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二 心理需要的第二度物件化,觀眾心理學,餘秋雨,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各個藝術門類和樣式在觀眾心理需要中獲取自身本質時,那麼,這些門類和樣式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段的來源也就更清楚了。具體的藝術表現,是觀眾審美心理需要的第二度物件化存在。

這一點,歷史上很多藝術家已經看得很清楚。

席勒曾經指出,一切藝術的基本形式,由接受者的需要決定。因此,悲劇的形式,就是引導觀眾達到同情和感動的最佳形式。這就把一個具體的藝術形式問題,也放到了觀眾心理的基礎之上。

席勒

古羅馬的賀拉斯曾經說過,藝術除了內部結構外,還要有魅力。這就把作品形式和作品效果分離開來了。在席勒看來,結構本來就應取決於“魅力”的需要,而不是在結構既成之後再新增一些什麼感染性的色素。

戲劇的其他因素也是同樣,無一不與觀眾的心理直接相關。

例如,考慮到觀眾在欣賞陌生事物時的審美心理特點,劇作家在編寫古代題材的劇本時,一般需要採用有頭有尾、緊湊明晰的結構,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急速地讓觀眾看懂,是觀眾產生興趣的前提;相反,考慮到觀眾在欣賞熟習的事物時的審美心理特點,劇作家在編寫具有充分現實性的劇本時,不妨採取散陳雜處、開闊展覽的結構方式。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過於清楚地重述觀眾熟悉的一切最易產生厭倦,而故意的散豁和簡略倒能調動觀眾的切身聯想,補充劇中空白,產生審美快感。

又如,除了席勒所說的悲劇形式出自觀眾同情別人、感動自己的心理需要外,連每一個悲劇表現手法,也直接對應著觀眾的心理依據。德國美學家裡普斯曾經揭示過悲劇表現手法上的“心理堵塞”法則,就很有見地。他說:

災難加強價值感,是根據一個普遍法則實現的。我通常稱之為“心理堵塞”法則:一個心理變化、一個表象系列,在它的自然發展中,如果受到遏制、障礙、隔斷,那麼心理運動便被堵塞起來,即停滯不前,並且就在發生遏制、障礙、隔斷的地方,提高了它的程度。

其實,眾所周知,早在古希臘就已經有哲人指出某些悲劇表現手法中對應著觀眾“心理淨化”和“心理突轉”的需要。

可見,幾乎所有的藝術表現手法,都能在審美心理上找到原因。離開審美心理原因來侈談各種藝術法則,都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如果說,制定藝術法則是歷史上許多藝術理論的主要使命,那麼,審美心理學則要求這種法則重新獲得實證。不顧審美而設計美,本已非常危險,再把這種設計抽象成法則,當然更加危險。

對於這個問題,近兩百年來人們有過很多次痛苦的反思,而反思的結論則是返璞歸真。究竟應該信任審美心理還是藝術法則?大家漸漸明白。

小仲馬

19世紀70年代中期,小仲馬的《私生子》重新在法蘭西喜劇院上演,一位評論家細緻地分析了劇中每一個關節,認為這個戲的編劇技巧已達到玲瓏剔透、精巧絕倫的地步。這些經他總結的法則,放到任何一齣戲中都能見效。左拉也去看了這出戏,他在著名的《自然主義與戲劇舞臺》一文中引述了那位評論家的見解,自己沒有作什麼理論上的反駁,只是簡單地指出:“觀感相當冷淡。”如果我們比較相信左拉的觀感,那就能得出一個結論:脫離審美感受的技巧理論之可悲處,在於它們對一出很不好看的戲也可能完全適合。

蕭伯納

左拉相信自己在劇場裡的審美感受,而那位評論家則只相信某些技巧法則,並讓法則把自己的審美感受力堵塞得既麻木又單一。幽默大師蕭伯納嘲弄這樣的人說:“他們就像那些聞慣了大蒜味的農民,一旦你給他吃不帶大蒜味的食品,他們硬說沒味道,說那根本不是食品。”

從1867年開始,巴黎《時代》日報以三十餘年不間斷的恆心,每星期刊登同一個記者的一篇劇評。天長日久,這個記者也就成了當時法國戲劇界舉足輕重的大權威,他就是薩賽。有不少青年,總以為薩賽是根據幾條“戲劇通則”寫那麼多劇評的,於是便悉心在他的劇評中尋找、歸納,並依據歸納的結果編寫劇本。薩賽經常收到這樣的信:“我孜孜不倦地閱讀您闡明戲劇通則的副刊,如果您賞臉讀一讀我的稿子,就會發現我是力圖符合您制定的那些富有見識的法則的。”其實,薩賽何曾制定什麼戲劇通則?他於是發表文章澄清,並告訴人們:美學家不是神學家,而是化學家。

神學家手捧先驗法則宣道,化學家埋首作細緻分析。在藝術領域,“神學家”以幾條通則來框範各種藝術現象,“化學家”則具體解析著具體的審美心理活動。

以上這些事例說明,許多高水平的藝術家雖然未必已進入觀眾心理學的系統研究,但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觀眾心理學,是研究觀眾在接受狀態下心理活動的程式和規則的學問。在創作學上,它揭示了各種藝術手段的“潛在原理”。

“潛在原理”的命題,就是薩賽提出來的。

美國學者布蘭達·馬修斯曾這樣介紹薩賽在這方面的觀點:

倫敦皇家音樂廳

薩賽宣稱,他無意去表述什麼規則,頒佈什麼準則,也無意去臆造什麼法則或提出什麼條規。他自己打算要做的,就是找出戲劇創作的“潛在原理”,無偏見地嘗試著去表明戲劇的真正依據。他發現這真正的依據就在於這麼一個事實:“演戲”一詞就包括觀眾的見解在內,我們不能設想一齣戲可以沒有觀眾。表演、佈景、服裝、舞臺、燈光等所有這些東西都可以沒有,唯獨觀眾是絕不可缺少的。

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品,創作出來是為了給聚整合觀眾的很多人看的,這就是它的本質,這就是它存在的一個必要條件。

觀眾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戲劇藝術必須使它的手段和這個條件相適應。例如,由於幾乎不可能接連二連三都招徠同樣的觀眾,更由於觀眾不能一直坐好幾個小時而保持興趣不衰,所以劇作家必須設計出一個情節,必須濃縮他的故事,而只涉及描寫其中最有趣的因素,刪去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又由於觀眾身份各異,所以藝術家必須涉及人類天性有感染力的主題,避開那些吸引力有限的題材。

因此,觀眾心理研究,也就是藝術創作潛在原理研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奧特世界撿屬性

說的道理

美漫世界的亞波人

38代魘

潛伏木葉,兼職火影

寶石對影

只要工資到位,冠軍全部幹碎

叫獸愛吃小龍蝦

剛成輪迴者,我覺醒了英靈召喚

鯨山白蟬

魔女收收味

幽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