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葉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九章 神功有瑕求斧正 宿債無頭問根由(下),蘭若蟬聲,掃葉僧,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送別七間夫婦已是夜深,
但慶雲談興未盡,陶弘景只得又講解了一些吐吶練炁的心得。
目前陶弘景的修為,已經到了以冥想代深眠的境界。
胎息冥想如人之泰初,是最有效的休息方法。
慶雲聽說,便也對此生了興趣。
陶弘景倒也沒有拒絕,只是耐心引導,
“入胎息,歸元嬰,其實並不需要多麼精深的修為,
這只是一個頓悟的過程。
有的人初試冥想,就能掌握到這種狀態,
有的人窮盡畢生都無法入此境界。
每個人在初生的時候,父母所給予的陰陽二氣最為純粹。
(兩條染色體)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一些部位二氣渾濁,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氣濁則癌生,癌生則病縈。
時常進入胎息狀態,讓二氣重溫清明,本身就是防癌去病的最佳養生方式。
對胎息的領悟,與武學造詣無關。
比如說貴派的王紫霞,那就是一位神人,
天生便可自窺元嬰,是修習內丹上好的苗子。”
慶雲一邊聽著華陽先生的講解,一邊慢慢閉上眼睛,感受著一呼一吸間的氣流變化。
月華如流水,將慶雲包裹在靜夜中的這方天地裡。
周身微涼,也不知是清風還是涓流,
慶雲彷彿覺得自己變成了一隻大魚,徜徉在無光的海底。
那是心靈純淨者的冥想世界,
沒有樊籠裡的光怪陸離,紅塵中的酒色財氣,
只有無邊的空濛,如人之泰始。
慶雲感覺身體前所未有的放鬆,
在這個空濛世界裡,他可以毫無束縛的運動,
如游魚,如蝴蝶,
行進自如,騰挪隨意,
每一個毛孔都可以暢快的呼吸……
這裡是一片絕對自由的天地,但是卻只有他自己。
極目遠望,盡是虛無,
縱聲而呼,不聞迴響。
這裡沒有時間的參照物,前一刻與後一刻的視界完全相同,
轉瞬,永恆,都沒有意義,
也不知這樣過了多久,恐懼感漸漸浮上了慶雲的心頭。
他入了冥境,卻如何才能出去?
冥想的境界就像是夢境,
無論他如何上下翻飛,撕心裂肺的呼喊,卻都無法掙脫出這個世界。
陶弘景就坐在慶雲身邊為他護法,見慶雲額頭微微見汗,便以為他與初次嘗試冥想吐吶的大多數人一樣,心魔太盛,無法入定。
於是他將右手貼住慶雲腦後玉枕,試圖為慶雲導引氣息,助他平復。
人們常因為各種慾障雜念的牽絆無法真正進入冥想,
就算進入了,也無法在那種死寂裡沉浸太久,便會再次被心魔拔出。
對抗心魔,本就是入定的最大煩惱。
有些人因為長期與心魔抗爭,靠意念死守冥境,
最後反而夢醒不分,混淆了現實與意念的界限,變得瘋瘋癲癲。
所以入胎息,窺元嬰這種事情對天賦的依賴度非常高,
沒有天賦還要勉力施為,其中兇險無異探驪龍之穴而求寶珠。
像慶雲這樣一入鴻冥便無法自拔的情況,就算是陶弘景也從來沒有遇見過。
慶雲自小隨師傅過得便是避世隱居的生活,本來就沒有什麼高遠的追求,
後來忽然得知父親因刺駕身亡,這才北上求證。
當他了解了那場政治傾軋的背景以後,就對高處這些齷齪事十分反感,
什麼檀君也好,華虜也罷,在他心裡都沒有身邊的朋友重要。
慶雲此刻深深陷在夢境之中,尋不到出路,
他幾乎快被這壓抑孤寂的泰初境逼瘋了。
於是他閉上眼睛挺起兇堂,開啟四肢仰頭吶喊,
就像是一隻領地受到挑戰的猩猩,
那是在表達最後的憤怒,表達戰鬥的決心!
就在他咬著牙重新張開眼睛的時候,
他忽然感覺到世界遠處似乎漂浮著兩道微光。
那些光線異常微弱,在這無邊的黑暗裡,也需要眯起眼睛仔細辨認。
一團是綠色,一團彷彿是紫色。
心魔,終究還是來了。
“那個,瓠,師姐?此間簡陋侷促。既然來了客人,不若移步去前院一敘?”
“不必了!既然你不肯說出他的去處,還有什麼好聊的?”
兩道細如蚊蚋的聲音鑽入慶雲耳孔,
慶雲卻如遭雷擊,渾身為之一震。
瓠師姐,殷師妹?
這時她們初見時……
“你是保義密諜!給我殺!”
雖然不確定是那裡傳來的聲音,
但是保義密諜這四個字一入耳,慶雲便知道是瓠師姐有難了。
他立即向綠色光芒隱現處撲了過去,
那道光芒很遠,即便此時他可以自由翱翔,但也不知是否能夠及時施以援手。
“綁了這妮子,要挾蘇七間!”
張遠遊的狂笑聲在空間中激盪。
殷師妹,也有難!
這!
慶雲頓時心緒不寧,變得焦躁起來。
他並不是沒有做過選擇題,
當初是否隨瓠師姐北來,
是否帶殷色可一同上京,
是否要在報德寺對元宏動手,
是否出任檀君,爭取為門派平反……
他做過許多的選擇,很多大選擇,能夠影響許多人命運的大抉擇。
但是他從來沒有做過眼前這種沒有正確答案的選擇……
慶雲一旦心神不守,世界便開始了震盪,
喊聲,殺聲,風聲,嘯聲,
各種雜音紛紛響起,摩擦著慶雲的耳鼓。
漆黑的天幕也看不出是否出現了裂痕,
但是慶雲卻能感覺視野內明顯的扭曲,
這個世界正在崩塌!
被心魔強行將夢境崩解,並不是一個成功的開始,
輕則內傷,重則入魔。
慶雲並不瞭解這些,更無法控制心底的焦慮。
就在他六神無主的時候,忽然感覺玉枕一暖,彷彿是被什麼力量在後頸一按,心率瞬間平復了些許。
他猛回頭,伸手探出,竟然摸到了一堵牆壁!
不,不是牆壁,
圓形的,那是柱子,
是一根柱子,被暖流包裹的柱子。
當他的手觸碰到柱子的那一刻,一柱龐然大物瞬間被點亮。
永夜的深海,定海的神柱,高不見其頂。
神柱的底部被一條石龍牢牢地抱住,
沿著龍口昂起的方向,似乎還有許多彎彎曲曲的紋路延申出來,爬滿了粗壯的柱體。
有的紋路已經亮起,有的仍有些模糊不清,
那是,龍紋?
碩大而醒目的龍紋似乎有九道,一匝一匝,盤旋而上,
龍首的篆字如磨盤大小,依稀可辨,
梁,陳,魏,東,西,齊,周,隨,唐……
這是,國號?
可是除了魏國,其他國號今世並不存在啊?
慶雲完全搞不懂狀況,卻又瞧見那些大型龍紋縫隙裡還藏有許多道細小些的龍型紋路,
小龍額頭雖然也有字跡,卻並非都能看得清晰,
倭,新羅,百濟,伽耶,萬春,漢,劍浮沙,
還有……什麼西哥德,亞美尼,香巴拉……
這些應是一些番邦的名字吧?
前面幾個他好算還聽說過一些,
後面的那些,都是哪兒跟哪兒啊!
》》》》》敲黑板時間《《《《《
上一節我們簡要的講了一下印度上古史,那麼今天主要就說一說十六雄國。
這十六雄國的提法,其實是在《長阿含經》當中記錄的。講得是佛陀時期印度列國紛爭史。其時天竺以十六國為大,儘管十六國在細節處尚存爭議,但已經形成了習慣叫法。我們通常將這個時代作為印度信史的起源,原因有二:
一是十六雄國既佛陀降世時期,有大量語錄體的經文可以證明印度當時諸侯林立的狀況。
二是這個時代的考古證物也比較齊全。
所以雖然印度歷史基於經文,史詩,口口相傳的故事,年代斷定很困難,但是透過考古實物斷代,還是能夠基本復原這個時期風貌的。
由於篇幅原因,這十六雄國我們也不能一一細講,只挑一些重要的,有趣的知識點和大家分享。
十六雄國在經文的記錄上是由東自西抄錄的,為什麼以東為尊,不知道。極東的一國在今孟加拉附近,和中國古代是有商道相通的。這個國家,也就是十六雄國所記第一國,名為昂甲(a?ga,古譯鴦伽)。其次為勢力最強的摩揭陀,也是後來幼龍,觀自在,孔雀,三朝前身(柯黎朝其實就是摩揭陀)。與摩揭陀並立四強國的還有阿凡提(avanti,古譯阿槃提),八剎(vatsa,古譯跋蹉),絞殺羅(ko?ala,古譯拘jiao薩羅)三國。
對,確實有一個叫阿凡提的大國,這個國家與本作中出現的波西國在地理位置上毗鄰,是一個內陸國家。為什麼特別提到這個國家?不只是因為他的名字叫阿凡提,而是因為我們所謂的極樂淨土,就是指的這個國家。其王撲落吊打(pradyota,古譯普羅調陀)所建立的王朝又被稱為“prthivim bhoksyanti”,既極樂淨土。阿凡提是最早皈依佛教的大國之一,在漢傳佛教裡,極樂淨土這個概念和香巴拉/香格里拉(既極樂世界)有所混淆。公元十二世紀後,佛教在印度已經絕跡,這片被婆羅門外道佔領的樂土,自然就更沒有人提及了。
在阿凡提國以東有一個國家是歌手阿杜所向往的地方——車底國(chedi,古時候也叫車底,拉丁對音傳拼音也是車底,這是怎麼翻譯都逃不了了)。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也提到了這個國家,它是鉅鹿國(kuru,舊譯俱盧國)的盟友。對,鉅鹿國也是真實存在的王國,而且他們的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南亞次大陸的時候,該部落就已經存在,而且是奮起反抗的十王之一,結果在十王大戰中敗北,將大片土地讓給了雅利安人(典出《梨俱吠陀》,這本口授書雖然斷代課題還未完全解決,但是一些有傳續性的名詞還是可以對應的)。
那麼曾經戰勝鉅鹿族的熊貓人又去了何方呢?這支部落在抵抗雅利安人入侵時期,也曾經參戰,加入本土十王陣營,當時稱為潘達族(pakthas)。這支部落淪陷後銷聲匿跡,有學者認為他們已經與雅利安人融合,形成了今日阿富汗/巴基斯坦主要民族(pst族,避免涉時,點到為止)。其實根據地理位置判斷,《梨俱吠陀》所云潘達族的活躍範圍就是十六雄國時期極西劍浮沙國(kambojas,古譯也叫劍浮沙)所在地。此處在地理上與中國西域是聯通的,東部直面一條比風雷口更易通行的地理走廊——瓦罕走廊。當年玄奘西行便是選擇從這個方向出山闕。西方人因為今克什米爾地區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就被雅利安人佔領,所以想當然的猜測劍浮沙人為現代雅利安人。但是針對這一點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根據,所用詞語都是“probably”之類的推測詞。
筆者認為劍浮沙人必然是蒙古人種,這一點從他們的幾次遷徙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劍浮沙人的第一次遷徙就是公元前十四世紀,雅利安人入侵,當時部分潘達族東進,就發生了《摩訶婆羅多》中記載的熊貓鉅鹿之戰。至此以後的kuru國,其實也是熊貓人。劍浮沙的第二次東遷發生於亞歷山大東征時期。劍浮沙首當其衝,幾乎被滅國,一直到了孔雀王朝時代,這個地區才重新出現了臣服孔雀王朝的劍浮沙部落,為孔雀王朝貢獻騎兵力量(此處產阿富汗戰馬,既漢朝所謂天馬)。然而絕大部分的劍浮沙人,則進行了一次跨越南亞次大陸的遷徙,在孟加拉和今印度阿薩姆邦地區建立了一個大帝國(kambojas-pala),還有一部分人繼續東遷,在今日柬埔寨(cambodia)地區建立了名叫kambuja(公元八世紀)的王朝。劍浮沙大遷徙,是得到印度歷史認同的。那麼按照這兩個目的地的居民狀況判斷,劍浮沙國的族人就不可能是今日雅利安人。
柬埔寨的梗,下一節我們再接。在這一節的結尾,我想點出的是,劍浮沙國無論如何遷徙,最終都選擇了可以直接與中國通商的位置定居。從瓦罕走廊要衝遷徙到五尺道南,說明這支部落一直以來都沒有,也不願斷絕與中土的聯絡。他們本來生活在莘渡姑師第一站,是上古崑崙人西渡的第一批先鋒軍,到此本作就不再做展開了,系列續作你們懂的。
*這一章的更新速度比較慢,距離上一章更新已經超過了48小時。主要是為了知識點這一塊的內容。看到現在,大家應該都比較瞭解,筆者將一些周邊國家歷史和中國史結合,打散重排,因此許多提法都是首次提出。但是筆者一定要保證所說內容的嚴肅性,不能人云亦云,因此筆者的所有論點論據都需要親自逐條查古籍原典核對,所以才能碰巧指出他人論文裡一些偽典錯誤。查詢原典這個工作不只限於國內典籍,如果涉及外國史,那就要查到外文原典。日本韓國越南這些地方還好,他們的本國史都是用漢語寫的,讀起來也不費力。但是印度的吠陀和史詩就只有硬啃英譯版了。一一核對,影響了一些進度,希望各位讀者海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