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克拉科夫之謀
七年之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九章 克拉科夫之謀,戰爭宮廷和膝枕,奧地利的天命,七年之期,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群前農奴的工作效率遠超奧地利帝國官員的預計,實際證明只要錢糧到位,主觀能動性分分鐘就有了。
除了巨石之外,樹木和雜草就好清理多了,畢竟這裡本來就是木柴產地,並沒有那種數人合抱的參天大樹。
絕大多數的樹,工人們用鋸條和鐵鍬就能解決,一些大樹掛上一臺蒸汽拖拉機,再加上幾十上百人一起拉也能分分鐘搞定。
在地面被基本清理完畢之後,蒸汽拖拉機會帶著重犁將地徹底地翻一遍。
然後再由工人們將翻出來的雜物,如石塊、樹根之類的東西清理掉。
在這之後蒸汽拖拉機會將土地再翻一遍,將土壤的上層與下層互相交換,這種行為又被稱為“翻耕”。
最後加入肥料增加土壤肥力,再將土地平整便可以種植作物了。
除去堤壩和荒地,還有那些沼澤和湖泊,原本加利西亞的貴族們對土地的改造意願太弱。
隨著火車運來一臺臺蒸汽抽水機,巨大的管子開始排空沼澤和溼地的積水,這些也將成為土壤肥沃的土地。
還有那些荒山實際上都是礦山,雖然儲量不怎麼樣,但是依然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加利西亞的貴族們只會抱著那幾個傳統的鹽礦不放,但是隨著奧地利帝國對沿海地區的開發和鐵路的修建,鹽價正在直線下跌。
實際上加利西亞還有重要的戰略資源——石油,不過好巧不巧其中最大的一塊油田是亞蘇斯基家族的領地。
(亞蘇斯基家族的領地在多羅畢其地區,正好是利沃夫附近,同時也是奧地利帝國境內最大的油田。)
亞蘇斯基家族是個堅定的反奧派,常年資助各種反奧行動,到了奧匈帝國末期,奧方甚至不得不找個加拿大人對付這個家族。
最後亞蘇斯基家族聯合匈牙利政府,獲得了豁免權。在一戰中甚至組織軍隊和俄國人裡應外合。
弗蘭茨其實嘗試過贖買和交換土地兩種途徑,但是都被其拒絕了。
維赫留·亞蘇斯基是此時亞蘇斯基家族的族長,此人是波蘭復國軍的榜一大哥,每年都會將自己三分之一的收入轉移出奧地利送到波蘭復國者手中。
同時維赫留·亞蘇斯基還一直在自己的土地上修築碉堡,訓練民兵,但他所做的一切卻是合法的,因為當時可沒有規定不可以將財產轉移出國,訓練家僕衛隊更是貴族的自由。
弗蘭茨並不想讓這種人霸佔著重要的石油資源,亞蘇斯基更不想讓他有善終。
所以弗蘭茨一定要讓1846年的波蘭起義發生,那兩千萬弗羅林便是為了逼他們出手。
波蘭的復國者們雖然沒啥紀律性可言,但也都不是傻子,他們並沒有按照原計劃起義。
當然這群傢伙也不會承認自己慫了,而是以資金短缺為由要求他們的支持者們繼續提供資金,這樣倒逼著將起義時間延後。
所以弗蘭茨就要送他們一把火,你們不是沒錢起義嗎?我就給你們錢。
其實除了弗蘭茨以外,奧地利帝國的高層也在盼著波蘭人能早點起義。
實際上在多年之前奧地利便與神聖同盟諸國簽訂了一份密約,那就是克拉科夫自由市一旦發生起義,那麼奧地利帝國就有權利將其納入自己的國土。
要知道此時克拉科夫可是整個波蘭地區最繁榮的城市,雖然對此時的奧地利帝國來說只是九牛一毛,但是螞蚱腿也是有肉的。
最關鍵的是一旦克拉科夫併入奧地利帝國,那麼波蘭復國主義的火苗將徹底熄滅,至少俄、普、奧三國高層是這樣想的。
實際上奧地利帝國的特使在得到訊息的第一時間便趕往了俄國,尷尬的是直到奧地利的特使到來,沙皇尼古拉一世才得知這個訊息。
尼古拉一世並不想奧地利帝國吞併克拉科夫自由市,但是也不想波蘭繼續在自己的土地上鬧起義。
尼古拉一世想趁機向奧地利帝國借貸,不過被後者的特使拒絕了,實際上梅特涅早就預料到了這種情況,所以直接授權手下可以拒絕沙皇的請求。
最後作為交換,雙方不過是達成了一些不痛不癢的協議。
其實消滅波蘭復國軍,削減波蘭人的復國意志對於俄國也有利。只不過尼古拉一世有些眼紅而已,而奧地利帝國又沒法忽視這個強大盟友的意見。
奧地利對於普魯士的態度則是要冷淡得多,雖然是由大使向普王親自提交,但那並不是一份協議書,而是一份通知而已。
腓特烈·威廉四世要的只是簽上自己的名字,當然即便他不籤也不會影響奧地利帝國接下來的行動。
克拉科夫自由市很小,而且在神聖同盟腹地,英、法的反對沒什麼意義。
實際上英國人對於波蘭人並沒有多少真正的支援,所謂的支援絕大多數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
法國人則是要比前者實惠得多,他們不但庇護波蘭的政治流亡者,還偶爾會給這些人搞個慈善募捐之類的。
不過無論英、法,此時都不可能選擇插手神聖同盟的事務,因為他們都有著更重要的事情。
英國的主力部隊幾乎都去了印度,而印度人實在是不給力,看到英國人來了就不承認自己起義了。
那些土邦王公們一個個都說自己是平叛,至於那些在自己領地上死掉的英國人自然是叛軍殺的了。
要問叛軍在哪裡?當然是被他們殺掉了啊,哪家領地裡還沒有點意見相左的其他派系。
亨利·哈丁爵士此時就像是吃了一百隻蒼蠅一樣難受,他明明知道那群該死的印度人是在糊弄他。
但是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和尊嚴,亨利·哈丁爵士又不能胡亂掀起一場戰爭清理掉這些蛀蟲。
他只能接受那些土邦王公們對他施吻手禮,甚至是吻腳禮,這讓亨利·哈丁爵士感到一陣陣惡寒。
於是乎,他只能將氣都撒在錫克帝國和尼泊爾帝國這兩個明反的倒黴蛋身上。
拉納家族在英國人的扶持之下,重新奪取了尼泊爾的軍政大權。不過由於忌憚大清的實力,尼泊爾依然要向大清朝貢。
英國人為了削減尼泊爾人的抵抗意志,特意讓拉納家族搞了一場大屠殺,並且焚燬了大量農作物。
同時英國人也開始大量招募朗廓爾,因為他們發現這些人就像曾經的瑞士人一樣只看錢不看人,而且在南亞地區絕對算得上是戰力拔群。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