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行者北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九十八章:開荒路(八)重返北地,虛擬造物主,虛無行者北冥,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伶佈置的這個計謀利用了彌賽亞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如果這座港口並非孤懸海外而是處於大陸,趙伶不管怎麼折騰也不可能發生譁變。
畢竟大陸上是蓋亞教廷的地盤,他們如果真的實在受不了,最多就是偷跑而已不會譁變,畢竟推翻了貴族又能如何?你能打得過之後蓋亞教廷的鎮壓嗎?
但彌賽亞港偏偏情況比較特殊,首先你沒法像在大陸一樣偷跑,島嶼雖然大但也不算大,想要隱藏住自己的資訊還是比較困難。
其次彌賽亞群島沒有任何的造血能力,一切補給都依賴於晶耀這邊的輸血,這就等於是捏住了殖民者的軟肋。
但那些野性未訓的殖民者被壓迫狠了,尤其是近期一系列的差別對待,再加上有心人的居中挑撥,最終譁變如同趙伶預料一般發生了。
當然由於整件事情背後都是趙伶在控制,所以譁變日期提前被洩露給他,在幾乎是開了明圖外掛的幫助下,這場譁變並沒有走到無法收場的地步。
這也和譁變者的經驗不足有關,定下大事之後居然還不立刻行動,而是慢吞吞的開始進行先期準備,要一直到黎明時分才發動譁變。
於是趙伶輕鬆鎮壓了這場譁變,領頭人中除了內鬼全部被殺,至於內鬼則是得到了他們的獎勵,可以離開彌賽亞群島返回大陸。
在給了殖民者一頓大棒以後,接下來就是給他們一個甜棗,有時候甜棗是透過對比而來的。
很快新一批殖民者就來到了彌賽亞港,他們將會成為真正的底層殖民者,被那些老一批的殖民者管轄。
畢竟第一批殖民者有豐富的經驗,對於如何一窮二白開闢出殖民地,這也是趙伶為什麼沒全部殺掉的原因。
在終於從底層躍遷到管理層後,老一批殖民者們的幸福感突然上升,畢竟這管理可有不少油水可撈。
而趙伶觀察了這批殖民者一段時間,將那些和第二批殖民者相處很好的第一批殖民者,拉出來丟去野外的哨站之中,只留下和新殖民者關係很差的老殖民者留下。
經過趙伶在彌賽亞群島的這一輪整頓,算是將殖民者的情緒給穩定下來,有利於今後進一步殖民工作的開展。
至於拉奇馬爾這邊給愛夏公主寫了封信,信中他表示“彌賽亞港”的名字有些不太吉利,建立起來沒兩年的時間,先是遭到風暴被摧毀,又有刁民居然想要犯上作亂。
現代人對這種說法大體是嗤之以鼻,但這個世界的人卻頗為相信,於是愛夏公主下令在644年時,將彌賽亞港更名為愛夏港。
其實這也是對愛夏公主的一種工作成績讚揚,畢竟這幾年來她的壓力比較大,對彌賽亞群島的再開拓遭到非常多反對意見。
都幾年了只見無數資金砸進去,卻沒能從中獲得到任何收益,貴族們哪裡受得了這樣子花錢。
尤其是642年的那次風災,更是給殖民事業帶來了沉重打擊,一些貴族甚至還試圖煽動輿論,說這都是神靈發出的警告,讓我們不要重新踏上彌賽亞群島。
不過這些輿論還沒煽動起來,就被蓋亞教廷這邊給鐵拳鎮壓了,畢竟他們還指望愛夏公主犧牲自己造福大家,這要是把愛夏嚇回去了你們來出錢?
對於南土那些攻擊愛夏公主的言論,蓋亞教廷起初是採取漠視推動的態度,但在642年風災之後不得不親自下場,鎮壓掉一些對愛夏公主過於不利的言論。
畢竟愛夏終究只是一個公主,能否繼承晶耀王國都還兩說,涉及到神靈懲罰這方面確實有些撐不住。
當然這背後也有愛夏和蓋亞教廷的交易,她透過使節私下裡跟教廷交通,說再這樣下去老孃可要直接掀桌子了。
實際上愛夏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可能真的掀桌子甩手不幹,畢竟現在這北地移民計劃,可是賭上了她所有的聲望,否則真的會讓自己叔父搶了王位。
總之最後就是第二批移民者如約到了彌賽亞群島,這回就吸取了上一次風災的教訓,首先要做的不是開墾農田,而是挖掘避難所防止和上次一樣全滅。
雖然說這種做法有些小題大做,如此大規模的風災屬實是十年難遇,下次彌賽亞群島再遭遇到這樣規模的風災,已經是整整十多年之後了。
而那時候愛夏港已經開發的初具規模,雖然風災已經造成了一定損失,但不至於像644年這次一樣導致整個殖民地全滅。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新曆647年,殖民者已經基本瞭解彌賽亞群島周邊海域的情況,甚至將通往北地的航路給探明。
此外愛夏港已經開發的基本合格,具備一定維修船隻的功能,港口也培育起一批般轉貨物的熟練工。
同時島嶼上的農業也逐漸發展起來,雖然說口糧依舊沒有辦法自給,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依舊需要晶耀提供糧食,但至少已經可以向港口提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提供新鮮蔬菜和水果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防止船員患上敗血症,這是愛夏這邊事先就交代好的。
雖然說這個世界實行了長達百年的禁海令,但一些關於遠洋航行的知識,還是在書本中保留下來,不至於完全從零開始發展航海業。
於是計劃到這一步的時候終於可以繼續推進,一些船隻從彌賽亞群島出發前往北地,準備對當地的沿海情況進行考察。
這個考察是很有必要的,畢竟人類已經離開北地六百餘年,滄海桑田天知道當地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更何況北地的資料很多都被銷燬,文化方面或多或少還保留了一些部分,但地理方面是銷燬的重中之重,畢竟要防止有人逃回北地。
而北地距離彌賽亞群島終究路程不短,所以在對當地情況有初步的瞭解之後,在北地建立一個哨站的行動也很快被提上日程。
這個殖民者在北地建立的第一個新哨站,最終被命名為“新新晶耀”,有時候也被稱作“第三晶耀城”。
畢竟嘛已經有一個“新晶耀”了,在南土晶耀河的入海口那邊,現在多出一個“新新晶耀”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歷史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殖民城邦就叫“新城”,之後又在伊比利亞建了一座“新新城”。
“新城”是意譯而來的城市名稱,如果用腓尼基語音譯的話叫做“迦太基”,羅馬人將其稱之為“布匿”,後來還把這座城市給撒鹽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