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奀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漢末清議、察舉、軍制,袁閥,巴奀月,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考察中國古代的輿論表達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擊鼓鳴冤。主要是民眾就涉及自身具體的事件向各級官吏進行表達。二是,民歌民謠。主要是民眾就一些普遍的社會現象表達意見。
三是,臣子諫諍。官方自身的監督和糾錯制度。四是,鄉校清議。《子產不毀鄉校》上就是,主要是下層知識分子議論朝政得失,屬於非官方的批評。因為清議參與的大都是知識階層,所以比民歌民謠看待問題更為深刻;也由於討論的大多為“形而上”的問題,所以比擊鼓鳴冤之類的就事論事更理性;因為屬於民間的討論品評,自然與臣子諫諍更多的自由度。
和前三者比較起來,顯得更為超脫,也更能代表當時社會主流的價值趨向。(一般情況下)正如《紅樓夢》“漢家制度誠堪嘆,樗櫟應慚萬古羞”那樣,漢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中國計程車人就把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作為最高的理想: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謙、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漢代,儒家學者空前絕後地高尚和純粹,同時,社會上形成了品頭論足的濃厚氛圍,強大的輿論逐漸成為一個無形的政治勢力,這都使漢代計程車人高度重視品格的修為,除此之外,個人認為形成這種現象,還由於當時的官吏選拔制度和全社會強調道德的力量造成的:
當時的官吏選拔是選舉徵辟,有社會輿論的清議才能被徵召,常出現因為一言之評而出將入相,反之,罷職丟官。這種任用辦法其實是把官吏的選拔建議權完全交給了社會,往往使敦厚而且真正有才能的人被選拔到政府各級部門,那你說了,那也難免出現虛偽做作的人被誤選吧?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虛偽著做善事,那你是說他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呢?
因為,漢代的清議追隨你一輩子,不是你當上官了,就沒有人再品評你了。因此,士人和官吏對於公眾意見十分敏感,非常謹慎地行事,為了在贏得朝廷的讚譽和避免遭人恥笑。
因此,顧炎武對清議的作用評價很高,他說:“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猶足以維持一二,至於清議亡,而干戈至矣。”舉個例子:《後漢書》記載:“冀州名士崔烈因傅母入錢五百萬,得為司徒,於是聲譽衰減”。
過了許久,他深感不安,問他的兒子:“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崔鈞答:“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崔烈又問:“何為然也?”崔鈞回答:“論者嫌其銅臭。”
這種無形的力量,避免了後代科舉制度的只重才能的弊端。顧炎武《日知錄,清議》:“降及魏晉而九品中正之設,雖多失實,遺意未亡。凡被糾彈付清議者,即廢棄終身,同之禁錮。”(至於清議到後來出現官官相護,彼此吹捧的現象,又當別論。)
真正使“清議”形成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併產生強大的影響力的肇端,還在於東漢桓靈二帝時期,出現的兩次“黨錮”事件。當時的昏君上樑不正,“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任用小人——外戚和宦官,小人之間相互傾軋,朝堂上的第3股勢力——正直的大臣勢力與之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同時,政以賄成,士人失去了進身之階,在野計程車人與當朝大臣合流,激揚名聲,非議朝政,清議由原來的察舉舉士,演變成為黨人之議。當權派組織反撲,將在職的大臣銷職,更加使在野計程車人圍繞在銷職的大臣周圍,成為真正意義上龐大的在野黨。
巨大的政治壓力,也使得清議朝兩個方向分化:一是繼續入世,二是選擇遁世,後者為魏晉源遠流長的清談、談玄開了先河。因此,我感覺漢末的清議分成幾種形態:一是,品評人物,傳統形態。到晉代逐漸從漢代的品評人內在德操,(如許劭評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變為注重人的外在風神(如說某人風神俊朗等等)。
二是,評價朝政,黨爭形態。到晉代高壓狀態下,基本絕跡。三是,清談務虛,遁世形態。到晉代出現竹林七賢,到東晉形成士大夫不理事務的普遍風氣。
發一個漢朝將軍等級排行:
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四徵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徵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徵蜀將軍、徵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遊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
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衝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和戎護軍、殄虜護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