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落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0章董承之死,亂戰三國之爭霸召喚,九霄落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哥,攻城吧!”良久之後,馬援才無奈地嘆息道。
馬山威與馬逵二人才剛剛敗陣,大軍士氣受損,按理說這個時候應該先是鳴金收兵,先修整一番,以待來日再戰才是。這個時候若是強行進行攻城,損失必然會多上不少。
但是,今時卻不同往日,榆中,他們不得不攻,若是攻不下榆中,打通與韓遂的聯絡,那麼之後等白起的兵馬到達,韓遂可就要涼涼了。
屆時,涼州三路諸侯,大戰一開先損失上一路,本就勢弱的他們接下來又該如何抵擋李翔大軍的攻擊。
而且,為將者,當知己知彼,對於蘇烈以及蘇烈過往的戰績,馬援早就已經透過各種途徑瞭解過了。但不得不說,若是論起領軍來,馬援並沒有絕對的自信去勝過蘇烈。
馬援可不相信,蘇烈在派軍攻下榆中與允吾二地之後便再沒有其他的安排了,就會放任他們這樣攻打榆中。
因此,馬援知道,其實他們的時間很有限,必須要儘快攻下眼前這座城池才行。若是時間一長,恐怕他們就再沒有機會了。這一戰,蘇烈他們可以拖得起,但馬騰他們卻拖不起。
……
潼關!
李翔的十萬大軍早已出函谷抵達潼關關下,可卻沒有貿然發動攻擊,反而是立下大營就那樣靜靜地和關內的守軍對峙了起來。
討董之戰中,雖然董卓以遷都長安間接退了討董聯盟,可等到一系列大戰徹底落幕之後,董卓也已經元氣大份,手底下軍隊就剩二十多萬出頭了。
而董卓死後,在瓜分董卓遺產的爭奪戰之中,楊堅位於雍州之中近水樓臺先得月,自然是佔了大頭,十四萬的西涼軍都落入了楊堅的掌握之中,只有剩下位於涼州的那六萬才是屬於苻堅的。
此後,這兩人都沒有再進行擴軍,只是保留了現有的規模。關中雖然是膏腴之地,但畢竟已經是荒廢已久,又被董卓糟蹋了一段時間,正是百廢待興之時,養起十四萬大軍已經是很難了,再徵兵的話,恐怕就該支撐不下去了。
至於涼州就更不用說了,涼州雖然民風彪悍,士兵戰力強大,但這地方屬實是窮,涼州的窮在整個大漢諸州之中都是數一數二的。
更何況,苻堅手裡也只有半個涼州。即便是隻養這六萬大軍,苻堅也要比楊堅要艱難得多。
而且,楊堅、苻堅他們與董卓不同,他們都不是短視之人,知道百姓與民生的重要性。他們更不會像董卓那樣將治下民生視之不見,一味擴充軍隊,不顧百姓死活。
因此,李翔雖然已經領十萬大軍抵達潼關,卻並沒有發動攻攻關作戰!畢竟,楊堅不僅有堅關在手,若是楊堅將他的兵力都調集過來,在兵力上李翔可能還要吃虧一些。
在這種情況上,他若真要強攻潼關的話,恐怕即便是他將自己麾下的這十萬大軍全打完了,也攻不破潼關這座天下雄關。
李翔現在每天也只是不斷地用投石機消耗潼關計程車兵,或者是偶爾裝模作樣佯攻一番,多少也能起點作用。
除此之外,李翔也就是派出將領挑戰上一番,反正他這邊有刑天與李存孝這兩個巔峰神將在,是不會在武力這方面出現什麼問題的。
同時,李翔屯兵此處也是為了牽制楊堅的兵力,等到白起與蘇烈他們解決涼州之後,才是真正到了進攻楊堅的時候。
涼州諸勢力之中,可能存在的意外因素羌軍之前已經被蘇烈打得元氣大傷,損失慘重,再來參和的可能性不大。
其餘的,馬騰擁兵四萬,韓遂擁兵四萬,苻堅要多一些,擁兵六萬,合計十四萬雄兵。而以白起以蘇烈的能力,合計擁有步騎兵十七萬,在兵力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他們自然不難打贏這一仗。
雖然李翔已經領軍在潼關下集結,但楊堅卻並沒有著急地趕忙潼關之中,僅僅是往潼關調集了一批援軍,使得潼關的總兵力達到了八萬。
楊堅現在也很清楚,現在最危險的地方並不是潼關那裡,而是並不屬於他的地盤的涼州。若是涼州沒了,那陷入兩面夾至之中的雍州又還能繼續存在幾天。
想到李翔出兵之時提到的衣帶詔,楊堅便是一陣氣憤。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一天,楊堅哪裡還想不清楚那衣帶詔與董承之間的關係。
現在的楊堅,恨不得將地底下的董承挖出來再殺上一遍。
當初,陸昭被殺,董承自認為請劉焉率兵勤王的計劃已經失敗,又擔心一旦若是衣帶詔落入楊堅的手中之後,楊堅會率先對他們幾人下手。
情急之下,這幾人昏招層出,竟打算趁著楊堅幼子楊諒大婚之日,領兵襲殺楊堅,行那破釜沉舟之舉。
董承等人手中可用的力量不過數百人罷了,就算將他們府中的家丁、奴僕一起算上,也頂多是不到千人的力量,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楊堅手中又能翻起什麼大浪來。
更何況,楊堅早就派人收買了不少董承這幾人府中之人,他們的計劃還未正式開始,楊堅便已經是收到訊息了。因此,這是一次註定失敗的行動。
只不過,董承、吳子蘭、王子服、種輯、吳碩這五人當真是格外的頭鐵與嘴硬,被楊堅抓住之後,一口咬定這都是他們自己謀劃,至死也不願透露出有關小皇帝劉協與衣帶詔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如此,楊堅之前一定不太清楚有關衣帶詔的事情,也被李翔用這封衣帶詔給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好在,楊堅的反應也不慢,李翔的討賊檄文與衣帶詔才剛一發布,楊堅便立刻倒打一耙,聲稱此乃董承等人與李翔之矯詔,並強迫小皇帝劉協出來為他正名。
楊堅這麼做,迅速安定了己方勢力集團內部的人心。至於外部對於這件事怎麼評論,楊堅暫時是顧不上了,反正只要他咬死不承認,這件事就不會有定論。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