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三 對觀眾的誤解,觀眾心理學,餘秋雨,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既然心理美學的主角是觀眾,那就要把觀眾放到學術高度上來研究。
對此,首先要克服人們對“觀眾”的廣泛誤解。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可能不懂世間很多學問,卻最懂觀眾心理。自己就是觀眾,周圍又有很多觀眾,怎麼可能不懂?
因此,他們會隨之認為,觀眾心理學就在自己身上,接受美學就在自己身上,心理美學就在自己身上。
這種誤會,就如同相信,任何礦工都懂得地球物理學,任何漁民都懂得海洋化學。
既然不能從自己和朋友的身上讀解“觀眾”,那就擴大範圍,作觀眾調查如何?
觀眾調查,顯然是大大有助於對觀眾心理學、接受美學的研究,但調查本身不能替代研究結論。
自20世紀後期以來,不少學者和評論家注重觀眾調查,試圖以資料來“返述”原理。但是,這種“返述”非常危險,因為調查資料只說明該時該地的票房,而這種資料又在不斷變化,很難直接通達美學。即使是調查的範圍和技術都經過科學設計,其結果也只具有社會學意義而不是美學意義。
這就像楚國民眾再同情屈原,也無法判斷他在文學上的等級。因此,千百年來廣大民眾圍繞著屈原的話題,划龍舟、吃粽子,主要是一個社會事件,而不是美學事件。
更雄辯的事實是,中外戲劇史上任何一位真正的大師,在當時當地觀眾的接受程度上,沒有一個比得上流行藝人、江湖雜耍。
所以,觀眾心理學中的“觀眾”概念,不是完全靠數量堆積而成。那是一個與數量有關,卻又不以數量來裁斷的命題。
在學理上,觀眾在第一層的研究等級上是一個“刪除了各種特殊性的正常整體”,而這個“正常整體”又可以在第二、第三層研究等級中獲得分割。
這就遇到了一個關鍵課題:何謂“正常整體”?何謂“正常觀眾”?
《觀眾心理學》三 對觀眾的誤解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