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纜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九章前途遠大,大明世祖,飛天纜車,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文淵閣,內閣所在。

在一排房子之中,幾位閣老在中堂辦事,位於最中央,其餘舍人,堂後官們,則位居兩旁的耳房。

所以內閣大學士,也被稱作中堂。

至於六部公卿,時常在衙署辦公,所以被尊稱為部堂。

等到了清代,雖然軍機處狹隘低小,但中堂的稱呼卻沿用下來,成為了宰相的代名詞。

“鄭森倒是名震京華啊——”

“膽子大,剿匪,拆水碾,幾個月的工夫都幹下來了,看來得升官了……”

午餐時分,內廷的宦官們送來了膳食,堂後官們一個個聊開了,對於鄭森議論紛紛。

與中書舍人這種進士實習官不同,堂後官是內閣常職官,位卑而權重。

畢竟是大明中樞重地,怎麼可能全交給實習生?

服侍這些閣老們,他們算是駕輕就熟,自然不會拘束。

十幾個一間房用餐,動作不緊不慢。

“聽說鄭大木是南安侯的長子?”

“沒錯,勳貴之後阿……”

“那是,鄭森作為牧齋先生(錢謙益)之徒,裡裡外外哪能沒人?”

這時,一個機靈點的低聲道:“再說,廣西傳來訊息,錢牧齋在地方教書育人,誠心悔改,如今已經病篤,怕是過不上兩天就會傳來訊息了……”

“這……”

許多人倒吸一口涼氣。

東林黨雖然被拆了四分五裂,但幾十年的黨派,哪有那麼容易被消滅,多少人暗地裡心生同情?

再者說,作為內閣次輔,張慎言雖然與東林黨劃清界限,但其中的關聯,怎能抹滅?

翰林院出身、勳貴之後、東林黨餘韻,如今再加上一個錢謙益關門弟子。

好傢伙,哪怕是個白痴,官運也不會出波折。

“後生可畏啊!”

一個堂後官忍不住嘆道:“怕是用不了幾年,就回京中了。”

“那不會。”

這時,一位後堂官則撂下筷子,淡淡道:“我聽說,陛下一直想著宰輔起與州縣,不在地方經歷幾回,怎能知曉民間疾苦?”

“再者說,在地方才有政績,天天在六部轉騰,能頂什麼事?”

這倒也是!

眾人紛紛點頭,最近幾年,確實是這個理。

皇帝變了,規矩自然也就變了。

而對於內閣來說,區區一個衡水縣,對於整個大明來說不值一提。

但是架不住鄭森這小子會來事,前腳皇帝讓順天府拆除水碾,後腳他就跟進,這叫一個漂亮。

皇帝聞言,淡淡一笑,說了一句,不錯。

這下,內閣幾個都是人精,哪裡體會不到皇帝的聖意,這是簡在帝心的人物啊!

“這鄭森,到底是會折騰。”

中堂,張慎言飲了一杯茶,淡淡笑道。

“進士出身,到底有兩把刷子。”

閻崇信也附和道,但眼神卻往趙舒那裡看。

“到底是資歷淺薄了些。”

趙舒聞言,輕笑道:“青年俊才,能力是有的,但不可拔苗助長,可得要好好栽培。”

“是啊,首輔所言甚是。”張慎言頷首,贊同道:“就壓壓,待過了年來,年歲也長了,倒也不遲。”

這話說的,轉眼就快過年了,這一兩個月算什麼?

趙舒依舊飲著茶,心平氣和:“嗯,就這麼辦吧!總不能留下把柄。”

他的目光在兩人身上流轉,最後才留下來結語:“畢竟過不了多久,得添人了。”

此話一出,張慎言與閻崇信表情不變,但氣氛卻陡然凝重了幾分。

早在前兩年,皇帝就對內閣的權力進行了劃分,幾個閣老各管一攤事。

如首輔主要負責戶部和工部,兵部,次輔負責禮部和兵部,而作為老末的群輔,只能湊合在刑部發言。

而在吏部,這個人事部門,幾個閣老都有署名權,只是首輔發言比較重罷了。

新新增的理藩院、組織部,眼巴前還沒有劃分,幾人群署著,就等著呂大器入閣呢!

“呂兵部去了寧夏了,快要回來了。”

趙舒嚴肅道:“咱們先得合計合計,免得人家心生芥蒂。”

說白了,幾個部門都在這,你多吃一口,他就少吃一口。

雖說幾人各掌其部,但卻不是涇渭分明,各自過的小日子,因為皇帝安插了副署權。

如,趙舒掌管著戶部,工部和兵部,但真正能夠完全做主的只有戶部,兵部和工部張慎言也有副署權。

即,簽字確認權,沒有副署,這份票擬根本就呈不上去。

有副署權,不能成事,但是能壞事,所以就能安插一腳,添些影響力。

內閣從三人變成四人,總得進行一番商議。

“咱們,還是歇歇吧!”張慎言可不上當,直接了當的說道:“再怎麼商議個結果,人家也會不滿。”

“不如交由聖裁。”

閻崇信思量了下,也贊同。

權力在這,人心如同饕餮,吃得再多也會不滿,這事還得由皇帝做主。

“嗯,就這樣吧!”趙舒不以為意,就放下了茶杯。

他心思倒是不多,就是對於內閣平衡的打破,頗有幾分遺憾。

三人合作爽利,即使有些小矛盾,也無傷大礙,幾年時間倒是磨合的舒服。

如今朝廷又添了組織部,內閣也將進一人。

掌部權,副署權,這些都得爭一爭,內閣得熱鬧了。

他本來想三人通通氣,卻不想被張慎言誤會,只能作罷。

而鄭森也顧及不了京城的反應,剿匪、拆碾後,算是在衡水縣威名大震。

所以,他就安分下來,開始對教化之道,進行一番作為。

社學,這是在洪武年間開始興盛的官辦學校,各府、州、縣皆立社學,以教化為主要任務,教育15歲以下之幼童,是農村啟蒙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

由於其費用低,是許多百姓的重要啟蒙途徑。

但是到了天啟、崇禎年間,朝政衰敗,地方不安,地方社學自然也就沒落了。

巡查了幾個敗落的社學後,鄭森看著少了大半的縣倉,咬著牙說道:“著每個社學老師,與糧一石,以作資助。”

“另外,給各鄉士紳發請帖,我要勸學助餉。”

教化這種事,利在千秋,士紳們可得出力才行。

7017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轉生項羽之子,開局被困垓下

林中之木

川軍抗戰,我能聽到鬼子戰略部署

老實的王麻子

我那墮仙夫君後悔了

霧下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