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一 什麼是心理美學,觀眾心理學,餘秋雨,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心理美學,PsychologicalAesthetics,是一門從審美心理上研究美的學問。這是對傳統美學的一種根本性突破。

德國古典主義哲學家黑格爾是傳統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龐大哲學體系的一部分,基本上與心理學關係不大。他認為,美是“絕對理念”的派生物;或者說,“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形式”。因此他研究美,以“絕對理念”為起點。不管他是不是把“絕對理念”解釋清楚了,也不管後人是不是理解了他的“絕對理念”,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所建立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美學。

自黑格爾以後,絕大多數美學都繼承了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即使並不贊成“絕對理念”,也會首先尋找一個抽象概念,再層層具體化。幾乎一切美學著作,包括大學裡的美學教材,總是當頭提出一個問題:“美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一個定義,定義可長可短,但都因艱辛概括、拼湊概念,似乎什麼都包羅了,結果卻毫無價值。直到今天,這種“美的定義”不知道出現了多少,但沒有一個能被人們記得。更嚴重的是,這種“自上而下”的理論程式,把人世間大量豐富多彩的美,全都變成了同一源頭的概念衍生物,其實是嚴重脫離了美的存在狀態。

試想,要把狂風暴雨中的驚魂夜海、古代美女的秋波一閃、百歲夫妻的臨終握手、大漠莽原的孤狼長嚎、宋詞格律的平仄調整、歌劇女腔的故意停頓、現代畫家的實物引入、萬眾聚集的默然悼念,等等,將這些美全都概括成同一個定義、揭示出同一種理念,有可能嗎?有必要嗎?有意義嗎?

如果硬要概括,那麼美學從一開始就走向了不美。

當然,也可以用一種聰明的方法來定義:不醜即美。但問題仍然來了:醜是什麼?醜和美之間往往只有一點點最微妙的界線,這個界線怎麼劃定?世上有遼闊的“不醜不美”的灰色地帶,這個地帶與美和醜的界線又怎麼劃定?……

由此可見,“自上而下”的美學,一開步就會撞牆。

在學術上,完全可以容忍少數哲學家透過形而上的途徑繼續研究人世間一些終極命題的內涵和外延,但是這並不是普遍社會對美學的要求。普遍社會時時、處處都在發現美、接受美、享用美、創造美,人們希望獲得這方面的理論指引。

正是在這樣的渴求和這樣的困境中,人們發現,如果把問題的重心從“什麼是美”轉移到“為什麼讓人感到美”,整個學術框架立即就出現了生機。

“為什麼讓人感到美”,這個問題,把美的接受者當作了主體。隨之而來,“美”也就轉化為“美感”。產生“美感”的過程,稱作“審美”,因此,這種美學也可以稱為“審美學”。

一個人如何產生美感,這是心理學課題。由此,美學也就從哲學的門庭轉向了心理學的門庭。所不同的是,在哲學的門庭中,美學的地位不高,分量不重;而到了心理學的門庭,便取得了特殊地位。心理美學的歸結點是美學,而不是心理學。當然,這種美學與傳統美學有著根本的差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奧特世界撿屬性

說的道理

美漫世界的亞波人

38代魘

潛伏木葉,兼職火影

寶石對影

只要工資到位,冠軍全部幹碎

叫獸愛吃小龍蝦

剛成輪迴者,我覺醒了英靈召喚

鯨山白蟬

魔女收收味

幽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