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七章 大秦的派系,漢風再起之帝國時代,重慶老Q,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1月22日,太初宮。
大秦使團專使、內閣次輔兼禮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楊昇平下了馬車,稍稍整理一下官服後,並未立即隨著那名引路的禁衛軍官步入宮門,反而回頭望著廣場上那座巨大的太祖帝王銅像,聚神凝視著,久久不語。
整座雕像高16.20米,重65噸,大齊太祖皇帝側身而立,眼神深邃地望著遠方,右手高高的揚起,似乎在繼續引領著齊國民眾,向著遠方堅實而遠大的目標勇往直前。
“這是一位偉大而睿智的帝王。”
楊昇平心中對這位大齊的開國皇帝由衷地充滿敬意,他幾乎以一己之力,創立了這個強大而富庶的帝國,並將帝國的威名遠播四海,成為這片廣闊海洋的主人。
儘管,我大秦雄踞神州,自詡東方大國,馭民億萬,兵員亦百萬之眾。
但以楊昇平為主的大秦開明派官員卻深知,以綜合國力而論,大秦是遠遠不如齊國的,不說財力上的差距,就是單憑軍力,百萬大秦官兵也未必是齊國軍隊的對手。
那些受訓於齊國海陸軍學校的秦軍將領歸國後,無不為齊國軍隊強大的火力、充分的後勤保障、先進的武器系統、專業的戰鬥指揮技能所震懾。雖然,齊國陸軍規模不過四萬餘,而且還分駐本土和眾多海外領地,看上去軍力單薄,不成規模。
然而,熟諳齊國軍隊指揮動員系統的秦軍將領卻並不敢以齊軍人少而生出絲毫輕視之心。因為,齊國實施的是一種普遍兵役制度,全體適齡國民都有義務服役參軍。而且齊國還擁有這個世界上可能是最龐大、也是最為有效的戰時動員機制。
據說,齊國一旦進入戰時狀態,他們的軍隊規模可以在一個月內迅速由四萬人擴充至八萬人,三個月後,這個數字將會變成十五到二十萬,而半年後則會達到五十萬。
另外,齊國還擁有眾多的藩屬國和海外領地,在爆發大規模戰事時,想必他們也將會義無反顧地承擔出兵的義務,跟隨齊軍征戰於沙場。
當然,我大秦如此算計齊國的軍力,並不是要以他們為假想敵,採取激進的反齊政策。作為同宗同源的兩個漢人國家,大秦朝堂內外其實並不願意與齊國交惡,更不想與齊國發生戰爭,哪怕他們持續多年扶持那個北明偽朝,哪怕他們在我大秦傳統勢力範圍內挖牆腳搞小動作,哪怕他們經常指責我大秦實施保守而嚴苛的貿易政策。
我大秦目前的戰略重心在北方、在西北,在那些虎視眈眈窺探中原的韃虜和蠻夷身上。縱觀歷朝歷代,北方胡虜邊患,始終是中原王朝的生死大敵,稍有不慎,就會被其趁虛而入,奪取神州,役使我億萬華夏之民。
而齊國,所圖者,無非財貨貿易之利罷了。
況且與齊國貿易往來,也相應地促進了大秦的市場繁榮。茶葉、瓷器、絲綢、藥材、生絲、棉花、桐油、豬鬃、礦產品等,透過齊國商人大量出口,換回了無數的金銀,也為朝廷貢獻了數百萬兩白銀的市舶稅。
此次前來齊國,除了要求齊國約束北明停止侵犯大秦領土外,還要取得他們相應的財政支援。為此,大秦除了繼續維持此前對齊國開放的廣州、福州、上海、蓬萊、欽州等幾個對外貿易口岸外,還增加了揚州、安慶、武漢三個長江沿岸城市,以及寧波、即墨(今青島即墨區)兩座沿海城市,對齊國商人開放,允許在上述地區從事進出口貿易,以滿足齊國貿易擴大的需求。
隨著與齊秦兩國經貿往來頻繁,雙方的聯絡也日益緊密,朝野內外也受到齊國的深重影響。一些海貿商人、開明學者,以及不少留學齊國的官員紛紛向朝廷建言,要革新變法,師隨齊國,重科技、興實學、辦工廠,在大秦境內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從而擺脫目前愚昧落後的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但此舉,遭到朝堂上下眾多守舊派勢力的激烈反對。他們認為祖宗之法不可變,堅決主張維護傳統文化和既有的教育體系,反對借鑑齊國文化和制度。華夏文明傳承千年,自有調節機制,只要施仁政,行禮義,足可維繫朝廷內外一統,上下一體。
至於什麼所謂的科技、器物,乃至齊國的鐵路、蒸汽機車,不過是“古今之奇觀,絕世之巧術”而已。
而且,一些“仁人志士”還透過現象看本質,對齊國的建立、發展、執行的邏輯,進行了研究,並總結道,“齊人之商賈與聞政,官商相保衛,資商力以養兵。”
而我華夏數千年傳統,則是“中國天下為家,已更數千載,政令統於一人,財賦歸諸一人,尊卑貴賤禮制殊嚴,士農工商品流各別,逐末之人何得妄參國是?”
對興辦工廠、倡導實業,擴大對外貿易,守舊派認為亦不可取,稱“蓋重農抑商所以教勤樸,而廣生財之源,重士抑商多以勸德行,立制治之本,其實抑商賈之利權,即以伸朝廷爵位之權。”
嗯,說直白點,就是我大秦是官尊商卑的社會秩序,乃至朝廷權威,均是建立在壓制商業的基礎上的,可不能像齊國那般,官商一體,顛覆了官員士紳的“尊貴”地位,沒了體統。
作為遊學齊國三載,深切認識到秦齊兩國之間巨大差距的楊昇平,就是大秦朝堂中不折不扣的開明派。他在不同場合,都極力主張朝廷要進行一場徹底的維新變法,仿效齊國之政,厲行變革,從而像齊國一樣,變得富裕而強大。
大陸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資源稟賦更是要強出漢洲萬分,齊國能在短短數十年迅速崛起,作為同文同種的大秦,若是能稍稍變法革新,再引進一些齊國諸多先進經驗和技術,沒理由會繼續落後於齊國。
然而,在古老的華夏大地,守舊頑固勢力的強大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們堅持認為,“立國之道,尚禮儀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
若是“正氣為之不伸,數年之後,將盡驅中國之眾鹹歸於夷(齊)不止。”
朝堂中,守舊派對那些倡導維新變革的開明派展開了瘋狂打壓和攻訐。楊昇平三十年的宦途中,數度起起落落。就在他擔任此次訪齊專使前,尚被貶至青海總督任上,整日裡吹著凜冽寒風,看著遍地的牛羊,鬱郁而不得志。
要不是大秦乾元帝需要一位通曉外務並且熟悉齊國內情的官員為使,前往漢洲訪問,楊昇平怕是也不會被召入朝中,還被擢升為內閣次輔、禮部尚書之職。
“為秦齊交好,繼續維繫雙方百年盟約之誼,朕已著令內閣禮教部從明年開始,將秦國留學名額增加至八百人。”
楊昇平禮在太初宮永昌殿覲見泰平帝后,代表大秦乾元帝禮節性地問安泰平帝,並簡短敘說了大秦朝堂的近況、國內民生,以及西北和漠北的戰事。同時,對齊國予以大秦的財政和軍事支援,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而泰平帝則表現得較為平易,除了問候乾元帝外,還對大秦內部的新舊兩派爭執,表達了嚴重的關切,希望齊秦兩國目前維持的友好關係,不以“個別人”的執念和喜惡,而受到損害,更不能因此,波及齊國的商人和旅行的國民。
未了,泰平帝表示,為了增進齊秦兩國民眾的相互瞭解,消弭隔閡,齊國內閣政府會撥出一些教育款項,用於資助那些有志於前來齊國留學的大秦學生。
“非常感謝陛下的慷然之舉。”楊昇平拱手施禮道:“待本使返回南京後,必會奏請我皇,於國子監和各地府縣監學中,遴選聰慧機變之人,前往貴國遊學。”
泰平帝微微一笑,點了點頭。
自三十多年前,太祖皇帝時期,便開始施行資助秦國學生留學之事,這麼多年來,陸續培養了數千秦國留學生。雖然有不少人最後留在了齊國,成為齊國的人才儲備。但那些回到大陸的秦國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和生活,潛移默化中,或多或少都會對齊國產生一種親近感,以及一絲敬畏感。
這些人要麼進入大秦朝堂當中,成為親齊國的開明派,要麼從事於工商業,成為潛在的買辦商人。透過他們,齊國間接擴大了在秦國的影響力,也對秦國的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用。
“陛下,此前我大秦皇室請求與大齊皇室聯姻,以維繫兩國親近友好之勢,但至今,貴國內閣仍不予回應。”就在此次覲見行將結束時,楊昇平突然開口詢問道:“本使為此頗感疑惑,特奏於陛下,聆聽聖裁。”
“哦。”泰平帝聞言,怔了一下,隨即笑了笑,輕聲說道:“此事,內閣已呈請於朕。不過,朕不同意聯姻。”
“陛下,敢聞此間情由?”楊昇平心中生出一絲不快。
什麼意思,你們齊國皇室難道瞧不起我大秦皇室?
“近親不婚。”泰平帝說道:“貴使需知,朕與貴國皇帝乃為表親,為子孫計,當不宜聯姻。此間緣由,朕當親筆書信致貴國皇帝,以示說明。”
“近親不婚?”楊昇平詫異地看著泰平帝。
“嗯,我齊國醫學界已然證明,近親通婚,後代多隱疾。”泰平帝微笑著說道:“若是想加強兩國皇室之親近,聯姻也無不可,但需在三代旁系以外,另尋宗室子弟,以為通婚。”
記得幼時,太祖皇帝曾恥笑歐洲的兩家哈布斯堡王朝,說那兩家子皇室,娶過來嫁過去的全是都親戚,生出的後代,不是傻瓜,就是神經病,或者就是身體嚴重缺陷者。
為了後人著想,更是為了皇室族群的健康,最好是嚴禁三代之內的近親通婚。
雖然,兩國目前的適婚的皇室子女,已經不屬於三代以內的近親,但泰平帝一想到太祖皇帝的警言,還是下意識地拒絕自家的直系子(孫)女與秦國皇室聯姻。
“陛下,長安皇家醫學院奏報,樂安大長公主情勢已然不好,恐……時日無多。”秦國專使剛剛離去,一名皇室秘書官神情凝重地上前奏道。
“準備車駕吧。”泰平帝立時起身,微微嘆了一口氣,“召皇后,隨我一同去送姑母最後一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