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頂級歌者的不足,娛樂王朝,三寸刀,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菀依如今才剛剛成年,付出比老一輩歌手更多的辛苦,既合情合理,也勢在必行。
她跟泰勒合唱的這首歌叫做《一路生花》,這首歌表達了為了實現夢想,年輕人不怕風浪的勵志歌曲。
歌曲裡希望人們許下的所有願望都能開出美麗的花朵,不僅能幫助自己抵禦風沙,還能幫助雨中的人們避雨。
歌曲中的青春和動力的感覺就能感動很多人,它唱出了年輕人的激情和夢想。
他們勇敢,熱情,勇敢,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幫助別人。
演唱者溫柔的聲音也讓這首勵志歌曲更加溫暖,讓人感受到了青春的氣息。
原版在後世各個網站都有很高的人氣,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旋律好聽,更是因為它的歌詞裡傳達的樂觀精神是當代很多年輕人所缺乏的。
而兩個人的合唱版是基於原唱基礎上的再升級,不僅加入了兩種不同音色交相輝映的化學反應效果,讓其多出了無與倫比的層次感,還特意加入了一段高八度的和聲效果。
可以說這首歌的層次感是編曲以及和聲編排的結果,林菀依在這首歌當中的角色是主和聲,這個版本的和聲能產生讓人百聽不厭的效果。
因為整首歌曲的主音程,特別是副歌段的主音程是由泰勒撐起來的,她的聲音特點就是高亢。
在當今世界範圍內的流行樂壇當中,論流行唱法音色的穿透力,沒有多少歌手是能夠比得過她的,
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在這麼強有力具有穿透性的唱法下,林菀依的音色變化便註定了絕對不能跟泰勒進行硬碰硬。
否則以兩人都為高亢尖細的音色的話,是很容易陷入女聲合唱的惡魔地獄——同質化當中。
當一首歌的合唱兩人陷入同質化的陷阱當中,整首歌的層次就會做得一塌糊塗,即使是再強的編曲也無法挽救回來。
這種設計,就有意識地規避了兩人聲音當中的同質特點,轉用和聲進行層次感的穿插和堆疊。
並且這種使用不同發聲方式以及和聲編排,來規避兩人的同質化特點,手段極其的高階,也是現代音樂中少見的曲風設計。
比如在第一段,選擇無鼓點,幾乎是讓歌手清唱的方式,主音程只有一把鍵盤和吉他。
然後到了副歌,加入另一副鋼琴,以及空間感很強的電鼓推進,讓整個第一段顯得更為空曠,輕盈無比。
再在間奏加入整個樂隊編,跟第一段的歌曲就顯得對比度很強,是在透過樂器的增減進行層次感的構造。
在整個第二段當中,樂隊編一直是不缺席的,直到林菀依和泰勒的吟唱段結束之後,掐斷所有樂器,只剩下陶笛聲音。
在陶笛的段落過後,再直接上整個樂隊編,這樣整首歌的“弱-強-弱-強-弱”的層次感就出來了。
而且三段落編曲使用不同的樂器音色,便讓三段的層次感顯得更為強烈。
兩個人
的嗓音搭配效果,很像繞著中心蕩漾出去的水波,是一種複合、立體,具有水的波動形態和風的自由呼吸,又不失堅韌金屬內芯的奇妙存在。
林菀依的和聲在為整首歌曲服務的目標下,也呈現出來這樣的效果。
當圍繞著泰勒的主音去和音時,她輕攏慢捻抹復挑,以聲音為氛圍氤氳渲染,並作為介質扯動那平靜湖面上的空氣和情感暗流。
在有限的表現空間內,使整首歌的聽感和情緒帶入產生高低位差和渾然天成的“呼吸感、流動性”,因而使歌曲有了看似簡單實則紮根深厚的波伏。
這扯動的力量雖溫柔甚至無形,卻勢不可當。
再平淡的曲調,在劉清山這樣有意無意營造的小節律中也變得有滋有味了,合作物件和聽眾只要跟著這節律“衝浪”,就會非常的舒服。
加之泰勒bug級別的音色,江關鶯語花底滑,大珠小珠落玉盤般動聽,本身就很具有可欣賞了。
因此這等級別的和音編排是無往不利的,碰上同樣善於配合或者善於被配合的聲音,就容易出高質量的神級舞臺效果。
所以經過長時間錄製下來的版本里,林菀依的深情演唱為這首歌注入情感和意義。
泰勒的音色亮而有力,有點像電音,卻不失變化,令其強大的氣聲唱法,營造出一種聲音蔓延開來的磅礴感覺。
兩種聲音搭配,擴大了聲音的體積感和層次感。
如果用香水比
喻,林菀依的聲音構成清新的前調和溫和的基調,泰勒的聲音構成令人愉悅的,明亮的中調。
兩人天使般的嗓音和“微笑式”唱法,讓這個錄音現場有了一種婚禮般的沉浸感,儀式感和幸福感。
再加上很有畫面感的歌詞,落霞如虹彩,斑斕漸變,有著如絮的柔軟與輕盈。
其中充盈的是少年憧憬,半是期待半迷茫;少年嚮往,氣勢奪人不妥協;少年有夢,自由熱烈永激盪。
我希望許過的願望一路生花
將那雨中的人藏在屋簷下
歲月在沖刷逆流滄桑的喧譁
安靜的夜晚你在想誰嗎
我希望許過的願望一路生花
護送那時的夢抵擋過風沙
指尖的櫻花如詩寫誰的韶華
瘋狂的熱愛夾帶著文雅
尤其是副歌部分的旋律實在太好聽了,更在和聲唱段裡,有意透過調整唱詞長短及語氣的輕重變化來錯開音高共振,不說萬分完美,但聽感上令人舒適無疑,非常佩服二位的專業能力!
便是見識過無數經典的孫南,都對她們的演唱大加讚賞,並對劉清山的“創作”能力大唱頌歌。
他的態度其實還是挺真實的,因為他手裡正我這另一首歌,這首叫做《起風了》的歌曲。
這首歌同樣具有著超越了年代感的更新潮理念,脫離了傳統以上的流行樂的一些固有創作套路,行程了獨屬於劉清山的一種音樂風格,那就是配器的新穎和曲風的共鳴品質。
更讓他感到開心的
是,這首歌雖然打著他跟劉清山合唱的幌子,實際是是以他為主的獨唱效果。
劉清山頂多在某些段落加了些和音,顯然他是有意讓這首歌成為孫南另一首代表作的打算。
這麼多年,孫南的嗓音一直沒有變化,還是那種音色鮮明的男高音。
這一點也是劉清山最感自愧不如的地方,這種音色很特別,是一種基於咽音唱法和他的共鳴。
當然了,他的這種聲音的風格也不是獨一無二的,很多藏族的民歌手,尤其是老一輩的藏族民歌手,他們的歌聲裡都有很大比例的咽音成分。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又高又硬的聲音,簡直就是藏族民歌的一個代言詞。
但現代音樂樂壇因為有了孫南而誕生了孫式唱腔,它的發聲原理,是靠氣息帶動鼻腔靠上的位置而非鼻腔快速振動而發出的聲音。
咽音唱法和關閉唱法,這兩個說法,其實都是來自於義大利美聲唱法。
但是這兩個方法本身,並不是美聲唱法獨創的,實際上從古至今,那些厲害的、擅長高音的歌手往往先天,或是透過後天的練習,學會了這些唱法。
這兩種唱法獲得高音的秘密,在原理上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縮小聲帶的震動面積。
會彈吉他的朋友都知道,想在一根弦上發出更高的音,有兩個辦法,一個把琴絃拉得更緊,一個是縮短琴絃的震動部分的長度,即在品格上按住琴絃。
聲帶也是一樣。
普通人唱高音,靠拉緊聲帶,這樣越高就越吃力,而且很容易就達到極限了,臉紅脖子粗,聽著也難受,就如同我們拼命繃緊吉他上的琴絃。
但是歌唱的高手們,他們會縮小震動的面積,音越高振動面積就越小。
就如同我們彈吉他的時候,一格一格地按上去,音越來越高,但是張力的變化並不大。
孫南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他的咽音唱法,是透過控制咽腔變化,調整氣流粗細,較細的氣流衝擊聲帶,就會引起較小的振動面積,音就越高。
這種方法最巧妙之處在於,它運用了一個物理學的原理,叫做貝諾利氏原理,孫南的聲音裡面,就是有很大的咽音的成分在。
這股氣流對於聲帶的衝擊並不會把聲帶吹開,反而使我們的兩片聲帶相互靠近。
因而孫南的這種演唱技巧,是強大如劉清山都沒有掌握到手的東西。
因為咽音的特點是,高音省力,久唱不累,越唱越亮,較於關閉唱法掌握難度低。
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聲音不夠親切自然,缺乏變化,太硬,聲音的表情不夠豐富。。
所以這首歌,他就會幫孫南和音出來一種旋律變化,好讓略顯直白的極致高音部分多一些情感起伏,這樣打造出來的歌,才具有成為雋永名曲的可能。
這是由於孫南的聲樂技巧的原因,讓他的聲音雖然高和亮,但是比較硬,比較直白,缺
乏變化和多樣的色彩。
也就造成了他適合詮釋的是激昂的大歌,以及撕心裂肺的吶喊,最好飆到highC以上那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