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纜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四章官吏合流,大明世祖,飛天纜車,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宋朝開始,官吏分野,吏員除了正式的經制外,如倉大使,驛丞等,其餘的差役,換句話來說就是臨時工。
沒有編制,沒有俸祿,但卻屬於賤籍,只能依靠手中的權力來拿錢。
而如今皇帝召開省考,那就等於給胥吏們一個編制,這時候,吏部自然得上場了。
王應熊坦然道:“雖說是卑賤之官,不入品流,但到底是朝廷命官,也是要入吏部之籍,防止假冒。”
人事權方面,吏部自然爭取不到,但有了官籍,自然也得入吏籍。
如此一來,日後吏員入流,也好有個憑證。
“官員有敕牒(委任狀)、告身(身份證),吏員也自當如此。”
皇帝嘀咕道:“可是巡撫衙門並無常職屬吏,交於其人,豈不是私署?總不能讓吏部在地方開設分衙吧!”
“這……”王應熊一楞,也被皇帝問到了。
雖說巡撫成為常職,位居一省之長,但到底還是京官,其本職是御史,巡撫地方只是差遣。
也就是說,巡撫並沒有專屬衙門以及屬官,只是一些聽用的雜役,以及自己僱傭的幕僚。
用一個人的開支來統御全省,這真可謂是高招省錢。
王應熊沉默一會兒,才道:“若是設立巡撫衙門,雖說正印官之任在吏部,但胥吏等卻在地方,怕是……”
話語中透露的小心翼翼,又有些畏懼。
說白了,巡撫對於地方官最大的許可權,就是考評權,能不能升官,全靠巡撫的點評。
所以,巡撫衙門的設立,怕是會讓巡撫權力膨脹,以至於外重內輕。
“無礙。”
皇帝搖頭道:“按照我的意思,省考之後,胥吏異地而任,分散開來,其之考評,不在巡撫,而在各地主官,以及按察司。”
“而巡撫一職,則漸漸偏離,成為一省主官,那就讓他們主政一方,不再作監察事。”
“除此外,巡撫之權就交給巡按御史吧!”
巡按御史四個字一出,王應熊為之一怔,雙唇微張,欲言又止。
所謂的巡按御史,就是都察院派遣官吏,代表皇帝巡視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稱“八府巡按”。
在明前期,巡按御史與地方按察司互相掣肘,同一人考評往往大為不同,朝廷大為惱火。
後來,因為巡按御史位卑而地位低,走馬觀花,所以就常設巡撫來監察地方。
只是這樣一來,巡撫成為主官,官官相護原則下,地方吏治旋即鬆弛,朱元璋辛苦維持的清廉官場隨即消失。
所以,在朱誼汐看來,監察系統絕對不能跟地方合流,不然就會喪失鬥志,流於表面。
“按察司負責州縣之官,而巡按御史,則是府、省二級,如此涇渭分明,豈不是和諧?”
“陛下聖明!”王應熊眯著眼睛一想,這對於中央集權來說是有利,作為中樞的一份子,他自然同意。
見其模樣,皇帝這才意味深長地說道:“日後關於都察院的任免之權,吏部無須上呈內閣,直接交於我手中。”
“若是讓內閣自任自免,都察院豈不是淪為黨爭的工具?”
王應熊聞言,甚至有種窒息的感覺,皇帝這是奪權還是削權?
在萬曆之後的黨爭,督察院完全成為了工具人,喪失了中立性,從而被人左右,風聞彈劾。
因為朱元璋的規定,即使是彈劾了,也毫無懲戒,這就給予了他們極大的自由,甚至到了濫用的地步。
精簡其人,分割其權,這是皇帝日後將對都察院做的事,如今藉著省考之事,只是簡單提了一點,關鍵還在於牽引出來的巡撫衙門。
“各府縣有六房,依老臣之意,巡撫衙門也可設立六房。”
聊到編制的事,王應熊瞬間打起了精神,滔滔不絕道:“除了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外,應設省堂,掌統籌之事,典史若干。”
“再有兩司一所,經歷司,負責文書;照磨所,負責勘磨卷宗;司獄司,掌察理獄囚諸事。”
“另外,醫學、陰陽學、僧綱司、道紀司,也要設之。”
說了一大圈,其實巡按衙門,只是對縣、府的照搬罷了,只是對於儒學沒了教喻、教授,而是本就有了學政官。
“這樣一來,豈不是吏員升遷狹隘?”
皇帝不滿意,這依舊是官吏分野,上通道路依舊被堵死,沒有前途吏員,那省考還有什麼意義?
“縣為六房,為從九品;府謂之為六科,從六品;省則為六處,從四品;中央為六司,從三品。”
朱誼汐一字一句地述說著,一旁的起居郎黃宗羲則一字一句地記錄著,日後朝廷改制的憑證,不然誰記得住這些?
“知縣之升遷,先入府之六科,為期一載,再升才可至知府,知府之後則為六處,然後輾轉三司,再後為入京,亦或者轉任他省巡撫。”
說到這,皇帝聲音響亮:“一步一個腳印,幹實事,而不是擔任同知等虛無看戲的官職。”
一般出任地方的進士為三甲進士,其典型升遷路線:知縣(正七品)→州同知(從六品)→知州(從五品)→府同知(正五品)→知府(正四品)。
到了知府這一級,就是三甲進士的頂部了,很難突破。
而皇帝卻大開方便之門,直通省級,這在大明屬於開天闢地的第一回。
王應熊徹底震驚了,他感覺這一天,怎麼那麼不對勁,太不可思議呢?
這是官吏合流嗎?天下又出大事了。
“陛,陛下,這怕是不合規矩,卑吏之職,絕不能以進士充任啊!”
省一級的官位,都是二甲進士們的專屬,怎麼可能輕易的讓出來。
王應熊迫不及待地拜下,語氣中頗有幾分軟弱。
“規矩?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不合時宜的東西就應該大改之。”
皇帝朗聲道:“你當我不知,為何三甲進士難升?不過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其經歷都花在堪磨之上,升無可省,不得不停在知府。”
“卑吏?只能要升遷,我看多少人不肯幹。”
從知縣升到知府,雖然只有州同知、知州、府同知三階,但卻競爭力極大。
更坑的是,作為府、縣的中間部分的州,全天下只有139個,而縣卻有一千兩百個。
而如今六科、六房一出,充當踏板的坑位多了,自然不必糾結於州,升遷路自然就容易了。
官吏合流初步嘗試。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