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1章:澶淵之盟,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別說放在太倉裡的銀兩,就算是還沒落袋的抄沒晉商家財所得,戶部早已將這筆錢的用途規劃好了。
對於孟兆祥的練兵之策,戶部尚書李侍問是支援的,但也僅僅是口頭上的,實際舉動是不存在的,因為沒錢支援。
孟大人想練兵,那就請您自籌資金吧,戶部是沒錢給你,頂天給個三五萬兩意思意思就行了。
李侍問的答覆裡還沒算上規模宏大的京師新城,三年累計耗資將高達四百萬兩,說出來更能將孟兆祥給噎住。
還有飼養黃得功的勇衛營,也是需要朝廷拿錢的,所以預定的各項支出在賬面上便已達兩千三百萬兩之巨。
更要命的是,為了提振將士們計程車氣,太子下令今後所有戰歿士卒的撫卹金將增至二百兩銀子。
只要在戰場上戰歿一萬人,兵部就要從戶部的兜裡拿走兩百萬兩銀子,如果加上傷員的撫卹金,這筆錢就不下四五百萬兩之多了。
將此諭令通傳天下之後,在外征戰的統帥與武將自然拍手稱快,苦的就是戶部上下了,大家也就只能盼望著王師可以屢戰屢勝了。
太子能賺錢,也超能花錢,是年朝廷不能歲入兩千五百萬兩銀子的話,那就要壓縮某些方面的開支了。
包括李侍問在內,朝臣們私下對“太子”這個詞的戲謔解讀就是“太能花錢的孩子”!
在眾人看來,太子完全是個賺一百兩就能花掉一百五十兩的主……
好在賬面上的支出很大一部分都是預定的,也就是打算花卻還沒支出去的款項。
銀子大多還在戶部監管下的太倉儲存,一時半會還沒有被太子蒸發的危險。
而且太子保證是年可以至少收入兩千五百萬兩銀子,所以戶部上下也沒有為朝廷賺錢的壓力,只要管理好太倉,做好賬面明細,減少中飽私囊的可能便是合格了。
對於孟兆祥抖出的練兵計劃,李侍問答覆的意思濃縮起來只有兩個字——“呵呵”!
連銀子都沒準備妥當,你練個芝麻的兵???
太子監國之後,戶部收益陡增,在這種情況下,太子尚未言及練兵,只是批准黃得功增設一個騎兵子營而已,除此之外,畿輔地區的衛戍部隊皆保持原有規模。
東宮衛隊是太子的私人武裝力量,除將校從勇衛營抽調之外,人員、馬匹、軍械乃至餉銀都是由太子自掏腰包來解決的,根本不用朝廷支應一兩銀子。
太子怎麼折騰那是他的事情,與朝廷全無瓜葛,戶部也不會為東宮衛隊掏錢。朝廷練兵就要走戶部的賬,戶部的錢都被繫結到各個專案裡去了。
眼下的情況是,哪位大人想練兵,就請哪位達人自籌資金,戶部愛莫能助,還請多多包涵,反正包涵不了也是這樣……
“今東虜氣勢洶洶,伺機南下,朝廷豈能無存練兵銀兩?”
孟兆祥不敢壓縮賑濟各地的支出,否則就是輕視黎民百姓之態了,而邊關餉銀更是不能輕談,王在晉與兵部的幾個人都在盯著自己,大有隨時發難之狀。
此時不能被李侍問給噎住,想來想去,孟兆祥也只能反問一句算是回應了,本意是好的,目的也沒錯,可惜沒想到戶部的存銀早已被劃分完畢了。
對此,李侍問不慌不忙地作答:“戶部收支狀況早已登記造冊,各項明細皆已標明,每有發生,便會上奏太子殿下,並提交內閣閱覽。在下所說便是當下實情,孟侍郎可懂?”
太子對戶部篩查了兩次,被剔除的蛀蟲高達上百人之多,有了前車之鑑,大家都是如履薄冰,現在戶部的收支帳目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隨時歡迎大家前去查閱。
李侍問在字裡行間就是在提醒對方,你要是再一味的刨根問底,就是對老夫當值的嚴重懷疑,不如這個戶部尚書由你來做好了,看你有何等本領可以籌措練兵之錢。
對於李侍問本人,孟兆祥沒有惡語相向的意思,見到對方已顯發火之端倪,便主動退讓:“在下對大司徒並無敵意,只是憂心我大明江山社稷,若有厭惡冒犯,還望大司徒見諒!”
戶部已經將太倉的存銀和即將存入太倉的銀子都給花出去了,孟兆祥也明白了,自己再怎麼討要也是無濟於事的。
只要賑災與軍餉這兩大塊銀子不能動,那麼他就根本無法從戶部籌措到練兵所需的銀兩。
考慮到招募與訓練,以及購置軍械彈藥的費用,起碼也要五十萬兩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但這已是海市蜃樓的夢境了。
么雞見到李侍問替自己懟瓷實了孟兆祥,便假惺惺地當起了和事佬:“好了,兩位愛卿都是一心為國,無須因此而心生芥蒂。當下我大明財政收入雖有改善,卻還無力對東虜實施反擊。不論是遼西、薊鎮還是宣大,必須秉持全線防守,重點防禦的原則,整飭武備,固守防區。對於遼西的防禦戰略,還須遵循本宮前番講述之策。至於雙方罷兵言和,諸位愛卿可參考宋遼兩國簽署的《澶淵之盟》。此段往事,想必眾所周知,當時面對遼軍的猛攻,趙宋在河北一帶的防線已然全線告急。若非宋將李繼隆死守澶州,並用巨弩射殺遼軍大將蕭撻凜,挫敗遼軍士氣,佔據上風的遼國焉能與疲於應付的宋國握手言和?昔日之狀況仍舊是用於當下。若我大明王師不能挫敗南下之東虜,只怕想要與東虜言和都不再可能了。可戰勝東虜談何容易?若要殺傷其萬人更是難上加難之事。對我大明來說,今乃戰無必勝之把握,多為潰不成軍之慘敗。和則無可尋之機遇,亦不能觸動東虜之心緒。此情此景不禁讓本宮想起宋末面對檬古大軍南下,宋軍屢戰屢敗,連求和都不再可能,直至被檬古鐵騎滅國,使得趙宋在崖山無後!”
求和?
你覺得求和是誰都做到的事情麼?
你連抵抗辮子南下劫掠的能力都沒有,人家憑什麼答應你求和?
癟宋能跟傻遼言和,簽署《澶淵之盟》,至少宋軍是有遏制遼軍繼續南下的能力的。
如今明軍有抵擋辮子入關打劫的實力麼?
很顯然沒有!
辮明開戰的初期,努爾哈雞翅以攻城略地為主,這樣可以保證辮子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和戰略縱深,但是這種戰略的代價就是會損傷極多有生力量。
皇太雞掌權之後,便採取了極為靈活的戰術策略,放棄傳統的攻城方式,以遠距離運動戰為主,主要打擊明軍的有生力量,破壞明帝國腹地的經濟。
這麼做的劣勢是辮子的控制區沒有擴大,但優勢卻是在不大幅度增加軍隊傷亡的情況下啊,既可以虛弱明帝國的國力,又能保證己方的戰力持續增長。
在辮子獲得大量火器,特別是孔有德所部獻上的紅夷大炮之後,在辮子精銳面前,明帝國的長城防線變是形同虛設,不堪一擊了,只要一點突破,對方便是全線崩潰。
笑話人不如人,現在的情況反倒像是南宋末年的情況,面對蜂擁而下的檬古鐵騎,宋朝連談和的機會都喪失了,被人家一路推到海里餵魚……
辮子還不具備滅亡明帝國實力,但已經擁有這種潛力了,只要明帝國境內的流寇可以繼續興風作浪,辮子就可以審時度勢,伺機南下,一舉攻佔京城。
而明帝國的都城現在看上去更像是帝國用來維繫在北方統治的一個巨型據點而已,說是苟延殘喘也不過分。
但明帝國還是擁有大約三十萬左右的可戰之兵,這也是辮子忌憚的根本所在,所以遲遲不敢發動滅國之戰。
皇太雞若是膽大妄為,完全可以聯合檬古,興舉國之兵入關,與明帝國主力進行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略決戰。
辮子總動員之後,兵力應該在二十五萬左右,大明將南方主力悉數調往畿輔,應該可以糾集到三十五至四十萬大軍。
但獲勝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辮子如果可以承受鉅額損失,便能有七成以上的獲勝可能。
不過由於有生力量損失太大,會失去鯨吞整個明帝國的可能,頂多能佔據半壁江山而已。
推進到兩淮至西部漢中的一線也就到頭了,再遠便鞭長莫及了,算是北魏的PLUS版。
以皇太雞的秉性,他是不會將所有籌碼都壓到天王山之戰上的。
換作努爾哈雞翅或者多爾袞倒是有可能這麼做,這是一老一小兩大賭徒。
前者能在楊鎬分進合擊的戰術下,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開創了辮子的基業。
後者更是面對快遞李哥的大軍時,壓上了所有本錢,完全是賭出了一個大清帝國!
與二者相比,皇太雞的治國與進兵策略則要保守得多,換句話說就是穩健得多,算得上是步步為營。
每次入關劫掠,傷亡都不會超過萬人,擊潰及殲滅數倍於己的明軍,劫掠來的物資與人畜更是遠遠超過了投資,絕對是回報豐厚。
明帝國就在自己不擅長的運動戰中被辮子牽著鼻子走,徒勞消耗本就岌岌可危的國力、財力、軍力。
不用皇太雞發動松錦大戰,只要每年都來入關劫掠,一連五年,大明北方的經濟就徹底崩潰了,加上連年天災,勢必導致流珉四起,屆時不遷都都不行了。
某太子認為自己的主要敵人有三個——辮子、流寇、天災!
最容易解決的是流寇,採用先發制人的戰術,起碼不會讓張大粽子有機可乘,還能繼續打壓山裡的李自成。
最難收拾的是辮子,軍力上不去,就沒法鋼正面,二十年收復遼東失地都算是快的。只要辮子往遼北山裡一紮,要消滅辮子得再用十來年。
對付天災,就要拖時間,起碼要苟活到1650年,也就是甩鍋二十三年才能扛過去,如果那時候還有這個年號的話。
那只是個遠景目標,先撐過眼前這三年再說,連練兵都沒銀子,畫餅充飢的事情就可以順延了。
癟宋!
孽元!
渣明!
糞清!
這四個玩意一個不如一個。
前者能被後者所滅,主要原因就是自身實力不夠抵抗敵人,還找不到外援助戰。
別人先不提,就渣明這種糟爛的局勢,如果德川二貨大將軍願意派二十萬倭軍登陸遼東,形勢就立刻被扭轉過來了。
當然,德川二貨大將軍是個超級吝嗇鬼,不可能派這麼多人馬來幫大明打辮子的,能派來五萬人馬都是良心發現了。
在危急存亡的時候找外援並不能算丟人,連命都快保不住了,誰能施以援手,誰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如果能東拼西湊出十萬外援前來助戰,那麼渣明所承受的邊防壓力就將得到極大的緩解。
不管是誰,哪怕是非洲的黑叔叔,只要有人能把他們運到遼東去打辮子,就都可以領到相應的賞銀。
滿朝文武被太子這麼一懟,全都緘口不言了,因為當下形勢真就跟宋末如出一轍,可以說明軍面對東虜,在戰場上都難求一勝。
貌似還真是與東虜談和都不太可能實現了,就算朝廷願意揹負罵名,風頭正勁的東虜都不會願意坐下來罷兵休戰。
要是連類似《澶淵之盟》的和約都籤不了,被人家屢次入關劫掠,由此而導致大明滅亡,那就真是太可悲了。
為了緩和氣氛,薛國觀作為首輔也只能拍馬屁了:“殿下英明神武,高瞻遠矚,我大明在殿下治下定可實現中興!”
除了這話還能說什麼呢?
求和人家不答應。
對壘都又打不過。
練兵沒有銀子,防線就跟紙糊的一樣,光靠氣節與禮數又不能退敵。
不知道除了戰與和之外,還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這朝會開的簡直無比尷尬,然而這就是渣明的現狀。
朝臣們明知道薛國觀在阿諛奉承太子,可又無可奈何。
換作自己,恐怕除了類似的話,也說不出來什麼了。
能籌錢?還是能帶兵?
既然什麼都不能,那就老老實實地閉嘴吧。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力不及卻肆意妄為那便是自找麻煩了。
薛國觀的女兒薛婉晴已經被周皇后召入宮中,盛傳今後便為太子妃。
這就意味著大明朝政今後將被這對翁婿來把持,前途可謂是撲朔迷離。
首輔大人不學無術,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太子殿下尚且年幼,另有殺俘與滅親之舉。
為了上漲之後的那些俸祿,百官都是渾噩度日。
在戰場上,帝國王師更是被東虜打得一敗塗地。
眾人被太子這麼一說,陡然覺得當下越來越像是宋末的光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