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六章 劉基缺乏政治敏感,大明:寒門輔臣,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領取耕牛?
沒耕牛如何深耕細作,這些人放牛牧馬是好手,當牛做馬,未必擅長啊……
顧正臣也不多作解釋。
這群韃靼俘虜來自草原,你指望他們直起腰,仰頭看著長空,高高揚起馬鞭的手換成彎腰低頭重重落下的鋤頭,他們能適應才怪。
種地,不是給只牛,給些糧種,給塊地,就能耕作好的。
這裡面的學問深著呢,沒兩三年時間想拾掇好一畝三分地很難,這群人需要生活,沒兩三年的試錯期。
縣衙也不可能效仿某些人,自己國家那麼多貧困生補助不來,還提倡勤工儉學,外族人來了,每個月還得給人家補貼,不管是一個月三十萬補貼,還是三十個月三萬補貼,大明是絕對不會出的。
來大明,那就一視同仁,大明百姓異地安置就這規格,你們就這規格。
想要特權?
想高大明人一等?
去你奶奶地,大明骨頭硬得很。
沒有補貼,又種不好地,怎麼辦?這些韃靼雖然是外族,可馬上就編入句容戶籍了,日後就是純正的大明人,不能不管他們死活。
左思右想之下,顧正臣決定發揮這群人“膀大腰圓,力氣大”的優勢,打造一支專業的施工隊伍,專門負責句容的水塘河道堤壩等維護、修繕、開挖等任務,固定徵用,給糧給錢,日後也能少徵調幾次百姓。
修水利技術條件不高,找幾個專人帶個頭,分配好任務,讓他們幹活就是了,有時間再培養一些匠人,句容需要推動的工程很多,其中一項就是修築城牆……
古代與後世不同,後世有沒有城牆都無所謂,不說胖子和大男孩這種級別的存在,就是其他在頭頂上亂飛的炮仗太多,城牆軍事價值很弱。
沒錯,句容在未來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沒有遭遇外敵的入侵,城牆也沒啥軍事價值。
但問題是,後世沒城牆習以為然,但大明人沒城牆,渾身不自在。
沒城牆的城算什麼城,這和家無門有啥區別……
哪怕再窮,再苦,拉個柵欄來也得當城牆用著,等有機會了,一定會把磚牆給壘砌出來。
遍觀大明府州縣,大致如此。
社會是有分工的,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去耕作種田才能活下去。
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飯碗。
顧正臣打算讓這些人專司句容大小工程事,聽差縣衙。當然,這些事沒必要給毛驤與劉基細說,他們只是送俘虜的,如何安置與安排俘虜是句容縣衙的事。
駱韶、林山核對名冊完畢,辦理了交接文書。
具體如何分配俘虜安置在何處,誰與誰住在一間房裡,自有胥吏與衙役負責,軍士協助,無需顧正臣親自處理。
句容河畔。
劉基看了看毛驤,希望這個人離遠一點,自己好與顧正臣暢談幾句,可毛驤打了個哈欠,渾似沒看到,不離左右。
顧正臣看到了劉基的眼色,暗暗感嘆劉基的政治敏銳性還是不夠高。
從毛驤的舉動來看,他就是朱元璋派來盯梢的,而充當梢的人,就是自己與劉基,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想私聊,想幹嘛,瞞著老朱做事?
劉基很聰明這是真的,但他性子直,有時候說話不過腦子,這也是真的。
比如朱元璋問劉基丞相人選,感嘆只有劉基能當丞相時,他脫口而出一句“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的話。
這話極不妥當,要知道如果劉基當了丞相,大權在手,能值得他“疾惡”,擔得起他“疾惡”的人就只有一個朱元璋了。
雖本意不是如此,可老朱會如此想,人是容易對號入座的……
顧正臣見劉基嘴角動了下,連忙開口:“誠意伯,這句容河可是秦淮河的源頭,通著金陵,若是丟進去一片葉子,興許能飄到大中橋。”
劉基聽聞,後背一冷。
顧正臣是在提醒自己,這裡的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能傳到金陵城中,讓自己慎言。
劉基看著河水,搖頭呵呵一笑:“顧先生,你身邊似乎還缺一個師爺吧?”
顧正臣凝眸,謹慎地說:“確實。”
劉基輕聲道:“我有個次子,名為劉璟,有才情學識,善出主意,不知顧知縣可願意聘用為師爺?”
嘶!
顧正臣深吸一口冷氣。
毛驤聽聞,眉頭微微一皺,旋即不動聲色,靠近了一步。
顧正臣看著劉基,餘光掃了一眼毛驤,正色道:“誠意伯說笑,我一個個小小七品知縣,如何敢招用伯爵府中少爺做師爺,此事還是休要提說。”
劉基再次爭取:“縣衙事務繁忙,身邊沒個師爺……”
“誠意伯!深秋,起風了。”
顧正臣打斷了劉基。
再繼續說下去,劉基很可能活不到洪武八年。
知縣可以自由聘用師爺作為幕僚,師爺不吃用朝廷俸祿,非朝廷官制中人,由知縣供給錢糧。
在大明中後期,大明府州縣主官,只要能支給足夠的錢糧,就能招募到師爺,比如明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東南第一軍師徐渭,他就是胡宗憲請來的師爺。
但在大明開國初期聘用師爺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除非好友故交,知根知底,有名望,還得有些家底,否則,主官很難聘用到師爺。
這與時代的特殊性有關,大明開國僅僅六年,讀書人數量還沒跟上來,元末明初正是讀書人青黃不接的時候,最讓朱元璋頭疼的是,鄉野民間不少讀書人不願意侍奉大明朝,不想當明朝的官,哪怕是朝廷連試科舉三次,有水平的讀書人出來的卻不多。
連給老朱當官都不願意,還給人當師爺,開啥玩笑。
不過有人確實腦子不開竅,這邊拒絕了老朱的當官邀請,轉頭就跑去給人當了師爺的人是真有,比如現任蘇州知府魏觀的師爺高啟。
當然,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魏觀和高啟明年就會被老朱腰斬了。
這事還真不能完全怪老朱小心眼,作為帝王,邀請你當官你不當,不和新王朝合作,這沒啥,你回家種地就是了,放你走,可你轉身給一個知府當了師爺,這讓老朱怎麼想:
我老朱,堂堂大明天子,還不如一個知府?
我不要面子的嗎?
寰中士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這就是老朱的邏輯。
而劉基此時此刻,正在犯“高啟”的錯誤,你兒子有才,你就趕緊送給老朱,沒看老朱手裡缺人手?
不把人才送老朱,送一個知縣當師爺,你這是想幹嘛,若是老朱多想想,你這條命還能活多久……
劉基看著旁顧其他的顧正臣,無奈地嘆了口氣。
現在誠意伯府已經被掏空了,老朱連俸祿都給停了,要不是家裡人少,老家還有點地,怕是要走上窮途末路,如今情勢危急,若是能借顧正臣之手,搭上東宮的線,說不得誠意伯府還有一線生機,至少在自己死後,家人還能保住性命。
可看顧正臣的意思,他並不打算幫這個忙。
劉基沒有再為此事開口,轉而與顧正臣談論起河流疏浚一事。
毛驤跟在不遠處,始終沉默。
午時,顧正臣設宴招待劉基、毛驤等人,不過都是一些客套話。
俘虜安置很是順利,剩下的便是生活物品的置購。這一批俘虜並不是窮光蛋,和移民政策一樣,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有一筆“安置費”——五貫錢。
這筆錢不算少,除了購置鍋碗瓢盆、棉被棉衣等物,還有諸多剩餘。句容縣城的耆老帶了一些蔬菜看望,還不忘叮囑幾句要守法,做良善的順民。
倒是戶房中人忙得有些冒煙,尤其是駱韶,可謂絞盡腦汁給這群俘虜入句容戶籍。
韃靼俘虜入句容戶籍,可不是俘虜報名,戶房記錄這麼簡單。
朱元璋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帝王,在處理蒙古族時,也有著非凡的智慧,他不追求對蒙古族群的徹底斬盡殺絕,只是追求消滅足夠威脅大明王朝的元廷力量,對於那些臣服的,投降的蒙古族,包括還在元廷之中的蒙古人,優先進行拉攏、轉移安置、重用、遊說,然後才是肉體系消滅。
對於韃靼俘虜,朱元璋有著明確的治理理念,就兩個字:
同化。
蒙古是遊牧民族,屬外夷,外夷入中華則中華之。
老朱規定:
大明境內安置的蒙古族人,不允許穿著蒙古族服飾,一律著漢家衣裳;不允許說蒙古語,一律說漢語官話。蒙古族人內部,不能相互婚配,蒙古女子需嫁給大明男子。
還有一條,所有關內蒙古族改漢姓。
改姓,這是最讓駱韶撓頭的,這群人沒文化,姓起的那個隨意,讓人有些絕望,有改李、張、王、趙的,也有不走尋常路的,比如我姓忙,也不知道你在忙什麼,還有姓鐵,名真的,往中間塞根木頭,你還能征戰天下不成?
最無語的是自己不會起姓,還非要找個尊貴的姓靠,啥,你想姓朱,排行老幾,老八啊。
小子,你有幾條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