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仙軒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見老農,明末大軍閥,東仙軒轅,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數日之後,青州府城。
一大早上,王炆鎮滿臉焦急的站在幕府衙門門口,朝著大街兩頭觀望著,不時對身邊的部下問道:“說好了嗎,是今天到嗎?”
“大人放心,已經派人問過了,今天到,估計現在已經進城了。”
“那就好。”
王炆鎮轉頭對身邊的農部部長張耒說道:“張部啊,你是不知道,這個杜峰,哦,就是咱們等的這個老農,可是總鎮日思夜想的人,早先接了總鎮的任務,泛舟出海去了南洋,現在可算是活著回來了。”
張耒略顯不滿的說道:“弄了半天把我交到這裡,就是等一個老農?他有什麼本事,能點石成金啊?”
“呵呵,張部你別不信,總鎮派杜峰去南洋找一樣寶貝,此番他要是找到,並且帶回來了,你農部的事情就好辦了,也許此番各地的旱災可以平穩渡過去。”
張耒頓時雙眼冒光,這段時間為了抗旱救災,張耒幾乎跑遍了青州府城周邊,農部的人也全部撒到各府賑災去了,可以說要不是俸祿足額,農部的官吏早就被累得跑光了。
“王大人此話可是真的?我張耒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
“放心,放心!”
說話間,一輛馬車駛來,王炆鎮一眼就看到是政務部的公務馬車,笑著說道:“你看,這不就來了!”
馬車穩穩停下,一個衣著破舊、面容憔悴的老農下了車,隨後還有三個漢子陸續走下來。
王炆鎮
認得出,那三人就是當初杜峰帶走的十幾個隨從裡面的。
“哎呀!杜老漢啊,你總算是回來了!”
杜峰見到王炆鎮,頓時嚎啕大哭,身後的三個漢子也是抹起了眼淚,四人直接跪在地上,似乎要將這段時間起來的所有委屈都哭出來。
“大人啊,我這一路可不容易啊,那海上巨浪滔,南洋上到處都是鄭一官的船隊,我們乘坐的海船就像做賊一般,差一點就被打沉了!”
“好不容易到了小呂宋,那邊的佛郎機人又扣押了我們的海船,隨行的十幾人也是死的死、逃的逃,幾經輾轉,就剩下我們幾個,最後還是上了一艘前往福建的販私船,才九死一生的回來……”
王炆鎮先是安慰了杜峰幾人,如今的杜峰經歷這一連串的變故和危險,原本就不高的身材更加佝僂,臉上的風霜加上黝黑的面板,足像是六、七十歲的老者。
“唉!不容易啊。”
王炆鎮隨即問道:“那總鎮大人讓你辦的事,辦成了嗎?”
“總、總鎮是誰?”
王炆鎮一愣,然後笑呵呵的說道:“就是當初的靈山衛指揮使劉衍大人,如今已經是青萊鎮的總兵官了。”
“啊!”
杜峰吃驚的張大了嘴,隨即便被王炆鎮拉著又問了一遍:“到底找到了沒有?”
張耒也好奇的湊了過來,想知道是找什麼東西。
“找到了,總、總鎮大人讓我找的番薯秧苗,我給帶回來了。”
說著
,杜峰便掀開上衣,露出了一根麻繩狀的腰帶,另外三人也是如此。
“大人看,這就是番薯秧苗。”
一邊說著,杜峰一邊小心翼翼的將“腰帶”拆開,從麻繩中抽出了好幾根植物莖稈來,說道:“大人,這番薯秧苗隨栽隨活,只要沒有枯死就好。”
“現在小呂宋的那些佛郎機人非常狡猾,嚴禁番薯被帶出去,小老等人沒辦法,只能將番薯秧苗擷取出一些莖葉,然後切成小段,把這樣小段的番薯藤編到麻繩中,這才有驚無險的帶了回來。”
“好啊,你可算是立下大功了!”
王炆鎮隨後拉著杜峰等人,叫上張耒,一同前往總兵府。
當帶回來的番薯秧擺在劉衍面前的時候,杜峰和三個隨從正在總兵府正堂上大快朵頤,幾人已經許久沒有吃到正經的飯菜了,出海這段時間,每日能吃到臭魚爛蝦就燒高香了,很多時候都要捱餓。
此時看著幾人狼吞虎嚥的樣子,王炆鎮直接讓僕人再去弄些飯菜過來。
劉衍非常高興,大聲說道:“杜峰此番功不可沒,本鎮決定,任命杜峰為農部屯墾司顧問,按照司丞等級發放俸祿,其餘三位一併編入農部中。”
“另外,獎賞杜峰銀幣三百枚,三位隨從每人賞賜銀幣一百枚!”
此時杜峰等人在來的路上聽聞了青萊鎮銀幣的事情,知道三百、一百枚銀幣,其實就是三百兩銀子、一百兩銀子,杜峰四人激動
的放下碗筷,不斷的磕頭感謝。
劉衍笑著讓幾人起來,說道:“你們四位先下去休息幾天,住處王部長已經安排好了。三天後,你們便到農部報到,協助張部長推廣番薯。”
“遵命!”
劉衍又對王炆鎮說道:“王部長舉薦有功,也獎賞一百銀幣,另外今年你在政務部的俸祿,也提高一成。”
“哈哈,謝總鎮!”
王炆鎮笑呵呵的帶著杜峰等人下去安頓,劉衍則留下了張耒。
番薯又名山芋、地瓜、紅薯等,這個東西的葉莖都可以吃,在後世幾乎國人無人不識,可是在此時的明末,知道這個東西的人卻寥寥無幾。
劉衍記得,歷史上把番薯引進中國來的人,名叫陳振龍。這個陳振龍是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年未二十就中了秀才,後來鄉試卻沒考上,於是棄儒從商,到呂宋島經商。
陳振龍見當地種有朱薯,也就是番薯,見這種東西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很想把它帶回祖國,便不顧盤踞在呂宋島的佛郎機人禁令,將番薯藏起來帶著出境,沒想到被海關查收到,受到了嚴厲的拷打,幾乎喪命。
隨後陳振龍用了類似於杜峰的辦法,把番薯藤絞入吸水繩中,再塗上汙泥,終於瞞天過海帶回福州,趕快上報當時的巡撫金學曾,慶幸的是巡撫金學曾非常重視,下令著重培植。
番薯在廣東福建得到了越來越多農
民的喜歡,一畝地番薯可以產出數十石,產量相當於稻穀的二十多倍,而且食用的方法多樣,貧瘠的土地也照樣能豐產。番薯的大名很快在大江南北家喻戶曉。明朝末年,江南地區水患嚴重,糧食產量大減,徐光啟於是從福建把甘薯帶回到上海,並推廣到江蘇種植,取得了很好的賑災效果。
只是到了如今明末時期,陳振龍的子孫早不知道去了哪裡,福建那邊種植番薯的農戶也沒剩下多少,又被鄭芝龍把持,其他地方甚至連番薯這兩個字都沒聽說過,劉衍才不得已將目光重新放在呂宋那邊。
幸好杜峰不辱使命,真的帶回了番薯秧苗!
“大人,這就是番薯?這個東西真的能代替糧食?”
劉衍肯定的說道:“沒錯,這是一種比稻麥產量更高的糧食作物,而且非常耐旱,眼下大旱之年,也依然可以種植、收穫。不過要防備蝗災,要多準備一些雞鴨在農田四周餵養,並且想辦法防治。”
張耒好奇的拿起一段秧苗,說道:“這秧苗都是一節一節的,真的能種活?”
見張耒半信半疑的樣子,劉衍說道:“相信我,具體的種植技術,讓那個杜峰教給農部的技術人員,要儘快部署下去。”
“青州府城這邊基本上見不到蝗蟲的蹤跡,現在府城周邊劃定一處農田,作為試驗田,將這些秧苗儘快種植下去,以免這些秧苗死掉。”
“本鎮會從親衛
營中抽調兵馬,日夜駐守在試驗田周邊,你也暫時將賑災的事情交給手下人去幹,你帶著杜峰就釘在試驗田裡,這頭一茬番薯,必須種植成功,這可關係到青萊鎮,乃至山東、天下億萬百姓的口糧問題,多重視都不為過!”
“總鎮放心,屬下看,杜峰他們也別休息三天了,明天我們就出城尋找合適農田,先幹起來。”
“也好。”
劉衍說道:“你告訴杜峰他們幾人,只要番薯順利種植下去,並且成功存活了,本鎮給杜峰賞賜一百銀幣,另外三人每人賞賜五十銀幣。等到收穫的時候,每十石番薯,獎勵他們五十銀幣,上不封頂!”
“另外農部參與的所有人,也都有賞賜,每十石二十銀幣!”
張耒聽著這麼高的賞格,也是嚇了一跳,說道:“總鎮放心,他們聽到這些賞格之後,估計會比照顧親爹都要上心的,只要秧苗沒問題,收穫就一定沒問題。”
“嗯,那就好。”
“另外,跟隨杜峰一起出海遇難的兄弟,你讓杜峰擬定各名單,與幕府的存檔核對無誤之後,立即發下撫卹,從優從重從快!”
“是。”
隨後張耒將所有的番薯秧苗小心收好,急匆匆的帶人去找杜峰等。
劉衍則看著外面發黃的天際,這樣的天色與此時乾旱、蝗災的年景非常匹配,讓劉衍心中非常沉重。
按照後世的經驗,番薯需要在每年三月左右種下,三到四個月左
右便可以收穫。山東這邊可以做到一年一熟,而南方條件好,可以做到一年兩熟。
劉衍估算著帶回來的番薯秧苗,四個人大概帶回來幾十段,種下去也沒多少,估計今年的收穫,都要作為來年的種子使用。
“希望番薯的收穫季節能趕的上,希望在幾年之內可以推廣到整個青萊鎮各處。”
劉衍知道明末天災不斷,要是沒有番薯這種高產作物作為保障,在連年災禍之下,就算是青萊鎮各處,也是會餓死人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