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網文太難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五十八章 鑄幣,神話戰國之我是趙括,寫網文太難了,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國之前也曾有過滅國的經驗,比如中山國,但中山國畢竟是小國,雖然後世有人稱其為戰國第八雄,但實際上和另外七個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中山國長期處於趙國的包夾中,風俗習慣,語言文字方面和趙國區別並不是太大,趙國吞併中山國之後,在治理方面也沒有受到太大的阻力。
燕國地處東北,長期與中原隔絕,早已進化出一套自己的體系,趙國需要將這套體系打破,塑造趙國的體系。
燕國地偏,與中原隔絕,即便出現亂子,趙國也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解決。
燕國體量足夠,趙國成功之後,以後可以按照同樣的辦法去解決其他地區。
燕地的治理,將為趙國接下來的發展提供最為寶貴的經驗。
眾人從趙括的語氣中聽出前所未有的堅定,連忙俯身稱是。
「第四件事就是鑄幣,寡人準備鑄造兩億枚銅錢,重量分別為一銖和十銖兩種。樣式採用圓形方孔。其中一銖錢一億枚,十銖錢一億枚。」趙括說道。
這件事不僅僅是鑄幣,同樣也是為了統一貨幣。
此時天下銅幣主要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布幣,是由空首布演化而來的。
空首布是以前周朝鑄造的大錢,外形像鏟子之類的農具,因為首部留有裝柄的圓孔,所以被稱為空首布。
布幣內部也很混亂,有圓肩,方足,圓跨的。有方肩,方足,圓跨的。有方肩,尖足,圓跨的。有方肩,方足,方跨的。
啥樣式的都有。
第二種則是刀幣,顧名思義,就是外形像刀的銅幣。
布幣是從農具演化而來的。刀幣則是從刀演化而來的。
刀幣也有大有小,有尖有圓。
第三種則是圓形銅幣,這個相對來說大家就比較熟知了,外形上也更符合後世的審美,不過大部分是沒孔的,亦或是圓孔,方孔主要是秦國半兩錢。
第四種則是銅貝,這是從最初的貝幣演化而來的,主要是楚國使用。
秦國主要使用圓形幣,也就是半兩錢,一兩等於二十四銖。
燕國和齊國主要用刀幣,韓主要用布幣,魏國主要用布幣和圓幣,單位各不相同。
趙國最為混亂,除了銅貝之外,布幣,刀幣,圓幣都有使用,而且鑄幣權沒有收回中央,各個大城亦或是貴族都擁有鑄幣權,都可以鑄造貨幣,這就導致趙國的貨幣種類非常混亂,啥樣的都有。
誰都可以造,那造出來的錢是啥質量,可想而知。
不要指望某些人的良心,會給你鑄造足銅銅幣,這樣的人就算有,也早就被淘汰了。
貨幣的混亂,直接影響了趙國的民生髮展。
趙括幾年前就想鑄幣,除了因為那時候錢荒之外,主要原因還是為了統一貨幣。
錢荒對趙國是有一定好處的,如果不是錢荒,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王孫貴族全部缺錢,大家也不會捏著鼻子使用紙幣,紙幣更不會這麼順利被大家認可。
實在是全國上上下下都沒錢,其他國家也沒錢,很多人只能選擇以物易物,這才讓紙幣得以流通。
不過那時候趙括沒時間,也沒錢,趙國每年產銅太少了,全砸進去都翻不起啥水花,而且趙國如果用足銅鑄幣,然後交換其他國家或是貴族鑄造的劣質銅錢,褲衩子都能虧掉。
如果趙國同樣鑄造劣質銅幣,那鑄不鑄造也就沒有意義了。
如今大宗商人走貨要麼劃賬,要麼使用紙幣,要麼以物易物,沒有人會選擇沉重的銅幣,不過對於底層老百姓而言,還是沉甸甸的銅幣更能給人踏實感。
趙國鑄造劣質銅幣坑不了別人,只會
坑了最底層的老百姓,然後反噬到趙國本身。
現在趙國騰開手了,而且經過幾年的積攢,趙國不斷開採銅礦,袁華又從瀛洲運來了大批銅塊,趙括現在終於有了鑄幣的底氣。
雖然一億一銖錢一億十銖錢完全不夠,但相比較以前趙國的鑄幣數量,已經翻了很多倍了。
「除此之外,收回地方以及貴族的鑄幣權。也就是說,從今以後,除了朝廷之外,任何人不準私自鑄錢,違著流放瀛洲。之前有過鑄幣經驗,或者現在仍然在鑄幣的地方、貴族,三個月之內,向朝廷上交所有模具以及鑄幣工人。從明年開始,正式推行新幣。並由朝廷逐步回收其他各個版本的銅幣。三年之後,廢除銖幣之外的所有銅幣,禁止所有人使用舊版銅幣交易。」趙括繼續道。
趙國以前沒有能力廢除其他銅幣,因為各國邊境犬牙交錯,商業來往密切,趙國本身實力又不是特別突出,如果趙國單方面廢除,會直接導致趙國商業陷入癱瘓,各國商人將趙國視為禁地,能不來就不來。
雖然大商人幾乎不會使用銅幣,但中小型商人還是非常依賴銅幣的。
但現在不一樣了,趙國變強大了,有底氣了。
規則是由強者制定的,趙國過去服從規則,現在開始制定規則了。
趙國商會遍佈天下,天下超過半數的商人都加入了趙國商會。趙國有天下最便宜的食鹽,有壟斷性的紙,近乎壟斷性的戰馬和煤炭,有天下最精良的農具,最好喝的奶酒……
天下已經離不開趙國,商人更離不開趙國。
特別是現在,真正的大商人,敢於冒險的商人,都跑去西域了,剩下的中小型商人只能在中原喝湯。
在中原經商,除了蜀錦、琉璃等少數商品之外,其他全都離不開趙國。
沒有人站出來反對,趙括和他們商量的時候是真商量,有什麼意見都可以提,但如果下的命令,那反對也沒有用。
而且趙國準備這鑄幣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看到一船船銅塊被運回邯鄲,大家早就猜到了這一天。
能夠統一貨幣,取締劣質貨幣,對大家都有好處。
「如果回收舊幣,僅憑鑄造的兩億銅幣恐怕不夠。而且……可能會有人鋌而走險,鑄造大量劣質銅幣,來兌換優質銅幣。」藺相如說道。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鋌而走險的人,只要利益足夠,即便是殺頭也會有人蜂擁而至。
「將回收的舊幣重新鑄造成新幣就行了,雖然會有損耗,但相差不會太大,除非回收上來的全部都是劣質到極點的銅板。至於第二點,對於兌換大量銅幣的,可以讓其提供銅幣來源,核實之後再給予兌換。若是過於劣質,則不予兌換。」蔡澤說道。
其實過於劣質的貨幣並不多,絕大部分銅幣雖然稱不上貨真價實,但勉強能用,比後來漢朝強多了。
倒不是這些人有底線,而是這個時期天下沒統一,大家有選擇性,你鑄的幣太爛沒人用,不僅賺不到錢,還白白浪費錢。
「如果對方將錢分給大量平民,由平民來兌換呢?即便是官府恐怕也發現不了吧。臣更建議對於劣質銅幣進行折價兌換。」虞信說道。
「不行。」趙括立刻說道,「趙國銅幣各異,很難定折價的標準,即便定好標準,在執行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後受損還是最底層的平民。寡人寧願朝廷吃一點虧。」
從理論上來說,虞信所說的折價處理沒有任何問題,可以最大程度減少朝廷的虧損。
鑄幣本身朝廷是能夠賺錢的,但如果用來兌換舊幣,趙國不僅無法賺錢,還要虧很多錢,虞信也是為了減少趙國的損失。
但這件事是要人來處理的,要人來處
理就會出現主觀判斷,雙方判斷標準不同,就會有人不滿。
甚至底層官吏很有可能會把成色良好的銅板定為劣質銅板,折價給平民,然後按照成色良好的標準稟報給朝廷,自己賺取差價。
這種事情兩千多年來屢見不鮮。
最後朝廷和百姓都虧了錢,朝廷還沒了民心,還要替那些中飽私囊的貪官揹負罵名。
與其讓那些貪官貪了去,還不如把這部分錢分給老百姓。
「我趙國官員能處理好這些事情。」虞信眼神中帶有信仰,趙國官員中或許有中飽私囊的,有濫竽充數的,有禍害百姓的,但他敢保證,大部分趙國官員都是帶有理想的,不會去,也不屑做這種事。
他去過很多國家,以前趙國或許和這些國家沒有什麼區別,但這些年趙國官員變化真的很大,他虞信以和這些人同朝為官而感到榮幸。
「大王不是不相信官員,而是……官員下面還有吏。你能保證官員,能保證吏嗎?」藺相如解圍道。
官和吏自古以來都不是一個階層,無論是現在各國,還是後來的漢唐宋明,真正的官員都是很少的。
比如漢朝,根據統計,真正的官員才八千多,這麼點人就算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也無法管理好整個大漢朝。
但是漢朝的官吏加起來,足足十二萬多。
趙國官員算上燕地,將近一千,但吏即便不算還沒統計的燕地,也有將近一萬。
真正幫助國家掌管基層的,靠的就是這些吏,真正能夠代表朝廷接觸到平民的,也是這些吏。
分封制時期,吏原本是諸侯的家臣或奴僕,輔佐諸侯管理封地。
後來分封制逐漸瓦解,變成郡縣制,官成了流官,由中央直接任命。
但吏卻固定了下來,子承父業,一代代相傳,逐漸成為各地的地頭蛇。
這些吏實際性的掌控著國家基層,甚至掌控著國家的命運。每當國家的掌控力下降,這些吏就會肆無忌憚的逼迫百姓,最後吏逼民反。
他們掉頭跟著新主人繼續混。
除了特殊機遇之外,這些吏即便是做得再好,也無法成為官員,也就是說,從一開始,上升通道就鎖死了。
這樣失去‘希望的一群人掌控著國家底層,可想而知底層是什麼樣。
盜拓這樣的大盜是抓不到的,項梁張良這樣的逃犯更是想都別想,他們最多也就抓抓老實人。
畢竟老實人拿他們沒辦法。
至於冤假錯案,屈打成招,貪贓枉法,貪汙受賄等等,那就更不用說了。
為了解決吏逼民反的問題,中國古代發明了一個制度:大赦天下。
將抓進來的罪犯透過這種方式放掉,以此來減輕民怨。
秦國每打下來一個地方,都會赦免罪犯,然後把他們遷往這些地方,一同被遷去的,還有商賈,以及商賈的兒子,商賈的孫子……
後來秦二世大赦天下,命章邯統帥一群被赦免的罪犯鎮壓叛亂,效果極為顯著,一路連勝,直到遇到劉邦和項羽。
漢朝以及後面的那些王朝學的有板有眼,每當有大事發生,都會大赦天下。
劉邦在位十二年,大赦十二次。
漢武帝在位五十五年,大赦二十五次。
到了唐宋時期,官吏的分割就更加明顯了,官就是上等人,吏就是下等人,出於對吏的鄙視,凡是吏出身的,三代不準科舉。
徹底失去希望,吏更加肆無忌憚,《水滸傳》中白勝盜了生辰綱,交點錢也就出來了。
戰國時期還好,沒有唐宋時期那麼畸形,如果運氣好,吏還是能夠
當官的,並且能夠當大官。
最不濟,老子不在你這混了,到其他國家混,那也是有機會的,只是機會非常非常小,但不是沒有。
而且吏的選拔也是有標準的,不是誰都可以當吏的。
比如劉邦,就是透過考核才當上亭長。
但地頭蛇的勢力已經形成了,比如劉邦……
無論是趙國官員,還是其他國家官員,都要依靠吏來治理地方,這是無法避免的。
但是吏的能力很難說……
而且此時的趙國並沒有像秦國那樣,設定考核和選拔吏的標準制度。
趙國在這方面還是落後的。
「寡人自然相信我趙國的官員,但我趙國這麼大,寡人無法相信所有官員。」趙括平靜的說道,地位不同,想法也就不同,趙括本身是不太相信德行的。
德只能育人,不能律人。
律人得靠法。
「大王可有新幣的模具和成品?」藺相如沒有在前面的問題上糾結,繼續問道。
「有。」趙括將早已準備好的模具和成品交給藺相如。
「成色不錯,圓形方孔,便於攜帶。大家應該不會反對新幣。」藺相如接過成品,點了點頭,接著為難的說道,「只是……我趙國現在抽不開人手。」
「寡人和墨家說過了,主要採用水利鍛壓,技術上不是問題,人手也不需要太多,工坊足以滿足。」趙括說道。
「既然如此,臣沒有其他意見。」藺相如搖了搖頭。
「臣等也沒有意見。」眾人俯身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