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楚帝國的生命就是糧食,老子就是要當皇帝,雨天下雨,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沉安農場為羅志學一行人演示了全套的機械化收割流程,他們採用的河口機械公司生產的蒸汽聯合收割機,效能極為優秀。

以天津機械公司生產的高效能蒸汽機為動力,整合了收割、脫粒兩大工序,收割的時候聯合收割機往前不斷的收割稻穀並脫粒,脫粒後的稻穀在後方側邊流出,農場工人們只需要不斷的用麻袋裝,並咋進口袋。

隨後這些裝滿了糧食的麻袋就會順勢裝入旁邊跟隨的馬車上。

整體的收割效率非常高,遠遠不是人工收割脫離可以相提並論的。

看完了收割之後,羅志學還去觀看了犁地掩飾,他們採用的唐山機械公司所生產的蒸汽犁地機,他們的蒸汽犁地機同樣採用的是天津機械公司所生產的先進蒸汽機。

這種蒸汽犁地機同樣體型龐大,需要眾多人進行操作,但是效率沒的說的,比什麼牛耕,馬耕強多了。

不過羅志學也知道,別看這些蒸汽機帶動的機械化裝置效率高,但是使用成本也不會低。

主要是這些機械化裝置都非常昂貴,後續使用的時候也需要繁雜的維護保養,根本不是普通農民用得起的。

目前來說,哪怕是最適合展開機械化種植的東北地區,目前也只有中大型農場才用得起這些東西,而一些的小農場,農民自由的家庭農場根本就用不起。

當然了,東北地區的這些自耕農們,他們種植的土地面積普遍也很大,動不動就是幾百畝的,因此也不可能使用傳統牛耕的方式進行耕種,普遍採用的是馬耕。

而收割也不是使用人力,而是使用蓄力收割機。

甭管是蒸汽機為動力,還是以挽馬為動力,東北地區的種植模式和關內都有著極大的區別。

畢竟關外人少地多嘛,只能採用馬耕這種廣種薄收的方式,是不可能採取牛耕為代表的精耕細作的方式的。

而關內普遍是人多地少,尤其是南方的江南,贛北,湖廣等主要的糧食產區,看似良田多,但是人口也非常的密集啊,普通農民家庭是不可能有動不動就幾十畝甚至幾百畝土地的。

土地少的情況下,自然只能是採用牛耕為代表的精耕細作的方式來提高單畝產量了。

這是地理環境以及人口密度所帶來的差異,談不上那種方式更好。

至少對於目前的大楚帝國而言,機械化種植也好,馬耕也好,牛耕也罷,甚至是連牛都沒有隻能採取純人力的方式,其實這幾種種植模式都廣泛存在。

大楚帝國大力發展推廣機械化種植的同時,其實也在北方以及西北地區大力發展扶持蓄力機械種植,馬耕種植。

而在南方地區則是大規模鼓勵扶持牛耕,為大規模繁殖耕牛的牛場提供稅收優惠,政策扶持等,為生產人力脫粒機、各種鋤頭,鐮刀等農具的作坊,小機械廠提供稅收優惠和政策扶植等。

大楚帝國對農業方面的扶持是全方位,並不會侷限在某一個地方。

而先進技術上的扶持也不少,比如農林部一直都在搞雜交水稻,同時還有培育高產小麥,玉米本地化培育等一系列的研究。

光是研究主糧以及果蔬等農作物的研究所,農林部直屬的就有十多家,此外各省農林部門下屬也會有一些小規模的農業研究機構。

並且陸續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針對一些外來農作物的本地化培育就陸續出現了成果,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玉米以及土豆還有紅薯這三大類了。

畢竟這三類農作物對環境以及土地,甚至水源要求都不高,都是在旱地甚至山地上種植的,本地化培育之後進行大規模推廣種植,可以有效的利用更多的土地進行耕種。

比如說在南方

地區裡,普遍都是丘陵地形,適合種植水稻的耕地面積不多。

如何提升南方丘陵地區的糧食產量?

光靠水稻是不夠的,水稻這東西對水源要求非常高,而育種以及化肥,加大耕牛數量都是屬於常規操作,單畝產量有所提升,但是並不會改變耕地面積本身太少的現實。

唯一的辦法就是修建更多的水利設施,獲得更多的水稻田。

同時把那些缺乏水源的山地也利用起來,種植一些抗旱農作物,也就是玉米、土豆、紅薯這些東西了。

還可以種植一些副食農作物來提升收入,如種植大豆、花生以及果樹等。

透過多種多樣的手段,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提升糧食總產量,提升農民收入,這就是大楚帝國農林部,更是整個帝國的主要戰略任務。

所以你別看大楚帝國在工商業上發展的非常好,各種報道也多,帝國高層們也都很關注。

但實際上大楚帝國官方每年在工商業領域裡的投入遠遠沒有在農業領域裡投入的多。

大楚帝國初年的時候,大楚帝國就搞出來了五年農業發展計劃,大手筆的陸續投入了五六千萬楚元,而當時的大楚帝國一年的中央財政收入也不過一億左右而已。

第一期農業發展計劃結束之後,大楚帝國又搞了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每一期的資金投入都是海量的。

等到如今正在執行的第五期農業發展計劃,累計投入以及未來一年多的投入,總計預計會達到四千多萬楚元。

這僅僅是中央財政支出,不包括各地方的支出。

這些龐大的農業扶持資金,將會透過農業生產裝置、農業水利設施、受災區地區減免農業稅等多種方式補貼給農民們。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裡各種小型農機企業數量龐大,而且發展的都很不錯的緣故,因為大楚帝國一直以來都保持著對農機生產企業的補貼。

【鑑於大環境如此,

不管是你是生產蒸汽聯合收割機的大型現代化農機企業,還是說生產蓄力收割機的中小型農機廠,又或者乾脆是各縣裡最少都有一家,用於生產鋤頭,鐮刀等普通農具的小型農機廠。

只要你是生產農業裝置的,那麼都能夠獲得財政補貼,補貼方式主要以減免稅收的方式進行。

所有工業領域裡,農機產業的稅收是最低的……甚至有些地方釋出自己的農機扶持補貼政策後,部分農機企業甚至可以做到免稅的地步。

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方面,大楚帝國還沒有立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搞了,立國後更是從來都沒有停下來過。

其中最為著名,投入最大的當屬黃河人工改道工程,並在改道過程裡透過挖掘引水渠,把黃河的水往北邊引流。

僅僅是這一項,就讓惠及河南、安廬、江北、山東、河北五省之地,不僅僅減少了洪澇,還讓北方兩省獲得了更多的水資源,得以開發更多的良田。

大楚帝國不僅僅是大江大河進行防洪治理,還積極搞各種小規模的防洪灌既水利設施。

還在眾多地方開發灌既水井,修建水庫。

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小規模防洪灌既、水井和水庫設施,平日裡你看不見什麼效果,甚至習以為常,但是到了春夏雨季的時候,或者是乾旱季節裡作用可大了。

透過一系列,持續了足足三十年的防洪灌既水利工程,在如今的大楚帝國裡你基本看不見什麼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大楚帝國裡的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多,從沒有出現過大規模饑荒的情況,甚至民眾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人均糧食一年比一年

高。

而實際情況裡,大楚帝國前三十年裡,溫度比前明時期還要冷,乾旱也更加嚴重,極端氣候也更多。

尤其是最近幾年,也就是承順二十六年後,氣溫比以往明顯要更冷,極端氣候明顯更多。

但是這些都沒有對大楚帝國的澎湃發展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影響。

因為大楚帝國有著完善的防洪灌既水利設施,尋常的洪水或乾旱根本無法威脅到農業生產,如果某地方來了個幾十年不遇的嚴重洪澇或乾旱,那麼大楚帝國也有完善的救災賑濟措施。

什麼地方受災了,官府立馬就免除農業稅,並給出專項資金扶持幫助救災以及恢復生產。

同時大楚帝國糧食總公司立馬就能夠從其他地方調運糧食運輸過去,敞開了供應!

然後工業部以及地方工業管理部門立馬會組織各企業到災區招工!

上級各種財政也會第一時間撥給,然後展開一系列的以工代賑措施,在當地大搞基礎建設。

如此情況下,哪怕當地農民全年絕收,但是你想要餓死都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大楚帝國還有一條保底的措施,那就是移民!

哪怕其他選項都不行,那麼帝國就會使用終極大絕招:移民!

直接把受災地區的民眾收容起來,然後運往東北或西北等開通鐵路的國內本土邊疆地區,又或者是直接用大噸位的蒸汽輪船運往南洋甚至美洲進行移民。

反正各人少地多的地方對人口的需求是龐大的,移民再多他們都要,尤其是馬六甲和美洲,那地方可多了去。

如果你還願意去比較艱苦的地方,移民過程一毛錢都不用花,官方全部免費提供,連口糧都提供到你第一次收穫季。

如果去普通地方,那麼官方也能聯合多家官辦銀行提供免息貸款,路費,糧種,第一年口糧都不用發愁。

如果你自己兜裡有錢,可以自行承擔移民費用,那麼各種好地方你愛去那去那,比如已經開發成熟的馬六甲,去了同樣有免費的土地分!

在多種多樣的救災賑濟措施下,大楚帝國當地的受災民眾們想要餓死,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如果你不願意接受官方安排,自己兜裡又沒錢,非要叫嚷著餓死是我的自由,那就沒辦法了。

而海外移民的背後,也可以看的出來大楚帝國對外擴張的時候,為什麼非要大量的土地,並且也不搞什麼奴隸種植園之類的了。

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和歐洲國家的海外擴張是不同的。

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是為了更多的可耕地,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所以大楚帝國打下一個地方後,往往會採取反覆的清剿,徹底剿滅當地有組織抵抗,然後進行大量的移民,並在這個過程裡用民兵進行土著們進行驅逐,最終把整片土地佔領,並在這片土地上進行耕種勞作繁衍生息。

也不搞什麼殖民統治,經濟掠奪這些東西。

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目的很純粹的:要土地不要人!

歐洲國家的海外擴張,主要是為各種經濟利益,所以他們會注重貿易,航線壟斷,殖民地經濟掠奪等,進而產生奴隸貿易,奴隸種植園等現象。

基於兩種海外擴張的根本目的不一樣,也就導致了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和歐洲國家的海外擴張在很多方式上有著巨大的差別。

這是大楚帝國高層和歐洲國家高層的一些基本邏輯不一樣,大楚帝國的高層們是出於維護統治,還有什麼千秋萬載之類的想法。

歐洲諸國高層們,他們搞海外擴張的基本邏輯是什麼?為了錢!

而大楚帝國的這種海外擴張邏輯,其實在國內也是玩差不多的一套東西

,為什麼救災?

因為怕產生流民啊!

要不然你真以為大老們關心賤民的死活啊,還不是怕大饑荒導致出現大量的流民,進而演變為明末時期的混亂局面。

大楚帝國就是從明末時期的叛軍流民演變而來的,羅志學本人就是流民出身,自然市場從頭到尾都防著這一手。

所以大楚帝國用盡一切辦法,杜絕大饑荒出現的可能性,進而出現了一系列重視農業,搞水利,搞移民等諸多措施。

東北大開發,其實也是基於差不多同樣的底層邏輯。

東北大開發,開發的是什麼?

鋼鐵各種礦產?雖然是這麼幹,但實際上這些都是順帶的,鋼鐵煤礦之類的大楚帝國多了去,說實話以目前大楚帝國的生產能力以及鋼鐵煤炭的需求而言,不差東北的這點。

大楚帝國搞東北大開發,目的同樣很簡單並且純粹,就是為了開發東北地區的東北平原上的大片黑土地,然後種糧食!

東北平原,也就是遼河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這三片平原可都是肥沃無比,並且之前沒啥人,一旦全面開發種植,也就意味著大楚帝國將會憑空多出來大量的糧食產量。

而實際上,僅僅是目前重點開發的遼河平原以及少量松嫩平原的土地,就已經讓東北地區成為了大楚帝國最大的糧食供應基地,每年對外供應的糧食數量已經超過了湖廣、漢天兩省一府的總和。

至於江南,那地方雖然糧食產量更大,但是人口也更加密集,糧食對外供應比較少。

目前大楚帝國在東北地區的開發,重點就是進一步開發遼河平原,並加大對松嫩平原的開發。

同時對三江平原進行前期調研以及開發準備工作。

第六期農業發展計劃裡,東北的這三大平原的開發將會是重點內容。

農林部那邊可是指望著這一片地方的開發,能夠有效提升大楚帝國內的人均糧食產量呢。

這國內人均糧食產量提升了,再加上從南洋地區廣泛進口的糧食,再加上從印度以及美洲地區進口的肉食以及糧食,國內的人均糧食消耗量才能夠達到帝國高層所期待的目標:人均糧食四百公斤!

基於國內自產糧食的重要性,羅志學在結束了沉安農場的視察後,發表了進一步扶持鼓勵農業生產的講話,再一次強調帝國對糧食生產的重視,進一步擴充糧食來源以保障糧食人均消耗水平。

結束了沉安農場的視察後,羅志學繼續乘坐御用專列北上,來到了目前東北鐵路幹線上最北邊的城市,也就是遼北省省治長春。

其實以開始遼北省的省治不在長春,而是在更東邊的吉林,只不過因為東北鐵路不經過吉林,而是從長春經過。

出於交通運輸方便以及未來農業以及工業發展的考慮,遼北省官府經過慎重考慮後,直接把省城從吉林遷移到了長春。

不過長春的鐵路也剛開通不過半年而已,因此這地方的工業發展暫時還沒有起來,不僅僅是長春,其實整個遼北省的工商業發展都不咋地。

人口太少,而且缺乏工業基礎,你說有各種礦產資源……南邊的遼東更多,開採更方便,而且各種配套設施很完善,用不著跑到更北邊,更冷,同時交通也不方便的遼北省去搞這些東西。

因此過去的遼北省的經濟模式,主要是依靠農業生產為主。

不過遼北省的農業生產,和普通農業生產區別不一樣,他們的自耕農其實不多,因為早年沒幾個人願意移民到遼北省來……連人都沒幾個,自然也搞不了大量的自耕農體系。

遼北省為了發展地方,當年大量招商,吸引大量的農業領域的資本進入遼北省開闢各種大型

的農場。

只要你願意過來投資農場,土地免租金,其他各種優惠政策也都給,甚至連農業稅也給你三免兩減。

因此,遼北省裡建立起來了大量農場,有官方資本投資的,也有民間資本投資的。

其中就有遼華農業公司投資建立的「遼華農場」,該農場不僅僅是遼北,也是東北地區裡最大的農場,甚至是大楚帝國裡最大的農場。

今年光是水稻種植面積,就達到了三十多萬畝!

並且還擁有大面積的大豆以及小麥等種植區。

還養了馬豬雞鴨等牲口,其中光是豐州馬就養了五萬多匹。

而這個遼華農場,也只是該公司的其中一家最大的農場,實際上該公司還在遼東、黑水也擁有農場,在漠南擁有一個大型的畜牧基地。

還有好幾個農產品、肉食品加工廠。

遼華農業公司,乃是大楚帝國裡農畜業裡實力最強悍的企業,金陵股票交易所裡市值高達千萬楚元。

論規模和實力,一點也不比那些所謂的大型紡織或機械類企業差多少!

該企業的總部基地,自然也是羅志學的重點視察地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福爾摩斯的魔法師

玉樓笙歌

三國,漢高祖親自匡扶漢室

一騎若游龍

郡主重生後穿成外室子

鴿子精本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