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章 航空動力的問題,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十月廿二,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另外一邊,鎬京,閻良。

在完成了發動機喘振故障的分析之後,常浩南總算騰出時間休息了幾個小時。

動力聯合攻關組還有一部分同志在檢查和分析那架01號原型機的受損情況,以確認故障的具體影響,以及排除尚有可能存在的其它事故原因,估計要等到明天早上。

這個活當然不需要常浩南去完成。

不過屬於他的任務也還遠沒有結束。

找出問題,畢竟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關鍵還是在於解決問題。

渦噴發動機的壓氣機和之前他研究的空呼叫風扇雖然說起來都可以歸類為“葉輪機械”,但其中的差距跟同樣屬於“飛機”大類的飛行者一號和安225差不多。

吃過晚飯的常浩南在閻良的廠區周圍一邊散步一邊思考著後面的計劃。

由於胸前夾著八三工程的工作證,他自然可以在整片場區內自由活動,只有少數幾個建築或者房間需要額外的許可,而正常的散步顯然不可能,也不需要到那種地方去。

1996年的渦扇10到底來沒來?

此外還有燃燒室、渦輪、風扇、軸承、尾噴口……

“呼——”

尤其渦噴14是一個已有設計,如果要進行修改的話肯定還是要保留原來的設計思想。

但是借用他重生之前網路上比較流行的一個段子。

——如來。

雖然沒有像渦扇6一樣被多次更改設計目標和轉移設計地點,但是總體設計方案的多次推倒重來也是免不了的。

它無法撐起一個大國未來的天空。

“還是得有團隊,而且必須得是以我為主的團隊。”

因為需要充分認識葉柵內部流動,特別是分離流動的規律。

有意造成飛行器的大迎角脫體流態,利用流動分離產生的集中渦得到附加渦升力,從而不僅大大提高了機翼的升力,也大大擴充套件了機翼的迎角範圍,使飛機效能出現了一次飛躍。

這個時候距離渦扇10的立項已經過去了將近10年時間,但要說專案本身的進度麼……

想到這裡,他停住腳步,準備往回走。

除了要把自己研究出的新模型新理論推廣出去這個“輸出”過程之外,他還需要一個“輸入”過程。

數值模擬的話,大概只能做到二維定常計算,距離準三維甚至還有些距離。

常浩南重新想起了自己更熟悉也更有經驗的飛行器設計領域。

這個念頭幾乎毫無徵兆地跳到了常浩南的腦海中。

1987年立項的渦扇10跟渦噴14幾乎是同步發展的。

其實這也很正常。

常浩南長長撥出一口濁氣。

所以一路上常浩南的思維完全放在了關於航空發動機的事情上面。

在經過了一段時間對於彎掠葉片的研究之後,常浩南自信能很快解決這個問題,只要負責發動機製造的410廠效率能跟上,就不至於對八三工程的進度產生特別重大的影響。

雖然在重生之初,常浩南就已經意識到單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完全不夠的。

但他終究還是低估了壓力到來的速度。

而壓氣機中氣流擴壓流動導致的流動分離一旦發生,就不再是上述流型所能描述的範圍。

當然,這很困難。

他重生前並不是什麼逆天大牛,很多東西也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也就是讓別人負責構建基本的思路框架,或者至少向他提供充足的理論知識。

既然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到附壁流以外的情況,那麼在非設計狀態下出現流動紊亂或者失控也就幾乎是必然現象了。

從這個角度考慮,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透過改變葉片設計,拉高失速裕度,延緩流動分離的發生。

前面提到過的定常附壁流型終究是有極限的,在這種理論基礎下幾乎不可能設計出高階壓比、高階負荷的壓氣機。

在大概二十多年前,飛行器外形氣動分佈的設計思想就從“定常附體流型”跨越到了“定常\/脫體渦混合流型”。

重生之後到目前為止也只帶過林示寬他們那幾個人。

反映到產品上就是戰鬥機從二代機進化到三代機的那個階段。

也就是從“抑制流動分離”變成了“利用流動分離”——

但是對於馬上就要進入三代機時代的華夏空軍而言,渦噴14終究只能是一個過渡。

典型例子是從牛頓經典力學和麥克斯韋經典電磁學,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系統的能力毫無疑問是強大的,但也存在兩個限制,一是積分需求,二是需要自己首先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完成基本的思路框架構建之後才能形成專案。

常浩南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飛到了更遠的地方。

而設計完成之後還要落實到製造。

因為流動分離這件事情本身就存在兩面性。

現行的葉輪機械設計體系中一直沿用著“定常附壁流型”的傳統思想。

“能不能把這種思想引入到壓氣機氣動設計裡面?”

……

眼前這個改進渦噴14的工作,似乎就是個不錯的機會。

而如今在附面層流動這個方面,恰好是剛剛完成“從複雜到簡單”的階段。

科學研究所走的一條普遍道路就是從複雜到簡單,再從簡單到複雜。

而上面說的這些,還僅僅是航空發動機壓氣機設計這一個領域的問題而已。

渦扇10。

而這功夫渦扇10應該就正好處在某一次設計方案歸零的過程中。

真的是如來。

開啟系統面板,看著那只有1級的工程經驗,常浩南自嘲般地搖了搖頭。

或者說是薛定諤的進度。

想到這些浩如煙海的知識,常浩南的大腦隱隱有些發脹。

重生之前只帶過算上自己不超過4個人的小專案。

殲10和殲11,兩種三代機的目標動力都是一樣的。

基本上就是沒有進度。

在可以說沒有任何發動機設計經驗的情況下,連渦噴14這樣的二代發動機都有很明顯的拼湊借鑑痕跡,渦扇10的情況就更不用想了。

有進步,但是還不夠。

就連借鑑原案都中途更換過。

首先將具體的自然現象抽象為一個較簡單的模型,進行研究之後得到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後逐步取消所作的假設,在基本認識的基礎上修改和擴充,直至最後得出對複雜的具體現象的全面瞭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快穿主神的盲盒人生

Dear毛褲

死刑時,我自曝盜掘皇陵拖延時間

天炑

不死道長

白眉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