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纜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五章秦學,大明世祖,飛天纜車,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場宴席,賓主盡歡。待孫世寧走後,知縣才鬆了口氣。一旁幕僚則奇道:“東翁,這孫公子雖然是外戚出身,但我朝以來一向禁斷外戚,何如此交往?”
“一旦惹得清流不快,仕途就懸微了……”知縣則擦了擦汗水,整個人癱坐在椅子上,已然是累的夠嗆。
一旁的丫鬟連忙送上了冰刨,連吃了好幾口才緩過勁來。他臉皮微松,開口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陛下三令五申,前朝殷鑑不遠,所以重商得其利,緩民解其困,而重中之重的禁黨安朝堂。”
“如今科舉不選重臣主考,鄉試、會試減繁,就是為了禁止黨爭。”說到這裡,一旁的幕僚連連點頭。
這是大明公報常年累月的宣講,也是歷年來會試的要點,讀書人一直引以為戒,記在心中。
黨爭,疲農,乏銀。這是前明的三大弊病。民間還總結另外兩項宗祿、貪腐,合計五項。
“如今內閣中閻首輔威望卓著,朝堂還算穩固,但黨爭卻隱入了暗地。”知縣搖搖頭,感慨連連。
幕僚眉頭一蹙,他也是秀才出身,對於官場並非是一知半解,也算是瞭解頗多了,但這番話卻仍舊讓他疑惑。
“可是陝西勳貴?亦或者南、北之爭?”
“非也。”知縣站起身,面露惆悵:“勳貴之根基在於軍隊,可各省有巡撫,如今又設定了總督,陛下右武之心朝野皆知。”
“我記得,在紹武初年,還是有總轄數省的統制,但如今早就被廢除。”說著,他飲了口茶,見到後者面露疑惑,眼眸之中滿是探究,才繼續道:“湖廣一分為二,南直隸一分為三,現在哪有什麼楚黨,東林黨了?”幕僚恍然,但臉上的疑惑確實更甚。
“那黨爭為何?”
“現在之爭,為理念之爭。”知縣輕聲道。
“昔年,心學和理學爭鬧不休,但只要八股文在一日,理學就不會趨於下方,遊刃有餘。”
“但如今,八股只在於童試,鄉試和會試皆用新法,長年累月之下,自然就有了新想法。”
“不會吧?”幕僚大驚:“我理學數百年不墜,心學何來佔據上風?”知縣聞言,沉默了些許,面露惆悵:“非心學,而是秦學。”
“秦學?”幕僚瞠目結舌。在他的理解中,這是宋時的學派,鼎鼎大名的張載四句言,流傳千古。
但不是早就泯滅在理學的壓力中嗎?怎麼還死而復甦了?
“非宋時理學,而是江蘇崑山人顧炎武,尊稱為亭林先生,他在陝西華陰講學,數載以聞,後來被招入北京,參與到《前明史》之中。”原來是他……對於顧炎武,幕僚知曉其在陝西的大名,不曾想竟然建立了一個學派,而且還越發的威名起來。
但要是說壓制理學,那就有點天方夜譚了。
“其講究經世致用,工商皆本,利國富民,空談誤國論等,已經在北京闖出了諾大的名頭,不少的功勳子弟,以及國子監生都聽其講學,可謂是名重天下。”知縣羨慕道。
“聽說,在朝中有鄭森、黃宗羲、王夫之,朱之瑜,方以智、陝西李顒、直隸容城孫奇逢等為友……”
“首輔閻崇信甚是喜之,尤愛其重商之說,朝廷大得其利。”幕僚聞言,可謂是被驚的目瞪口呆。
“那,那陛下如何?”
“陛下漠視不言。”知縣嘆道:“但有時候預設,也是一種確定啊!”由顧炎武主張秦學,十幾年來已經在朝廷上下獲得了不少的認可,更是博得了許多勳貴們的喜愛。
尤其是秦這一字為命名,一群武夫只知道自己家鄉與之有名,哪裡曉得其內裡,再加上朝廷和皇帝不反對,立馬就爭先恐後的讓子嗣拜其為師。
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難度極低,然後迅速的普及開來。而心學則是自下而上,再加上有被秦學吸收吞併的危險,已然趨於弱勢。
理學作為幾百年的官學,紮根於科舉,自然非等閒而可視之,一直與其暗地裡搏鬥。
所以朝廷如今的黨爭,皆是依附在兩派思想下的。內閣,八部,都察院,地方文武,他們的態度不是區區一個知縣能夠打探清楚的,此時如同霧裡看花,瞎子走路。
讓他明白,自己別無選擇。只是皇帝御宇多年,威勢極重,誰也不敢亂來,只能鬥而不破,暗自插刀。
“也就是說,孫家是秦學?”幕僚大驚:“東翁?”
“吾不知。”知縣搖頭苦笑道:“孫家雖然只是伯爵,但後頭可是太子爺,這些年來一直沉默寡言,誰也不知道他的立場。”
“剛才宴席上,我一直在暗示明示,打探一下底,這位孫公子滴水不漏,瞧不清楚啊。”幕僚聞言,臉色煞白。
孫家如果心向秦學,那麼太子十有八九也就是秦學,也就是說未來幾十年秦學甚至會一舉打敗理學,成為正統。
所以摸清楚其狀態,也能更好的瞭解太子的想法。但,太子的想法與皇帝能一樣嗎?
一樣最好,最怕不一樣……子不肖父,這是多少帝王廢黜太子的先聲。
像太祖一樣的可不多。如果真的打探清楚了,太子動搖,那對於朝堂來說,不要一場大地震。
但對於知縣來說,他就是個棋子,這樣的態度一旦被打探清楚,就成了火引,很容易惹得雷霆大怒。
“東翁——”
“幸好孫公子滴水不漏,這樣最好不過了。”知縣終於露出一絲笑容:“安穩最好了。”幕僚也重重點頭。
文官們最討厭的就是秩序紊亂,習慣於穩定。因為但凡涉及到站隊,雖然是快車道,但機會實在是太小,危險又過大。
如果秩序不變,按部就班的升官才是首選。離開了縣衙,孫世寧坐上馬車,眉頭一蹙。
“這黨爭,都連綿到了地方嗎?”紹武初年,朝堂上是陝楚勳貴獨大,然後陝、南之爭,再之後勳貴完全淪為了看客。
在趙舒致仕後,閻崇信雖然威望頗高,但對於內閣卻無法達到趙舒那種一言決斷的地步,只能有限度的控制內閣。
如此,因為權力的分配,閻崇信和朱謀就暗鬥起來。也正是因為兩人同樣屬於勳貴,一下子就把勳貴體系撕破,各為其戰。
朱謀更偏向於陝西等宗親文官,而閻崇信則偏向於南方。這不能一概而論,分人以待。
但孫世寧卻發覺,近兩年來,理念這玩意成了武器,百官們不自覺地就開始站隊起來。
他站的最高,看得清楚明白。表面上來看閻崇信支援秦學,但他是漢中人,從小到大學的就是理學,內心裡一直都是理學。
而朱謀則不提,只讀過幾年宗學,後來在官場歷練多年,在皇帝的提拔下不斷升官,其學問只是普通的童生罷了。
所以他雖然傾向理學,但只是把它當做工具罷了,一旦坐上了首輔之位,定然是拋之不管。
孫世寧滴咕道:“秦學偏向利,而理學則務虛,難啊!”正所謂遇熊掌不可兼得。
讀書人對於理學雖然厭惡,但只是恨其不振,對於朱子可是敬愛有加。
同樣,秦學經世致用,重商重民,不可否認是真切之理,但卻忽視了道德修養的重要性。
兩者都有缺憾,都有利處,實在是難以抉擇。孫世寧心中自然是傾向與理學的,但由於孫家人的身份,他不敢有絲毫的洩露。
他這一趟,只是回家祭祖,順便參加鄉試罷了。孫家在代州的振武衛,他們一家是衛所軍戶出身,如今的振武衛併入代州,成為了振武鄉。
有明一代,軍戶雖然悽慘,備受奴隸、欺壓,但在科舉中卻有不少的成功,常年在進士榜單中佔兩三成。
如張居正,孫傳庭等,都是軍戶出身。在孫家,孫傳庭的九世祖孫成,在洪武年間被任命為振武衛百戶,由河南省汝寧府光山縣孤樹裡村遷居山西代州,後遂安家於此。
六世祖孫鳳開始鼓勵子孫習文,五世祖孫歧、高祖父孫宗派、祖父孫嗣約、父親孫元震均中過舉人。
可以說,孫家在代州是書香門第,世代都有讀書人,是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
一路上,鄉三老,士紳出鄉三十里迎接,幾乎堆到了城門口了。孫世寧汗顏,只能謙虛的坐上了馬車,回到了老家。
其一座五進的大宅院,門口兩隻大獅子,可謂是威風八面。雖然比不上京城的伯爵府,但在地方上也是大院落。
祠堂祭祖且不提,其父之墳早就遷到了祖墓之中,族老親友滿含熱淚。
一切都在不言之中。孫世寧當然明白,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孫家成為了伯爵,女子成了皇后,自然要對這些親戚們進行照顧了。
可惜孫世瑞這個伯爵,常年在外為官,也沒回來幾趟,照顧都很難去說。
孫世寧好不容易回來一趟,自然要好好巴結了。不過,孫世寧卻只願舍下一些錢財,並將孫家在代縣的千餘畝祖地全部捐給了祖中,充當祭田。
祭田源於先秦,至宋時明確成為宗族制度中重要構成。在
“事死如事生”的宗法思想要求下,祭祀祖先鄭重其事,十分隆重,耗費甚大,這就需要宗族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來支撐祭祀禮制的延續,在這種情形下,專門用於祭祀費用來源的田地就出現了。
在民間,祭田是公產,是不允許轉賣繼承的,所以轉賣祭田最輕的也是流放。
族親上學,修渠,修祠堂,都是在祭田中出。同時,如果族親們實在揭不開鍋,也可以向族中借錢,這也是祭田的功能。
所以自古以來,越是大的宗族,其祭田的規模就越大,越是能惠及族親。
然後族人當官,再反饋回來進行捐田,從而形成了良性迴圈。鼎鼎大名的範衝淹家就一次性捐贈了幾百畝,使得範氏經常出人才。
據統計,在新中國建立的時候,民間兩到三成的土地,都是祭田公產,規模極其龐大。
而孫氏的祭田則多年來只有兩百餘畝,孫世寧一下子捐了千餘畝,立馬受到了族親們的愛戴。
窮人可以低租來租賃祭田,更是在飢寒交迫之時低息借錢,子嗣更能請得名師,將來有出息。
一些孤寡老人也幾乎是祭田供養。這惠及孫氏所有人。幾個想開口給自家求和一官半職的族老,只能張了張嘴,什麼也說不出來。
對普通人來說,宗族不僅提供保護,還能借貸度難關,而朝廷除了交皇糧,根本就沒好處,自然是親宗族而遠朝廷。
皇權如果真切的要下鄉,只能平均土地,將祭田收歸朝廷,但這阻力太大。
土地一旦均掉,朝廷必然無法承擔起祭田的養老、學堂、借貸、儲蓄等功能。
孫世寧爬上山坡,遠眺孫氏一族的聚居地,百五十戶人家,兩三千畝地,八成為旱地,兩成為水澆地,在山西也算是富裕之地了。
他踏步在黃土上,瞅著莊稼地:“族中現在多種什麼?”
“玉米包穀,麥子,還有紅薯。”誰在他身邊的,是族中的秀才孫世茂,三十來歲,今科也要赴鄉試。
與普通的讀書人一樣,他較為清瘦,帶著方角巾,一身半舊不新的長袍,顯露其家中的平常。
他感嘆道:“這時節好了,這紅薯雖然吃著燒心,但總比以往那些青黃不接的時日餓肚子強。”
“紅薯不是可以做紅薯粉嗎?”孫世寧不解道:“那玩意兒做成粉條,跟一隻半隻大的公雞熬煮,味道可著實不錯。”
“窮苦人家,捨不得磨坊錢,將就著吃著。”孫世茂輕聲道:“枝條可以餵豬,雞鴨也能吃,所以那些窮苦人家都喜歡種紅薯,量得多。”孫世寧嘆了口氣,從小他就是錦衣玉食,不知道餓肚子是什麼滋味,但也能明白,窮人著實不好過。
在這鄉間,哪有什麼秦學,理學,百姓們只知道埋首於土地,為一年的溫飽發愁。
“甜菜,你知道嗎?”
“在下不知。”
“那是一種可以做出糖的東西,最適合在咱們山西一帶種植,糖可貴得很,是個很好的賺錢機會。”孫世寧想起皇帝的言語,忍不住地建議道:“在一些山腳旮旯種下甜菜,熬煮成糖,這可比種糧食賺得多。”
“過段時間,我就找一些種子過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