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麒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零三章:論情緒的運用手法,皇兄何故造反?,月麒麟,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花廳當中,陳鎰沒有說話。
俞士悅問的直接,說明他對這個問題,心中已有把握,還是那句話,到了他們這種身份地位,只有對能夠確定的事情,才能直截了當。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難想到。
科道風憲,是大明官員當中,最年輕,最有衝勁兒,也最天不怕地不怕的一群人。
太子開蒙這麼大的事情,想要讓科道御史集體失聲,除了他這個左都御史,沒有人能夠做的到。
但是即便是他,如果換了幾個月前,想要做到也是很難的事情。
擱下手裡的茶杯,陳鎰沉吟片刻,略略偏了偏頭,道。
“太上皇歸期將近,眾臣若在此時衝撞聖母,恐有不妥,朝局方才穩定了些時日,最好還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好。”
相對於陳鎰的遲疑,俞士悅卻輕輕搖了搖頭,反問道。
“以總憲大人的眼光,難道不懂得堵不如疏的道理嗎?”
事實上,他們心裡都清楚,很多事情,拖是拖不過去的。
御史們不是泥捏的,憑藉左都御史的權威,陳鎰或可彈壓一時,但是這終非長久之計。
甚至於俞士悅懷疑,如果不是有羅通的事情,大大提高了陳鎰在御史中的威望,京察當中,他又“保下”了諸多科道官員,連這一時的彈壓,都未必能做的到。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
“何況,總憲大人身為科道官員,應當知道,我朝祖制,不得阻礙言路暢通,御史有糾劾參奏之權,擅加干涉乃是大罪。”
這話說的就有些過分了,陳鎰的臉色有些冷。
實話實說,雖然他們兩個人,跟于謙都是好友,但是他們自己,除了公務之外,卻並沒有太多的私交。
雖然說俞士悅新晉次輔,但是如今的內閣,就連首輔都未必能擁有七卿的話語權,何況一個次輔。
這次主動過來拜訪,陳鎰對他,也算是以禮相待。
但是他張口就是一頂大帽子扣過來,著實有些冒犯。
不過,陳鎰也並未動怒,只是平靜的道。
“內閣亦有彈劾之權,俞大人新官上任,不知這三把火,要燒在誰的頭上?”
作為都察院的大頭目,陳老大人也是從御史幹起的,論辯駁之術,他可不弱於任何人。
這一句話,既反駁了俞士悅說他阻塞言路的罪名,又反過來將他懟了回去。
你俞大人新官上任,怎麼不試試是彈劾太后?或者說,你覺得都察院是個軟柿子,想拿我陳鎰來立威?那就來掰掰腕子吧!
一語三關,輕描淡寫。
俞士悅的神色明顯僵了僵,歉意道。
“總憲大人說笑了,內閣職在票擬,秉承聖意而行,哪有什麼新官上任三把火,說起來,老夫還未恭喜總憲,再加太子太師之銜,足可見陛下信重。”
陳鎰沒有什麼反應,依舊冷著一張臉,道。
“陛下聖恩,我等自當粉身以報,老夫也同樣要恭喜,次輔大人加太子少師之銜。”
這話不鹹不淡,透著一股不耐煩的意味。
顯然,俞士悅剛剛的舉動,已經讓這位總憲大人,感到十分的不悅,否則他也不會露出這般口氣。
然而俞士悅卻恍若未覺,繼續開口問道。
“這是自然,不過,太子如今尚且年幼,陛下一下封賞了這麼多的的太子三師,是否有些過於著急了?”
這一回,陳鎰沒有說話,只是淡淡的端起茶碗,送到嘴邊卻並不飲下。
這便是要送客了。
俞士悅就算再厚臉皮,基本的禮節總是要講的,略一沉吟,他便起身,道。
“是老夫冒失了,身為臣子,豈可妄測聖意?也罷,今日天色已晚,老夫便不叨擾總憲大人了,改日再來拜訪。”
於是,陳鎰點了點頭,對著旁邊的管家道。
“送俞大人。”
這前後態度的轉變,不可謂不大,但是俞士悅卻沒有絲毫受到冷遇的樣子,笑眯眯的拱了拱手,隨著管家便離開了。
待出了府門,上了轎子,俞士悅的臉色便瞬間平靜下來。
既沒有剛剛寵辱不驚的笑容,也沒有不悅或者不滿,所餘只有冷靜。
身居高位者,最忌意氣用事!
俞士悅明白這一點,他相信陳鎰也明白這一點。
對於他們來說,有些事情可以直接說,但是有些事情,卻需要借情緒來表達。
如果不能脫離情緒本身,從第三方的冷靜視角來看待問題,那麼這麼多年的仕宦生涯,也就白費了。
就如剛才一樣,陳鎰固然脾氣不好,素以敢言而聞名,但卻並不是一言不合,就對人惡言相向之輩。
他這麼說,是因為俞士悅提的問題,他都不能回答!
剛剛的時候,俞士悅以阻塞言路為理由,加以試探,陳鎰的反應,其實很有意思。
一方面,他對這個問題避而不談,沒有說明自己彈壓御史參劾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他似乎有些,有恃無恐。
回憶起他當時的口氣,除了淡淡的不滿,俞士悅還品出一絲嘲弄。
他並不怕俞士悅去彈劾他,也不怕俞士悅去摻和太子那檔子事,相反的,他似乎隱隱有些期待。
至於期待什麼?那當然是,期待俞士悅碰個滿鼻子灰。
那麼,情況其實就很清晰了。
明知科道官員不可能長久壓制,明知有可能會被詬病他阻塞言路,陳鎰還是敢做,還是要做。
那是因為,真正壓著那些御史的,並不是陳鎰自己,而是……天子!
所以,陳鎰對這些問題,避而不答,以生氣來掩飾他轉移話題的本質,同時,他也絲毫都不怕,有人去告狀。
因為他十分清楚,如果有人拿這件事情給他使絆子,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得出了這個結論,俞士悅便覺得不虛此行。
但是,也僅止於此了,他最想知道的問題,陳鎰哪怕是情緒上的資訊,也不肯提供分毫。
那就是,天子究竟有什麼用意?
俞士悅絕不相信,天子揮出這麼大的手筆,僅僅就只是為了讓群臣的目光,從外朝移到慈寧宮這麼簡單。
說白了,聖母畢竟是聖母,宮中的皇太后。
群臣不滿,彈劾,除了過過嘴癮,又有何用?又不能衝進宮去把太后綁了。
所以,俞士悅只能猜,這個癥結,十有八九,最終要歸於太子的身上。
壓制言官,是因為時機不到,也是為了醞釀輿論。
那麼,天子在等的契機是什麼?
俞士悅的眉頭緊鎖,忽又舒展開來。
無論是什麼,總之,不會太久了。
科道言官,縱使經歷了京察的打擊,也不是可以人人擺弄的工具,他們被壓制了這麼久,一旦發聲,必是驚濤駭浪。
那麼,在這場必然會震動朝野的風波當中,自己又該做些什麼呢?
明哲保身?
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