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七節 索尼亞(六),臨高啟明,吹牛者,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讓秘密沉入無知的大海吧。索尼亞每次看到這個地球儀,就會想起這句話。她把地球儀帶到辦公室來,也是為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你掌握的澳洲人的知識越多,你距離某種可怕的東西就越近。
她多少有些心神不寧。乾脆還是不要在辦公室了,到標本室去把手裡的工作都完成了再說。
索尼亞正要離開辦公室,辦公室的門卻被人敲響了。
“請進!”
她以為是自己的兩個“學徒”回來了,沒想到進來的是她的“同事”:瓦倫蒂娜·馬力諾。
瓦倫蒂娜也是夸克販賣來得女奴之一。她是一個義大利女子--確切地說,是教皇國的臣民。北非海盜洗劫了她住得村鎮,將她擄走,隨後輾轉被販賣到了巴士拉,又到了臨高。
和索尼亞相比,瓦倫蒂娜·馬力諾是個新人,她來臨高還不到兩年。
到臨高之後不久,她就被教育口的董亦直元老買去了。董元老的女僕,無一例外都在芳草地當教師。所以一開始他對瓦倫蒂娜的培養計劃亦是如此。不過他馬上意識到要讓一個只會說17世紀義大利語的女孩子培訓成合格的教師難度太大了--光是語言培訓至少也得兩三年。就算幾年之後她能說漢語了,當文科或者理科教師傳道授業都有難度。畢竟瓦倫蒂娜·馬力諾在義大利也只是個半文盲,只能簡單的用義大利文讀寫。更別說換一種語言了。
想來想去,董亦直忽然從她的民族屬性上來了靈感:她不是義大利人麼?義大利的藝術家可出了不少。元老院的御用藝術家也是個義大利人。既然如此,不如把她培養成一個藝術家。
於是瓦倫蒂娜就被送到了她的同胞特里尼的工作室,作為他的學員開始了成為藝術家之路。
特里尼對這位來自義大利的同胞自然歡迎之至,他已經多年沒有在遠東見到過說義大利語的同胞了。當然,他也很小心--畢竟這位教皇國來得少女如今是元老的女僕。
一年多的時間,瓦倫蒂娜小姐大致掌握了基本的素描和色彩手法,能夠繪製靜物和簡單的水彩風景畫了。按照教學流程,繪畫基礎課結束之後,就要開始考慮專業的方向。,
和董亦直想得大相徑庭,瓦倫蒂娜在繪畫上並沒有顯示出多少天分來,雖然在技法上她在21世紀完全能夠參加全國藝術聯考達並且達到省控本科分數線,特里尼對她的作品的評價是:“透視準確,注重細節,光影掌握差。作品整體呆板不生動”。
顯然把她培養成17世紀的全能型藝術家是不可能的了。董亦直也想不出個所以然,就關照特里尼繼續往繪畫方向去教授--以後可以到芳草地當個美術教師。這個時候,籌辦中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卻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自然歷史博物館需要一名專業的畫家,確切的說,是“博物畫畫家”。
在還沒有發明攝影術的時代,要想直觀記錄下某件事情、某個人或者某件事物,唯一的辦法就是繪圖。而對於博物學來說,哪怕是到了19世紀,已經有了攝影技術,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攝影和印刷水平有限,照片對實物的表達依然是缺少足夠細節的。
在當時,幾乎每一位親赴野外考察的博物學學者或愛好者們,除了帶回實物製作標本、記錄並進行文字上的描述,往往也兼職畫家做一定程度的還原度極高的特殊描摹——在人類科技還沒有發明出精細的高分辨成像技術照片之前的一段漫長時光,他們就是用繪畫的方式來立此存照的。
雖然博物學家們可以用採集標本的方式來儲存動植物的形態和軀體,但是不論浸製還是乾製(剝製),失去生命的標本很快會乾枯變形,喪失鮮活的狀態。這在植物類標本中尤其明顯。而且植物標本的採集受季節的影響,很難一次性的表現它的全生命週期形態。
相比之下,精細的繪畫卻能非常完整全面的展示動植物的形態。它可以在同一張紙上纖毫畢現地描繪出某一物種的根、莖、葉、花、果、種子等的細節,可以完全按照科學需要呈現相應的區域性特寫,並附以比例尺。
博物畫這種特殊的繪畫形勢便應用而生了。這種特殊的繪製手法的起源非常古老。至少在文藝復興時代,達芬奇等人手稿中已經有了類似的繪製技法。如果要追溯到更古老的,在世界各個文明的古典博物學著作中,作者們就已經開始嘗試利用簡單的繪畫來描繪各種動植物形態。
博物畫從早期的線描、素描逐步發展,發展出了相應的特立獨行的繪畫技法流派。一直繁盛到了20世紀。即使到了舊時空的21世紀,該繪畫技法仍在少數領域得到運用。典型代表就是醫學解剖圖譜。但凡學過醫的人,對這類圖譜都不陌生。而地質勘探人員,也大多掌握一種特殊的博物畫:地質地形素描。
即使在高畫質攝影技術已經廉價化普及化的舊時空,各種專業類圖譜上選擇的依然是各種博物畫,而非照片。可見其實用價值。
遠端勘探隊的元老們,除了幾位地勘專業出身的元老能繪製地質素描之外,其實都沒有繪製博物畫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對17世紀的勘探考察又非常的重要,所以勘探隊一成立就開始著手自己培養。
不過,元老院裡其實並沒有能夠繪製博物畫的專業人員。所以這件事基本上就是靠大圖書館提供的資料進行自學。
繪畫雖然講究天分,但是在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零基礎,靠高中突擊三年考上八大美院的也一樣能做到。問題是元老院當時並沒有“有經驗的教師”,也沒有專業的回家。要靠自學來掌握博物畫技巧顯然頗有難度。一番折騰之後,除了出身地勘專業,有素描基礎的幾位元老之外,其他人的成績都是一言難盡。
特里尼的到來給他們帶來了希望。這個義大利畫師儘管在藝術史上只是個籍籍無名之輩,但是不可否認其繪畫技術吊打五百元老加一塊。鍾博士便將大圖書編纂的有關博物畫的技法之類各種參考材料連同幾本畫冊一起交給了他,供他學習臨摹。同時還專門指派白國士和趙雪跟隨他學習。因為特里尼的觀察還是藝術家式的觀察,必須教會他以科學家的眼光去觀察。
專業的果然是專業的,特里尼不負眾望,半年功夫便大致掌握了博物畫的相關技巧,白、趙這一對情侶的成績也還不錯。
鍾博士信心大增,當即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為名,上書企劃院,建議暫停特里尼的全部繪畫和裝飾工作,轉而專門進行博物畫培訓。培訓物件是在特里尼的培訓班上已經掌握了素描、色彩等基本繪畫技巧的歸化民學員。
訊息一傳出去立刻獲得了熱烈的反響。鍾博士才知道原來各部門對博物畫都有需求。特別是衛生口和農業口的需求尤其強烈。
因為需求強烈,企劃院不但批准了鍾博士的建議,還專門出面協調,決定第一期學員暫不分配,而是作為“博物畫師範生”延長培訓期。待這批學員畢業之後,作為“種子”教師在“博物畫培訓班”任教。
瓦倫蒂娜·馬力諾於是就成了“博物畫培訓班”的一員,也就是這批“種子”的再傳弟子--不過因為她的身份特殊,加之又有同胞的加成,特里尼對她格外關照,經常親自指點,說是“親傳”也不過分。
六個月的博物畫培訓班結束之後,瓦倫蒂娜就正式到了自然歷史博物館,成了專職博物學畫師。
索尼亞對博物畫當然不陌生,但是她的繪畫造詣實話說非常有限,加上懷孕生產的關係,也沒能接受專業的博物畫培訓,在許多工作中就不得不依賴瓦倫蒂娜·馬力諾這樣的專門的博物畫畫家了。
“夏普爾小姐!考察隊的畫全部畫好了。請您過目。”瓦倫蒂娜的年齡其實還比索尼亞還要小,但是她的個性卻是安靜沉穩的。雖然她們都是元老的女僕,但是出生農戶平民家庭的瓦倫蒂娜對出生貴族的索尼亞天然便有等級上的尊敬感。
索尼亞不會說義大利語,瓦倫蒂娜呢,過去只會說義大利語。所以她們之間的溝通是透過一種元老院的“新話”來進行的。這也是外籍女僕們通常的溝通方式。
“太好了。”索尼亞的精神一振,這批博物畫是根據最近剛返回的臺灣東部考察隊帶來的植物活體和標本描繪的,索尼亞已經考察過臺南、臺西的很多地區,但是對素來來“陸地孤島”之稱的臺東地區所知甚少。
半年前開始的臺東花蓮地區的考察隊因為她剛剛生育不久沒有被選上,不免有些遺憾。現在能親眼看看成果也算是慰藉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