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三十四章 王朝的圓與線,大明:寒門輔臣,寒梅驚雪,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規律,古代沒有這個詞彙。
古人對規律的解釋往往歸為一個字:
道。
道是一切的規律,是世界的本源。只不過這個道,有點不好找到。在顧正臣的認識裡,規律只能說是“道”的一個內容。
看了看朱元璋銳利的雙眼,顧正臣走至一旁,坐了下來:“陛下,白居易有詩作: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對草規律的認識。”
“李白曾言: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這也是一種對規律的認識。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自然萬物都有時節,這些都可以稱之為規律。”
古人不是沒有唯物觀,比如《荀子·天論》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只是這句話不能說,說出來自己會捱揍,畢竟老朱自稱天子,批判“天人感應論”和罵老朱的非本生爹(天)沒啥區別。
朱元璋似有所悟,連連點頭,然後問:“那王朝的規律在於何處?”
顧正臣認真地看著朱元璋,肅然道:“陛下,王朝的規律,在臣看來,他就如同一個圓。有些王朝國祚數百年,這個是大圓。有些王朝,短命數年或數十年,是一個小圓。想要讓王朝不朽,就必須跳出這個圓,打破圓的始終起滅相接,讓王朝成為一條線,一條前進的、朝著前方奮進的線!”
圓與線?
朱元璋與朱標聽得入神,對王朝更迭有了別樣的認識。
宋濂有些震驚,看著顧正臣的目光滿是驚歎。
劉基盯著顧正臣,深邃的目光再沒有了初始的渾濁與渙散,而是凝聚著智慧。
眼前的顧正臣,竟比自己想象的更為厲害。
句容初見,他是表現得不同尋常,只是劉基想不到,此人對於王朝更迭的認知竟是如此的深邃,他所講述的話,也是如此的深入淺出,令人耳目一新。
他似乎清楚朱元璋沒怎麼讀過書,對深奧的東西難以理解,所以選擇了最為簡單的話語去講述複雜的事。
這種人,未來不可限量!
朱元璋知道大圓、小圓,無論是什麼圓,它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始終起滅相連,無論起點在哪裡,那裡都意味著終點。
圓,如同一個宿命的環,不管怎麼掙扎,不管如何設計,不管如何推動,它都會奔赴滅亡。
但線不同,線有開始,但延展下去,沒有結束!
朱元璋明白了王朝的“宿命”,看向顧正臣:“如何跳出圓成為一條線?”
顧正臣正色道:“陛下,想要讓王朝脫圓成線,就必須解決一個根本的問題。”
“什麼問題?”
朱元璋急切的追問。
顧正臣嘴角微動:“吃飯。”
朱元璋嘴角動了動,終沒說出話來。
顧正臣認真地說:“除了外敵之外,顛覆王朝的力量是百姓,而百姓之所以拿起鋤頭、菜刀造反,原因是什麼,微臣想陛下很清楚,說到底,幾千年的王朝更迭,除了權力場的鬥爭之外,就是飯碗的鬥爭。”
朱元璋當然知道百姓為何造反,因為沒有吃的,沒有活路了,不造反要死,造反還可能不死,這種二選一的問題,根本就沒得選。
顧正臣見朱元璋沉思,丟擲了一句話:“想要讓百姓吃得飽飯,就需要確保絕大部分土地一直在百姓手中,這才是王朝不朽的關鍵所在。”
朱元璋眯著眼盯著顧正臣,想起了宮中搬運錢財的一幕。
自己大肆賞賜田地給藩王,未來朝廷沒了土地,百姓都成了佃戶,遲早會吃不起飯。可若是一味任由大戶侵吞田產,那百姓不一樣成為佃戶?
一直沒有說話的劉基突然開口:“確保大部分土地都在百姓手中,這件事本身就是不現實的。”
顧正臣看向劉基,淡然地回道:“沒錯,所以一些王朝中後期,土地兼併愈演愈烈,最終導致民無所依,民無所食。天地浩大,卻無百姓立錐之地!他們的王朝都是圓,逃不掉的滅亡。大明王朝想要不朽,就必須解決土地兼併問題。”
劉基看了一眼沉默的朱元璋,對顧正臣說了句警醒之言:“這也就是在此處,你若是公然上書,呵呵,你將會成為眾矢之的。”
顧正臣深深看了一眼劉基,明白他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
誰是土地兼併的元兇?
土財主?
不,真正的元兇是士大夫,是官員!他們手中侵吞的田產數量遠遠超出了土財主。
提出遏制田地兼併,那不是得罪官員是啥?
影響了別人的利益,處之而後快是理所當然的事。
不過,此時也不需要太過擔心這個問題。
大明開國才六年,從現實來看,目前並不存在明顯的土地兼併問題,除了少數地區,比如山西,比如江浙一帶人口稠密區域,大範圍疆域之內,人少地多,朝廷愁苦的不是什麼田地兼併,而是誰來墾荒、誰來種地的問題……
顧正臣將兼併的危險告訴朱元璋,並言道:“陛下,此事雖非緊迫之事,然非有極大魄力之帝王,不可為此事!”
朱元璋聽明白了。
土地兼併是孫子的孫子的事,但孫子也好,孫子的孫子也好,他們肯定是辦不成這種事的,想要辦此事,就需要有得罪士大夫,得罪官員,得罪勳貴,得罪天下富紳大戶的魄力!
別說孫子,就是朱標也未必能解決!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標,這個兒子終歸還是偏柔弱了一些,若將此事交給他,他未必敢與群臣為敵,未必敢直面天下大戶!
“這事,朕記下了。”
朱元璋深深說了句,然後起身,看向劉基:“陪朕走走?”
劉基連忙答應。
朱標、宋濂等人留了下來,沐英自然需要好好招待一番。
梁家俊有些坐立不安,顧正臣還不忘介紹:“太子,宋師,梁兄與我是同鄉,在國子學作助教,勤勉有加。”
朱標笑著點頭:“是個人才,未來可期。”
宋濂稱讚:“為人師表,通達學問。”
沐英舉杯:“飲勝。”
顧正臣大笑:“幹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