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六章 已無話可說了,大明求生記,拉拉袖,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章子俊的烏鴉嘴已經弄的滿朝皆知,想想以前換太子,說是泰山地動,再想想李孜省那個午門外的高臺,結果真的雷劈,如今說是邊關整個榆林要成為第二個荊襄。
如果延綏地區真是這樣的話,外虜加上內賊,足以撼動大明根基。
原本在章子俊的記憶中,窯洞、腰鼓、剪紙、信天游、黃土高原......如今卻是滿目黃土,加上連年的戰亂、惡劣的環境、貧瘠的土壤,積沙及城,四望黃沙,乾旱貧瘠。
榆林西部與甘肅、寧夏連線,南部則是黃土高原的腹地,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如麥穗。榆林中部,橫亙萬里長城,大致分隔了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
要把榆林的十數萬軍民能自給自足,依靠朝廷的糧餉顯然是不夠的,所以章子俊開始了自救,提出了“閒時為農,戰時為兵,多種草木,多種糧,多生孩子,多養羊的口號。”
當章子俊得知在神木堡附近發現有大量的煤,有些直接露在地表上時,一拍腦門道:“哎呀呀,到是忘了,此地還有豐富的礦產可以開挖,特別是那個叫什麼來著,想了許久才回過味來,長慶油田啊,據說就在慶陽縣有個叫長慶橋的地方,不是有地底下冒出黑黑的東西嗎?”
想到這裡,就調集了一隊軍士,前往慶陽而去,可是此時卻無人知道有地方冒“黑黑的泥水”的地方在哪裡,因為根本就沒有長慶橋這個地方。
章子俊也不急,派人慢慢尋找,在延綏地區朝廷已經在開採煤了,還有鐵礦,石灰石,而且此地的煤品質很好,既然有朝廷在此地開礦,想必也有窯爐,當章子俊瞭解了眼前的窯爐時,直接搖頭,都是一些土製小窯爐,每天出產的生鐵料也就幾百斤,因為鐵礦石的品相不是很好,都是一些磷鐵礦、褐鐵礦和赤鐵礦三種,平均含鐵量為30%,煉出來的鐵在章子俊眼中全是鐵渣子。
目前皇上把魚河堡為平安鎮,當章子俊來到平安鎮後,才知道只是一個屯堡,明正統二年,巡撫郭傅置魚河寨於九股水。成化十一年,餘子俊置今城,撤魚兒河軍守之。明代有“黑土圪墶”等名稱,是宋明以來北方重要的堡寨,依託榆林衛,作為邊防、屯兵之所。
堡內屯兵七百餘,有副將魏安德把守,實兵三百,餘下是屯兵家屬。從地理形來看,魚河堡西側為榆溪河與無定河的交匯處,東據白虎山,其城歲設在平川,但也是易守難攻。
魚河堡北可援榆林,南可障綏米,扼榆林、綏德之交通咽喉,有明一代便成為了蒙古與明王朝的必爭之地。
章子俊這一下苦逼了,皇上又是恢復平安伯,又是把此地改名為平安鎮,又是從內庫撥給自己一萬兩銀,實是讓我來守邊,實在是“用心良苦”,封一個“平安伯”守住榆林,真是好買賣。
這就是帝王心術,別看朱見深一付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對待守邊及內部平亂上還是很拼命的,尤其是西南一帶叛亂不斷,征討廣西瑤族的叛亂,狠下死手,最後涉及到百萬人生機的叛亂平復了下來。 接著荊襄之地的毛裡孩叛亂,也是一樣。還讓汪直幾乎剿滅了當時的女真族部落。
而此時的章子俊面對這樣的一個局面,已經無話可說了,知道西北苦寒,卻不知道此地是這樣的光景,首先得把住家營造好,這一次從廬州搬家前來,已不是隻有十幾口,而是二百多人,需要大半年才能到達,全部家人及跟隨的佃戶,傭人這些家眷的親戚,在廬州的鍊鐵作坊幾位師傅、各種“機器”傢什等,還有營造玻璃的幾戶人家才能到齊。
在這些“家人”還沒有來之前,就得把平安府建起來,皇上的一萬銀兩就是建府用的。
首先就是圈地,既然已經把魚河堡改成了平安鎮,那麼整個三岔河谷範圍全不是平安伯的私人領地,包括當前駐守在此地堡內屯兵七百餘人,而副將魏安德也成了平安伯的家將。
好在這裡是無定河及榆溪河的交匯處,上萬年來兩河夾帶著大量黃土而下,把無定河下游兩岸沖積成了一片平地,現有魚河堡城“周圍凡三里三百步,樓鋪一十五座。馬、騾250匹。為了更好地提高魚河堡的防禦能力,章子俊決定將魚河堡城牆加高至三丈,擴建成一個磚砌牌牆垛口。有此要塞擋住,下游的平安府邸才能安全,首先就是要把七百多人的生活安排妥當,把這些會手藝活的人做調查,有打鐵的、做豆腐的、會木匠手藝的,會算賬的,會認字的統統招募成為平安伯的長工,古代社會就是這樣,這些平時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軍戶,聽說往後成了平安伯的佃戶了,個個興高采烈起來,等於是有了依靠,也就不會餓肚子了,隨即章子俊的“三板斧”也就實施了。
一是建磚瓦作坊,在無定河邊上選一個黃土梁挖窯洞,這個窯洞可不是住人,而是燒磚用,所以在一個黃土樑上開了許多窯口,裡面相通,在窯洞上面還打了許多的小洞,這是在燒磚瓦時加煤的入口,要在這些窯洞裡面全部放上黃泥磚坯後,就把窯口封死,用煤燒出來的磚塊硬度很高,在無定河邊上修造了一架大水車,用於攪拌泥土製成磚坯。接下去磚的需求量很大,不得不花精力去打造一個制磚燒磚的“工廠”。
七百多人,不分男女老少,全部要為平安伯出工出力,後然聽說這些磚是為了修建屯堡內的住房後,就什麼也不用再說了,都自願自覺地參於進來了。
這裡的住房以窯洞為主,選一個土梁挖個洞就是家了,而章子俊是把窯洞面用磚砌成,保證每家每戶都有一間,高一丈,寬一丈,深二丈,最也不用彎腰進門了,也不用挖地窩子了,有了主心骨了,幹活就有了方向,以前七百多人是一盤散沙,各管各地盤算著小心思,因為章子俊就是東家,不服從東家的指派就會被驅逐,在這樣一個苦寒之地,一家一戶是很難生存的。
二是種糧食,兩河邊上的土地還算好,缺少的就是灌溉工具,現在這裡的所有田地都成了平安伯府了,章子俊就讓木匠製作提水水車,大力種植土豆,玉米,番薯,加上現有的粟米,高粱,小麥這些作物,確保堡內的人吃飯問題。
三是建造伯爵府及修路,章子俊也不講究什麼富麗堂皇,實用就行,選址就在五百年後的魚河茆鎮的位置,在這裡茆溝水流經無定河,依水而建,地方夠大,本想入鄉隨俗建窯洞的,可是還是修築磚瓦房實在,在這裡就別講究排場了,修什麼花園之類,造幾排平房,能住下一家人,圍合一起,外圍砌一堵高牆就算是伯爵府了。
自從魚河堡設立平安鎮後,朝廷新任的地方官也就到任了,來了一個知事,一個照磨,知事是處理地方各種事物的,而照磨是監查百官的,很明顯這是朝廷安插進來管理地方事務的,有監督平安伯的意圖,雖然這二個官職都是正九品,職位不高,卻讓章子俊很不舒服,朝廷對誰都不放心,目前在這裡又沒有人口,除了魚河堡內的這些軍戶外,滿目荒涼,方圓沒什麼人家村落,可是讓章子俊想不到的是,短短不到一年內,這裡將成為一個繁茂的集鎮。
地方官員到任“平安鎮”,首先拜會眼前這位平安伯,又是延綏巡撫,朝廷對這個任命有點奇怪,一個伯爺還是巡撫,在整個官制上來說不倫不類。章子俊這個平安伯就是一個最末等的縣伯,從朱見深把章子俊放到魚河堡起就很明白了,縣伯的爵位所對應的職位就是奉國將軍,屬三品。可是延綏巡撫卻是從二品,妥妥的朝廷大員。
知事邱駿,山西運城人氏,天順二年考取秀才,後進入監學,五年後被派往無水縣任典史,這一次任平安鎮知事,在官階上升了一級,一個縣的典史為從九品,知事是正九品,知事為出守列郡,稱為權知某府或某州或某縣事,這位邱駿位出守縣事,所以為正九品,如果是某府某州的話,就是從八品,所以同為知事,地方不同級別也就會不同。
另一位是照磨姚尚喜,山東日照人士,成化四年監生,在商洛州衙任吏目從九品,這一次調任到“平安鎮”任照磨為正九品,也算是升了一級,所以這二位到來後,看到的只是一個三里的土堡,十幾間樓鋪後就傻眼了,二人不約而同來抱平安伯的大腿,只有平安伯才能調動手中可伶的資源,在土堡內就有許多從戰場上“繳獲”來的戰利品,還有許多的驢馬,手中又有朝廷撥付的銀子、糧食、布匹等物,不去抱這樣的大腿,難道去喝西北風不成,目前連個住所也沒有。
姚照磨討好地說道:“伯爺啊,這個伯爵府這樣營造差矣!所謂震東兌西,離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
章子俊一聽問道:“姚大人懂得堪輿之術?”
姚尚喜回道:“懂一點點,伯爵府的大門為正南,因前面是無定河,所以財源不聚,跟河水一樣流走,所以要改成向東為大門,正所謂”紫氣東來“也,南為陽,可以開成幾排窗戶,這樣的話就會無礙。”
章子俊一聽很有道理,不要小瞧古人的風水學,自從穿越到了明朝後,章子俊的內心對玄學、風水這些還是信為好,要不來自己怎麼會穿越到了五百年後呢?有些事情很玄妙,用科學去解釋未必能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