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八章 閏月的問題,大明:寒門輔臣,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鬧笑話了……

竟然真的有閏十一月,不止是閏十一月,還可能有閏五月、閏七月等等!

閏月,不止是二月。

古代遵循的是陰陽曆,是以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來安排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這樣一來,一年十二個月,總計三百五十四日。相對於迴歸年而言,少了近十一天,也就是每個月少了近一天。

只要隔十七年,陰陽曆日期在季節上便會倒置。

比如某年的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的,十七年之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

若是使用這樣的歷法,自然無法指導生產。

故此,在秦漢以來,陰陽曆的計算與施行,都是與二十四節氣並行、關聯。

可引入二十四節氣,並不能解決曆法的缺陷。

若是將一年十二個月,調整為十三個月,那相對於迴歸年又會多出十八天之多,這也會導致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

偉大的祖先針對這個問題,創造性地新增了“閏月”。

這是一個極其偉大的創造,正是有了閏月的存在,才保證了農曆年正月至三月為春季,四月至六月為夏季,七月至九月為秋季,十月至臘月為冬季,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且置閏的方法,讓農曆年的長度與迴歸年接近,既有月相特徵,又兼顧了公曆(年曆)和陰曆的特點。

顧正臣很敬佩古代先民,這是從無到有的變通智慧!

在置閏的方法上,先民也作出了規定,即在兩個冬至之間查,若有十二個月,那就不置閏,如果這期間有十三個月,則置閏。

至於選擇哪個月置閏,則取決於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在月初的叫節氣,在月中以後的叫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

哪個月份裡面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哪個月份裡就置閏,並不是特指閏二月。

不巧的是,洪武六年,恰恰需要置閏,還是置在十一月。

顧正臣找耆老問明白之後,鬱悶得差點沒了氣,這和要放長假了,突然宣佈連續加班一個月之後再放假的感覺差不多……

只不過這事怪不得老朱,只能怪顧正臣對大明陰陽曆不夠了解,這一點著實不應該,看看姚鎮、張培等人的眼神就知道了,這是犯了一個十分低階且白痴的錯誤……

古代對陰陽曆的重視,後世很多人無法想象,畢竟後世有氣象臺,節氣啥的,一年也不會提幾句,似乎與尋常人的生活無關。

但古代很多事,都是依據陰陽曆來辦的。

知縣的一項職責便是勸課農桑,而這依據的便是二十四節氣,自己連節氣、中氣有沒有都沒搞清楚,還怎麼勸課農桑,這不是把百姓往陰溝裡帶嗎?

憑空多了一個月,顧正臣在鬱悶之中等來了工部大佬們的登門,這讓句容縣衙的官吏惶恐不已,也讓顧正臣有些措手不及。

這一次工部來人,不是小打小鬧,而是三位尚書中來了兩個——黃肅與李敏,此外還有工部侍郎唐宗魯,工部郎中唐俊,若干匠人等十二人。

如同一個小型的考察團,沒有任何徵兆,直接到了句容。

縣衙的儀門開啟了,迎接高官進入二堂。

這一次,顧正臣無法再坐在堂上,畢竟工部尚書的級別太高,這已經是朝廷重臣了,級別比知縣高太多。

雖然黃肅、李敏推辭上座,讓顧正臣一如往常,可這種官場細節太考驗人,若顧正臣堂而皇之坐在上座席位之上,保不準這群官員臉上笑嘻嘻,心裡就問候自己十八代沒禮儀、沒規矩,轉頭還會記恨上自己,找機會彈劾一把,或等到顧正臣掉井裡時,搬幾塊石頭來。

在大明官場,細節不止決定成敗,還決定生死。

在自己沒成為大佬之前,要學會尊重大佬。

做事可以適當高調,但做人,必須學會低調,再低調。

低調的顧正臣直接坐在了接近門口位置。

沒辦法,論資歷,論官職,論出身,顧正臣除了尋常匠人外,確實比不上這裡的每一個人,連個六品主事都比不上。

黃肅看著顧正臣,笑呵呵地說:“我們來句容之後,可是頗為震驚,這裡的熱鬧程度,堪比江寧與江浦,顧知縣有大才啊。”

李敏等人連連點頭。

要知道江寧、江浦,皆是金陵不遠的縣,兩地分在長江一南一北,憑河運興盛,且距離金陵城比句容近多了。

按理說,句容應如一般縣治,冬日蕭瑟得很。可偏偏這城中又熱鬧,往來百姓不少。

顧正臣起身回道:“承蒙黃尚書誇讚,顧某不過是盡職罷了。”

黃肅示意顧正臣坐下,和善地說:“顧知縣坐著回話吧,莫要拘謹,說起來我們此番至句容,乃是被陛下‘發配’而來。聽聞這裡有貨物推車、新式爐子等新奇事物,陛下龍顏大悅,派我等來觀摩,取經學藝。”

顧正臣微微皺眉。

老朱派工部的人來學藝?

按照正常邏輯來說,工部想要什麼東西,只需要派個主事前來,討要圖紙或實物,回去打造便是了。這玩意又不是什麼高精尖的東西,還需要老朱派一群人來觀摩,何況實物都送到宮裡去了,你們派匠人看幾眼,打出來不成問題,為嘛還跑到句容來?

既然人家不說實情,顧正臣只好順著來,命人取來圖紙,呈送上去:“這些物什其實簡單,只不過是換了個形式罷了。新式爐子,只是改良了傳統爐子,添了煙道、暖氣片,另外改煤炭、木柴為蜂窩煤。至於這貨物推車……”

黃肅與李敏看著圖紙頷首。

李敏抬動眉頭,問道:“如此奇思巧工,不知是哪位大匠所作?”

“呃,小子不才……”

李敏看向黃肅,兩人對視一眼,李敏接著問:“據我所知,顧知縣是舉人出身……”

顧正臣看向李敏、黃肅等人,含笑道:“顧某確實是舉人,不敢與李尚書相比。”

黃肅一愣,旋即哈哈大笑起來,拍打著桌案喊道:“好小子!”

工部郎中唐俊也忍不住笑出聲來。

李敏李尚書那意思是說,你一個讀書人,怎麼會懂這些奇怪的匠人東西,擺明了不務正業啊。

顧正臣的回答更厲害,他是說,自己是個讀書人,但你李敏也是個讀書人,現在不也是個匠人頭子,還是最大的那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封地三年,百官跪求登基!

九月的槐樹

抗戰:無限複製上海灘大亨

錦衣悍匪

贅婿重生,我以棋子弈蒼生

天際的風采

大周少卿

清九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