子的意思,要給她全麻,然後睡覺。
只是胖子模仿睡覺的動作時,故意發出的呼嚕聲有點不太文雅。
表面上看起來,這臺手術無非是四個大關節——雙側髖關節和雙側膝關節的人工關節置換,但是這臺手術與普通的人工關節置換,千差萬別。
亞斯美妮的雙側髖關節由於嚴重發育不良,被長期固定在一種脫位狀態。
原來的淺淺的的髖臼無論是位置還是深度,都對此次手術毫無用處。
楊平需要在髖骨上重新磨出一個人造的髖臼,然後放進生物型的髖臼假體。
這個人工髖臼位置和方向,沒有標準可以遵循,完全依據亞斯美妮進行個性化設計。
這就要全盤考慮矯形後的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足弓,以及髖關節周圍的肌肉狀態。
此時如果僅僅靠經驗,經驗再豐富因為沒辦法做到開鑿出一個優秀的髖臼。
計算機的模擬就可以輕而易舉依據目標力線,找出雙側髖臼的位置和方向,而且十分精準。
同樣,膝關節因為反向解剖,要恢復正向的解剖和功能,操作更加複雜,對每一次截骨的要求非常精確。
踝關節和足弓也需要改造,以適應日後的直立行走。
消毒鋪單,術前核對,正式開臺。
宋子墨和徐志良在臺上,楊平在操縱平臺前操作手術機器人。
楊平選擇的順序是由近到遠,先做雙側髖關節置換,最後處理踝關節和足弓。
只有髖關節獲得良好的活動度,膝關節置換才能獲取良好的手術操作角度。
費達醫生站在旁邊,螢幕上的操作影片,他現在就把自己當做進修醫生看待。
楊平採用髖關節外側入路,逐層切開,顯露髖關節,對周圍的肌肉肌腱和韌帶進行適度的鬆解,以取得理想的平衡。
這種平衡是新的平衡,以適應直立行走為目標的平衡。
人體關節的穩定結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動力穩定結構:肌肉肌腱系統;另一部分是靜力穩定結構:關節囊和韌帶。
它們的相對平衡,才能讓關節始終處於穩定在同時,又獲得一定靈活度。
所以這臺手術,平衡要求的技巧非常高。
軟組織鬆解之後,楊平接助機器人的精確定位,在髖骨上用髖臼挫磨出一個人造的髖臼,然後置入生物型人工髖臼。
髖關節假體的固定方式一般為兩種,骨水泥型和生物型。
骨水泥的主要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適用於年齡大、骨質差的病人,這一類病人髖關節置換時,假體與骨的固定使用骨水泥固定。
就像建築時,用水泥來固定磚頭等建築材料,因此而得名。
生物型與骨水泥不同,它適用年輕、骨質好的病人。
這種人工關節假體,不需要新增骨水泥這種固定劑,比如股骨頭假體的柄插進股骨近端髓腔,柄與髓腔靠擠壓獲得初期穩定,因為這種假體的柄表面多孔,又有誘導骨生長的塗層,所以慢慢地,髓腔的骨組織會長進柄的空隙,形成一種所謂的生物固定。
就像蓋房子,磚頭與磚頭之間無需水泥固定,這些磚頭會相互生長滲透,最後牢固連線。
宋子墨和徐志良的配合非常好,切換器械的速度也很快。
天璣手術機器人的一條機械臂十分靈活,無論是髖臼的開鑿,還是股骨近端的截骨,又快又精準。
很快,楊平完成了雙側的人工髖關節置換。
接著開始雙側膝關節的置換。
髖關節完成置換後,獲得良好的活動度,下肢的擺放自由很多,為膝關節置換提供了良好操作角度。
在機器人導航裝置的幫助下,截骨、置入假體一氣呵成。
膝關節假體也是採用生物型,目前市面上還沒有這種生物型膝關節假體,楊平用的假體是完全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
跟髖關節假體一樣,這種新型假體與傳統骨水泥假體相比,其透過假體—骨介面緊密接觸,促使骨組織長入假體,提高假體與髓腔的結合強度,從而達到假體的長期穩定。
華西醫院曾經完成世界首例生物型膝關節假體的置換手術,當時的人工關節假體也是用3D印表機列印出來的,楊平這一臺不知道是不是世界第二例。
手術機器人真的在楊平手裡如同玩遊戲一般,雙側膝關節置換完成。
最後處理踝關節和足弓,為了適應直立行走,踝關節和足弓必須同時進行矯形。
所有步驟做完,楊平離開操縱平臺,來到手術檯邊,宋子墨開始測量下肢的力線——完美!
整臺手術不像是手術,反而像電子遊戲。
從頭至尾,每一步又快又精確,出血極少,幾乎忽略不計。
天機機器人那條獨臂完全不夠用,根本趕不上楊平的速度,而且很多步驟需要人工來輔助。
未來改進的機器人應該是這樣的,主刀操縱機器人完成所有步驟,切換器械這種事,也應該自動完成,器械擺在器械臺上,機械臂要能夠自動去裝卸器械。
助手在旁邊只是為了應付機器失控的突發狀況,不應該參與手術。
所以,天機機器人進步的空間還有非常大。
現在完全是手術機器人趕不上楊平的速度,而且很多功能無法實現,要靠人幫忙裝卸器械。
“陳智,手術機器人代表未來的外科方向,你們應該有所作為。”
楊平跟工程師陳智說。
這話正好與陳智的想法相合,他一直有這個想法,研發手術機器人,所以這次親自來看手術機器人的手術。
設計那些器械不過小打小鬧,如果資金充足,陳智很想設計這種大件。
不過這需要海量的資金和龐大的團隊。
機器人必須有三條以上的機械臂,機械臂必須是柔性與剛性結合,機械臂必須完全能夠代替人手,機械臂必須可以完成鋪單小鋪切開等等整個手術過程。
否則,不是合格的遙控玩具。
陳智想,他一定要設計出這樣一個合格的遙控玩具。
最後,他想,手術機器人必須與超級計算機聯網,在術中能夠結合數字人進行即時建模。
首發最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