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纜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九章對藩屬就得用強,大明世祖,飛天纜車,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清風徐來,水波不驚。
夏至剛過,北京城就暑氣盎然,若非涼亭之下帶著陰涼,恐怕堵胤錫早就汗流浹背了。
對於朱謀的目光,堵胤錫微微點頭,轉瞬之間兩人就有了見面的契機。
“若不是殿試,我早就去了玉泉山了。”
皇帝瞥了一眼堵胤錫,燥熱的天氣,讓他略帶有一些煩躁:
“月底我就去玉泉山,京城的屋舍倒是不急打理,先去玉泉山再說吧!”
“是!”
堵胤錫心忖,滿朝文武怕是已經習慣了玉泉山了,我若是勸說,倒是平白得罪人。
躬立了一會兒,皇帝似乎這才察覺到,開口道:“這點眼色勁都沒有,賜座!”
“謝陛下!”堵胤錫一板一眼,顯得很拘謹。
半邊屁股挨著椅子,堵胤錫不敢真左,大腿的肌肉緊繃著,分外的難受。
但沒辦法,這就是官場,權力,必須接受其規則。
“對於理蕃院,你可有什麼章程?”
皇帝目光流轉在湖面,不知何時手中拎著一袋魚食,右手一拋,細碎的魚食撒向湖面。
一群七彩斑斕的錦鯉,好似巨蟒一般,爭先恐後地撲出水面,搶鬥起來。
無論是體型還是數量,都是極為誇張。
堵胤錫目光雖聚集在湖面,但心思卻一直提在半空中,驟聞此話,渾身一震,大腿抑制不住的在顫抖。
背脊一挺,直接站起身,躬身道:
“微臣在公報和邸報上見聞,理蕃院自禮部脫離而出,專擅於內藩,如朝鮮,烏斯藏等屬國,也涉及雲南,貴州等地的土司等。”
“雖然權責較輕,但自古以來,亂事皆起於蕭牆之內,如建奴,就是遼東行都司對女真重視不夠,坐視老奴兼併部眾,遂成甲申之禍……”
這番解釋,從官方意義上來說,倒是體面的很,無論是吃一塹長一智,還是防微杜漸,都是對理蕃院的肯定。
作為親手剝離理蕃院出禮部的人,皇帝自然對堵胤錫的肯定表示滿意。
“你算是明白了理蕃院的真意。”
朱誼汐微微點頭,看著這位精瘦,且渾身充滿幹勁的臣子,很有幾分滿意。
無論是在江蘇清整理軍戶,清理軍屯,還是剛才的一番表現,都足以證明,其是個忠心向上,緊跟著皇帝步伐而走的人。
畢竟在朱誼汐看來,他來自於後世,又親自建立了新明朝,如今想法和改革他不缺,就缺執行人。
權力的核心,就在於用人。
不然,好的改革,所託非人,就會從仁政變為暴政,反而起到反作用。
突然,皇帝話頭一轉:“你在江蘇任上乾的不錯,軍政兼顧,讓這塊大明財賦重地恢復了活力。”
堵胤錫治吳以來,近三年賦稅無有拖欠,士紳守法,糧稅商稅大增,朝廷新增百萬丁口。
尤其是淮北地區,黃河奪淮後,曾經的淮海糧倉成了大範圍的鹽鹼地。
堵胤錫倒是不怕,他將大部分鹽鹼地無償分配給百姓,並且宣佈十年免稅養地,促進開發。
經此一項,開墾鹽鹼地百萬畝,而且每年還在新增。
僅憑藉此項,就足以在一眾巡撫中脫穎而出了。
“有人向我舉薦你為宣大總督……”
按照慣例,巡撫升總督是升遷的正常標準,官銜從右副都御史變為右都御史,正二品。
朱誼汐饒有興致地問道:“你的意見呢?”
“微臣只聽陛下差遣。”堵胤錫沉聲道:“無論去哪裡,都是為陛下,為朝廷效力,豈敢有挑剔之心?”
“好!”
雖說知曉這是套話,但朱誼汐仍舊比較滿意,他扭過頭,認真地盯著他:“但是,被我給否了。”
“宣大總督側重於軍事,民政倒是不多,對你來說不怎麼適合。”
“我認為,理蕃院對你來說很合適的……”
堵胤錫一時間激動地說不出話來,忙跪下磕頭:“臣叩謝陛下隆恩。”
“雖說理蕃院小了點,但到底也是並列的第七部,尚書也是正二品官,權責不小,事情還多。”
皇帝倒是司空見慣,任由他磕頭,站起身來,將手中僅剩的魚食全部拋下,激起了一片片水花。
“即將署理理蕃院,你心裡可有什麼章程?”
“當然,現在沒有也正常,回去想,過兩天詳細的呈報上來。”
見其激動難耐,朱誼汐也理解他,這時候恐怕腦袋已經放空,渾身只剩下驚喜二字。
“是——”堵胤錫勉強整理號心情,離開了皇宮。
他並未住進朝廷安排的府邸,而是繼續在驛站中住著。
雖然簡陋了些,但到底衣食無憂。
躺在床榻上,堵胤錫橫豎都睡不著。
一部尚書,這是跨越了多少人難以逾越的門檻。
自此,他也算是朝廷重臣,宰輔的候選人了。
握著毛筆,在紙上來回徘徊,他思量在三,終於有了一策:
伏維陛下聖明之心,得以治國……
一番草稿之後,又謄抄了一遍,剔除了忌諱字,以及不順的地方,近3000字。
天已經大亮。
找出密匣,放置其中,然後直接命人遞進了宮中。
辰時初刻,就已經呈現在皇帝面前。
“效率倒是挺快的。”
感嘆了一句,朱誼汐也不著急,慢慢地看將起來。
小半個時辰後,朱誼汐感慨道:“此策甚妙。”
原來,堵胤錫的奏疏中,明確的寫出來三策。
首先,更改朝貢,效仿日本,建立明確且必須的參覲制度。
即,地方的首領,定期的朝貢,變為定期地入京居住,陛見。
一來觀察其心,二來顯露大明之強。
三年一朝覲,最為適宜。
二來,則是國子監就學制。
允許並且強制要求,藩屬國必須派遣世子入國子監學習,時間不得短於五年。
第三,則是派遣禮官,去往其國,或者其地,制定相應的禮儀,服裝,明確等級之差,從禮法上告訴他們,不得逾越。
此三法,第二、第三是早就有的,只是不那麼普遍,強制,而第一的參覲制,則有待商議。
“列國,如朝鮮、安南等,貴為一國之主,輕易不會動身,但卻施行於土司等內屬。”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