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6章:大明本質,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一六七五年夏到一六八零夏,這五年期間,西征的明軍在佔領莫斯科之後,僅僅向西攻佔了斯莫稜斯克,向北經過瑞典同意,獲得了一個波羅的海出海口的位置。

再就沒有什麼大動作了,斯莫稜斯克還是張煌言用武力震懾的辦法,也就是發出最後通牒,給了對方三天時間,讓沙皇阿列克謝帶著守軍滾蛋。

滾到哪裡都可以,唯獨不能再次侵犯大明的領土。

凡是已經被大明王師佔領的地方,那就屬於這個範圍了。

對方膽敢再次嘗試,明軍便會奉陪到底,玩到對方再也玩不起的地步!

屢戰屢敗之後,都快輸光家底的阿列克謝根本沒膽量再挑戰明軍,只能認栽捲鋪蓋跑路。

昊菁皇帝已經滿足吃掉絕大部分羅剎的地盤了,對於繼續西進並沒有太大興趣。

還要考慮到瑞典這個北方霸主的感受,大明不能吃肉的時候連湯都不給人家留。

瑞典能打下波立的地盤,那自然可以照單全吃,大明不會有任何意見。

繼續向西征服的難度太大,只要是後勤補給十分不便,成本過高。

即使有瑞典的支援,進攻波立的回報也遠遜於吃掉羅剎。

再說西征將士們已經離家十餘年,宅心仁厚的昊菁皇帝不會把這批手下給活活用死。

而且將士們也不會跟西征的時候一樣,走著回到本土。

最晚到昊菁四十年(1683),起點為北都,終點為莫斯科的北線就將全線貫通。

屆時將士們坐火車回來即可,省時、省力,還省鞋……

全程約一萬五千裡,按照每小時五十里,每天不算中途補給與檢修,火車可行駛一千兩百里計算。

從莫斯科回到北都,大約需要不到半個月的時間。

故而在自己走著回去,還是坐火車回家的問題上,西征的將士們的觀點是驚人的一致的。

在未來,大明還會以莫斯科為中心,修建控制北地西部地區的鐵路。

尤其是幾個主要據點,譬如波羅堡(波羅的海出海口建立的據點)、諾夫哥羅德、斯莫稜斯克、布良斯克、沃羅涅日等城,都會相繼被鐵路與莫斯科連線。

給西征軍輪換的部隊也會在北線鐵路全線貫通之後抵達沿線駐地,替換到全部西征將士。

整個北地除諸多藩國之外的地盤,直接併入大明本土,受朝廷管轄,駐軍數量自然不會少。

昊菁皇帝也歡迎百姓與商賈到北地西部地區定居和經商,凡是定居之人,二十年內無須繳納任何稅費。

成人可得兩百畝土地,老人與孩童減半,若發現資源,可得其中的兩成,砍樹、狩獵、捕魚持定居證件即可進行。

不過昊菁皇帝根據自己三個門徒上奏的報告認為,第一批定居者很有可能是西征待歸的將士們。

原因很簡單,騎洋馬騎上癮了,已經獲得了最高獎勵——混血娃!

為了避免發生混亂,經過張煌言的擬定,給所部將士制定了騎馬規則。

普通士兵每人可騎兩匹馬,士官加一匹,少尉再加一匹,以此類推。

等到均線達到將官級別的時候,那就上十位數了。

不過一旦雙方確定關係,那就不能輕易換人了。

即使是嫁給王師士兵的洋馬,也是可以獲得一百畝土地的。

育有子嗣,生一個娃便獎勵一百畝,不論男女即可享受如此待遇。

土地耕不過了也不要緊,不打仗的話,平時蒸汽坦克還能當拖拉機來使。

不這樣也不行,年年指望從本土運來的那點補給根本不夠養活超過二十萬軍屬的。

唯一的辦法便是就地屯墾,自食其力,最終做到豐衣足食。

好在尊師下了一道諭令,鑑於分散在各地的羅剎散兵遊勇甚多,宣佈北地西部地區,也就烏拉爾山以西,暫時全部屬於軍事管轄狀態。

這就意味著當地的一切資源都可以由駐軍來調配,譬如煤礦這種可以發電、取暖、做飯、當作坦克燃料的東西,就能以極低的成本來使用了。

有人對軍管不滿,因為涉及到了巨大的利益,不忍心看到軍方吃獨食。

昊菁皇帝對此的解釋很有說服力,若是交給朝廷來管理,還要讓商人去投資,朝廷還得等著收稅,收上來的金額在前期也不會令人滿意。

就這點錢還不夠給北地駐軍買物資的,朝廷反過來還要貼補一多半,花錢自找麻煩,這不是本末倒置麼?

誰覺得北地西部地區是個聚寶盆,完全可以承包。

自己吃不下,可以找一堆合夥人來打包。

每年租金五千萬銀幣,也不一次收十年的,四年兩億銀幣就行。

除了軍事要地之外,承包方可以在那邊隨便折騰。

結果再沒人敢提這茬了,這屬於風險投資。

四年賭一次,而且耗資巨大,輸了就沒法翻身了。

打下整個北地,朝廷耗資將近兩億五千萬銀幣。

修鐵路的總成本約一億五千萬銀幣,總額在四億左右。

昊菁皇帝正愁沒法快速回本呢,有人就撞到自己槍口上了。

大明的商人經過昊菁皇帝的反覆挑逗,早就學精了,現在都變成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了。

北地最大的兩座金礦,一座位於唐努烏梁海,已經投產了。

另外一座則在北極的周國境內,截至到目前,投產三十多年了。

至於煤礦,山西和陝西有的是,本土完全不缺這玩意。

除非是礦主,否則二道販子做中間商其實賺不到太多的錢。

北都附近還有開灤煤礦,南都則由兩淮煤礦,其他礦藏沒內線情報,普通人根本無從得知。

金礦都被昊菁皇帝帶著一群抱大腿的給開採了,其他人想透過砍樹、種地、捕魚的法子從北地賺錢,那就是天大的笑話了。

昊菁三十七年(1680),朝廷歲入達到兩億五千萬銀幣,太倉盈餘,即賬面庫存達到約八千萬銀幣。

略微超過了當初制定的歲入一億五千萬兩銀子(兩億兩千五百萬兩銀幣)的小目標。

故而對西征的財務壓力是完全可以負擔的,現在無非是賺得多且花得多的狀態。

不過本著騙點是點的原則,昊菁皇帝對錢多人傻的獵物從來就不會放過……

大明帝國已經實現了財務上的“兩轉元”,因為後者更容易稱重、製造、識別、攜帶。

金幣和紙幣暫時不考慮製造,前者是銀行儲備金,後者不能防火防水。

以銀幣作為主要貨幣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這玩意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均認可的硬通貨。

與大明帝國進行商業往來的各國商人都願意接受銀幣,背後的各國也只能選擇接受。

最開始是倭國人,然後是荷蘭人、法國人與奧斯曼人。

有了這四個帶頭之後,威尼斯、瑞典、葡萄牙、波斯、暹羅、泡菜等國也就從善如流了。

大明是缺乏銀礦的,但有了本土的金礦,以及掌握了新印加帝國的銅礦之後,那就不愁換不到白銀來製造銀幣了。

新印加帝國皇帝波洛視大明王師為神軍,沒有神軍的保護,不出半個月,他就得被捲土重來的西班牙人給獻祭了……

本著友好合作且互利互惠的原則,對於該帝國境內的銅礦,雙方平分利潤,大明船隊直接拿走冶煉出來的四成精銅。

每年運抵大明本土的精銅可達兩萬噸,折銀五千萬兩,可製造七千五百萬枚銀幣,刨去火耗也有七千萬枚左右。

這筆錢在西方某國或許是天文數字,能夠迅速製造通貨膨脹,但在大明卻不會。

朝廷用銀幣從農戶手裡購糧,農戶用銀幣來購買生活用品,生活用品則是商賈們製造的。

商賈再用賺來的錢進行擴大再生產以及投資專案,後者的資金則會流入朝廷和昊菁皇帝的口袋裡。

昊菁皇帝再把錢借給朝廷,用來採購各種軍事物資,物資又是商賈與昊菁皇帝的工廠生產的,這就形成了良性迴圈。

換成西方某國,即使某國王知道這個流程,由於本國體量有限,也很難玩得轉。

大明屬於大馬拉大車裝大貨,每個環節的體量都足夠大,消化來自南美的精銅自然不成問題。

儘管開啟工業化多年,大明至今還有在冊農業人口超過一億八千萬。

在天災的年景,缺乏糧食是個問題。

在風調雨順的時候,糧食過剩還是個問題。

朝廷想要大規模吃進,就需要足夠多的錢才行。

不挖礦的話,換成五十年前,那朝廷就得用收上來的其他東西,譬如布匹來充抵。

昊菁皇帝此前下令,利用夏季黃河區域性少水甚至斷流之際,大肆興修水利工程。

尤其是鞏固沿河堤壩,深挖河道,等汛期哪個地段遭遇險情,就會問責當地官員。

在雙管齊下之後,黃河肆虐為洪災的情況便大為減少了。

主要是官員怕被收拾,修堤壩的重視程度等同於給祖輩修祠堂。

沿河流域,尤其是河南與山東不受洪災,陝西又有河套與陝南地區的糧食供給。

北方不再缺糧,反而連年豐收,不光糧價無法飛漲,糧食都多得賣不出去了。

各地農戶連同地主都在請願,希望官府儘可能地多收糧食。

地主們是實在吃到無法繼續收購了,有閒錢也會去城裡買房子享受品質生活了。

農戶們一年就指望這點糧食,哪怕家裡的地再多,賣不出去糧食也就得不到銀子。

在看過各地巡撫上奏的情況之後,為避免各地因糧食過剩而發生叛亂,昊菁皇帝只能下令戶部大批次吃進,能吃多少吃多少。

吃進糧庫的糧食一部分作為軍糧運往北地和西域,另一部分運往礦區,養活上千萬礦工和家眷,餘下才是戰備庫存。

軍糧很多都被做成了便於儲存的壓縮餅乾和泡麵,前者吃多了會便秘。

趁此機會,昊菁皇帝正好推銷自家生產的開塞露!

暫時無法運抵開塞露的地方,將士們等不及的話,就可以用棍去摳了……

挖礦體力活,昊菁皇帝對奴隸礦工都會管飽,不會讓他們餓著肚子去挖礦。

每人每天的伙食都是定數,想多吃,甚至吃好的,那就要多挖礦才行。

表現好的奴隸礦工還有機會在期限之前獲得自由身,甚至可以成為賺錢卻不幹活的監工。

為了不花錢換購鐵甲艦,法國與荷蘭都從非洲抓了大量的奴隸,並運抵大明港口,直至現在都在全年運作此事。

僅兩國運來的奴隸總數便已經將近一千萬,奧斯曼帝國倒是不太在乎,只願意從事高附加值的白奴,尤其是女奴的貿易。

一個漂亮白女奴的價值等於三五十個強壯的黑奴,然而大明的富紳們對前者趨之若鶩,不惜一擲千金。

這個愛好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那你得去問某肥宅親王!

東征美洲與西征羅剎的將士們也樂於此道,這便說明大洋馬的確是個好東西!

若是自己生氣,便可以讓大洋馬做婦女該做的事情。

若是自己高興,亦可以讓大洋馬做婦女該做的事情……

這麼一看,大洋馬的價效比超高呢!

由於絕大多數大洋馬都是落到了富人以及將士們手裡,故而這些洋馬在大明的生活比之前只高不低。

大明的醫療、飲食、娛樂水平都是舉世無雙的,不禁讓很多稍有文化的大洋馬想起了昔日的羅馬帝國。

該帝國最終就是因為皇帝帶著貴族們貪圖享樂而敗亡的,大明帝國看上去似乎也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但這是外人看大明,看不到帝國的本質。

在剃掉了貔貅般的一堆藩王、蛀蟲、奸商之後,大部分農業人口也就可以為朝廷創造價值了。

大明的皇帝與貴族所轄的普通人口數量遠低於羅馬帝國時期,尤其是大明的總人口就遠超後者。

加之農業人口高達一億八千萬以上,這就決定了,再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昊菁皇帝都可以吃人口紅利。

大明說到底,還是處於經濟不發達階段,有九成半是窮人。

作為窮人,想翻身基本上就兩條出路。

一來是讀書當官,二來是入伍參軍。

九成的王師主力都是漢人組成的,由昊菁皇帝的嫡系將領與門徒統領,這就確保了部隊的忠誠度。

這與羅馬帝國末期,軍隊將領與士兵多半都是蠻族是有本質區別的。

真要是大明帝國也這樣的話,那十有九九也肯定會完犢子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考秀才,我棄筆從戎做將軍

李破山

狗東西

矮腳虎

被抄家流放後,帶著嫂子統兵百萬

隔壁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