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21章:追加吉野,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於定遠的排水量超過七千噸,故而昊菁皇帝將該型鐵甲艦的對外銷售時間定在一七零零年。
不論柯爾貝還是小普特曼斯,都急於想在當下就定下四級鐵甲艦的價格,這次昊菁皇帝就不能給他們大幅度地打折了。
四千噸級的吉野現價都達到五千萬銀幣了,七千噸級的定遠,單艘八千萬銀幣,兩艘一億五千萬,四艘兩億五千萬,一點都不貴。
一次買四艘,附贈建造技術,也不難為買家,只要湊齊全款,哪怕用易貨的方式,昊菁皇帝也是可以接受的。
誰要是現在就能拿出價值兩億五千萬的現金或物品,甚至足夠數量的奴隸,昊菁皇帝立刻就能拍板同意。
想分期付款,還想得到主力艦的建造技術,兩邊的好處都讓你佔了,那就肯定不行了。
定遠的外銷時間可以保證大明在今後二十年,保持四級鐵甲艦的技術壁壘優勢。
若是加上兩年內即將下水的五級鐵甲艦俾斯麥,那就等於大明對西方保持了至少三十年的技術優勢。
加上吉野,這三條暫時不可逾越的鴻溝,就相當於為大明爭取了未來三十年的全球海洋霸權。
在鄭芝龍帶著他的老鄉們移珉南非之後,鄭軍艦隊控制了好望角以及非洲中南部的東海岸。
配合已經在錫蘭以及馬爾地夫、迭戈加西亞、澳洲、東印度群島建立海軍基地的大明艦隊,就等於控制了大半個印度洋。
太平洋很大,但幾乎就是昊菁皇帝給大明海軍的自留地。
在庫頁島、堪察加的崇國、阿留申群島、溫哥華、巴拿馬、利馬、斐濟、紐西蘭、夏威夷、中途島等地,也有星羅棋佈的大明海軍基地。
刨去倭國,約等於在整個環太平洋地區,昊菁皇帝已經為大明海軍完成了基本佈局,今後的工作就是不斷完善這一大圈的基地群了。
要同時在這些基地裡保持一定規模的駐軍,並飼養足夠多的戰艦來維護基地之間的航線和正常的海上貿易線,這就需要大量的鐵甲艦了。
除了之前制定的在一七零零年之前,建成一支由四艘布呂歇爾、十二俾斯麥、二十艘定遠組成的主力艦隊的計劃外。
昊菁皇帝還與揭暄、薄珏商議後決定,根據當下大明的軍用造船規模以及造艦計劃,確保屆時大明艦隊擁有六十四艘吉野。
由於排水量的關係,致遠和來遠的續航力有限,火力也比較孱弱。
相比起來,吉野各方面是比較均衡的,屬於能抗、能打又能跑的中庸產品。
在不差錢的情況下,昊菁皇帝與揭暄自然支援大批次建造該型戰艦。
反之,那就只能用致遠來湊數了……
大明海軍現在擁有十三艘吉野,與既定數量的差距高達五十一艘之多。
哪怕分三批建造,每批的建造數量也必須達到十七艘。
由於天津、蓬萊、青島、南都這四大造船基地的造艦計劃已經開始實施,船塢想要騰出來十七座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昊菁皇帝只能協調各方面,將計劃延長到二十年時間,也就是一七零零年。
在啟用原本為建造商船而建立的旅順造船廠,一批開工十艘吉野,同時讓完成擴建的南都每批次增加十艘吉野。
由於這兩個地方的造船廠此前完全沒有建造過吉野,需要從天津和蓬萊調派大量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前去指導協助。
導致建造該型鐵甲艦在兩地的建造時間也得由尋常的四年,拉大到五至六年。
這麼一算,二十年也就能早三四批,進展順利的話,應該能下水六七十艘吉野。
假設兩地造船廠按照四個批次,建造時間逐步縮短來計算。
四批分別耗時六年、五年、五年、四年的話,加起來剛好二十年。
能夠下水八十艘吉野,但這也僅僅是昊菁皇帝的美好期盼罷了……
鐵甲艦逐步大型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故而昊菁皇帝完全不擔心自己會賠本。
哪怕大明海軍淘汰的二手艦,也能在市場上買個好價錢。
譬如新印加帝國皇帝波洛,已經從大明先後購入了多達十艘鐵甲艦。
因為手裡掌握著全世界最大的銅礦,新印加帝國每年的歲入都超過了五六千萬銀幣。
拿出一千萬來為海軍採購一艘鐵甲艦是完全沒問題的,更何況波洛根本不挑食,二手的就行。
雖說一次只能買一艘,但架不住年年都買,十年下來就能積攢出一支鐵甲艦隊了。
為了彰顯雙方親密無間的同盟關係,並間接敦促其提升銅礦的開採量
昊菁皇帝前不久還特意將一艘吉野免費送給波洛,作為印加艦隊的旗艦,以及波洛本人的坐艦。
儘管這艘吉野也是二手貨,但波洛就喜歡這樣的二手貨。
用他的話說,神賜之軍沒用過的戰艦,那就沒有神力了……
形成這種邏輯也是因為波洛當年被西班牙人給瘧慘了,沒有神軍的幫助,別說皇位,他連苟活都困難。
新印加帝國能夠建立,全仗神賜之軍的鼎力支援。
沒有神賜之軍,波洛的帝國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下去。
現在新印加帝國每年都從大明進口大量商品的同時,也購入成船的武器裝備,囊括了陸海空三軍。
坦克、飛艇、鐵甲艦,甚至包括誕生沒多久的機槍。
每當看到海面上的風帆戰機,波洛便想起當年被西班牙戰艦吊打的悲慘情景。
這就刺激了這位皇帝的報復心理,從大明購入鐵甲艦,不為別的,就是要在翻身之後,痛擊西班牙侵略者。
在不斷增購鐵甲艦以及王師教官的指導下,新印加帝國海軍艦隊也初具規模。
進攻略顯不足,但自保是完全沒問題了,西班牙艦船已經完全不敢走其近海的航線了。
基於這種情況,昊菁皇帝認為,只要是艦齡達到二十年的一級或二級鐵甲艦,都可以在檢修和刷漆之後,以友情價賣給對方……
過不了多久,在新一批挖掘和運輸裝置開始在礦區工作之後,新印加帝國的歲入肯定會超過一億銀幣的。
昊菁皇帝認為必須將這隻肥羊飼養在自己的羊圈裡才行,吃羊肉之舉是不會發生的,但薅羊毛就得年年都要做一次了。
每年從波洛兜裡掏五六千萬銀幣,應該問題不大,藉此機會,大明的歲入也能迅速攀升到三億甚至三億五千萬銀幣。
沒人會想到,藉助銅礦和硝石礦的雙重優勢,新印加帝國的財務收入會高居世界第二,甚至超過了法國與荷蘭。
對於從波洛兜裡掏錢的行徑,昊菁皇帝沒有絲毫的負罪感。
此前要不是自己出手相助,當地的土著還會被白人奴役三百年。
現在當初追隨波洛的一群人都過上了好日子,土著百姓的生活也比從前好了很多。
從一定程度上說,奧斯曼帝國與新印加帝國就是昊菁皇帝身邊的兩部提款機,價值不亞於當年的黃豆公與衍聖公!
在銅礦和硝石礦開採規模翻倍之後,大明從分紅與貿易這兩方面的總收入便會提升一億銀幣左右。
整個過程可能需要五六年時間,但收益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
到一七零零年,包括各藩國與海外屬地在內,大明的總人口可能達到三億兩三千萬。
歲入的大幅度提升也就能解決因為人口紅利和糧食過剩,所導致出現的各種問題了。
用財務增收來收購剩餘糧食,同時持續推進工業化程序,增加工人數量,擴大再生產。
鼓勵出口和對外貿易,進而控制全球消費品市場,賺取剩餘價值,由此來反哺大明本土。
奧斯曼帝國與新印加帝國這兩家就是天生的土豪,一個擁有數千億桶石油,一個坐擁堆成山的銅礦石。
他們並不需要大力發展工業,一切靠賣資源買東西,就足夠躺贏幾百年了。
一旦賣光資源怎麼辦?
那您先使勁兒把自家的資源都賣光再說吧!
不要以為波洛地盤只有秘魯和智利,那就太侷限了。
除了已經被大明佔領的哥倫比亞和巴拿馬,以及被法國控制的委內瑞拉,以及荷蘭的蓋亞那等地之外。
厄瓜多以南,瀕臨東太平洋沿岸的一細條地區,幾乎都在大明王師的幫助下,被新新家帝國的部隊給收復了。
波洛已經制定了一個無比宏大的計劃,那就是將西班牙的秘魯總督區全都吃掉,包括拉普拉塔那邊在內。
用後世地圖分析,就是包括厄瓜多、秘魯、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玻利維亞這七國。
若能成功的話,新印加帝國將是面積不下巴西,但是國力遠超巴西的存在。
南美需要一個實力雄厚的大國麼?
只要對方還停留在賣資源的層次上,昊菁皇帝就認為是需要的,而且還會鼎力支援!
很顯然,假設中東有這樣一個土豪國的話,那麼南美也應該有一個,遙相呼應才對!
再說昊菁皇帝也得給自己建造的一堆吉野,在變成二手艦之後,找個買得起它們的下家嘛!
等二十之後,第一批吉野的艦齡已經達到三四十年,昊菁皇帝就可以對其清倉大甩賣了……
一艘一千萬銀幣,三十艘二手吉野還能套現三億銀幣呢!
哪怕全都不是現金,是現貨也是完全可以接受滴!
打五折套現之後的錢,還可以用來同時開工四艘“國王”級戰列艦!
用一堆姥爺級別的吉野換四艘嶄新的國王,這絕對是真香PlusMax級別的換購!
讓昊菁皇帝高興的話,說不定還能免費送給下家一艘二手定遠,豈不是皆大歡喜?
眼下一次追加開工建造二十艘吉野有問題麼?
反正在資金方面是沒問題的,戶部錢不夠用,昊菁皇帝可以提供足額貸款用來造艦。
二十艘吉野總造價不過八千萬銀幣,集中採購原材料與武器的話,還能降低到七千五百萬左右。
由於原材料與人工費的上漲,往後戰艦的造價只能越來越高,還不如眼下將建造同一型號的戰艦所需都東西都置辦齊備了。
一次掏出八千萬銀幣,對於身價超過十億的昊菁皇帝來說並不是太吃力。
戶部尚欠自己一億多銀幣,加上這次,總額接近兩億銀幣。
鑑於新印加帝國境內的礦場的開採量將大幅度上漲,同時會讓朝廷歲入增加不少,廷議自然也就同意了這筆數目不菲的貸款。
在追加造艦計劃裡,將會建造四批吉野,總數八十艘,考慮到物價上漲等因素,預計耗資總額將在三億五千萬到三億八千萬銀幣之間。
而在一七二零年之後,這八十艘吉野將被逐步淘汰掉。
預計透過出售,能夠套現六億銀幣以上,等於整個服役期,朝廷都沒為戰艦花一個銀幣。
掏的錢只是用來維持日常維修、補給和水兵的薪水而已。
但在套現之後也能充抵全部支付金額了,看起來是無比劃算的事情。
沒人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反對,因為現在最先服役的致遠已經開始走上櫃臺了。
吉野無非是晚四十年再走這個流程而已,眼下二手致遠的外銷就證明這個套路是成功且可以複製的。
揭暄在上歲數之後,就不再率艦隊進行遠征了。
現就任海軍大臣兼軍機大臣,官居正一品,每週按時參加朝會。
有了這貨,兵部就無需因為專業內容而與互補扯皮了。
揭暄能幫助兵部尚書向戶部尚書解釋怎麼造艦才能最划算的同時,還能儘快回本!
與此前不同的是,大臣們多半喜歡噸位大,看起來無比雄壯的主力艦。
巴不得建造數量更多的俾斯麥與定遠,對吉野及以下的中小型鐵甲艦並不那麼上心。
這主要得益於此前某位皇帝向臣子們灌輸了“大艦巨炮才是王道”的教化內容……
幾乎每年、每季、每個月,昊菁皇帝都能看到有臣子在奏疏裡提議追加建造主力艦的內容。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得知最高機密。
相反,對戶部歲入、造艦計劃、造船廠進度、科學院研發水準都一清二楚之人,整個大明都不超過五個人。
這不是菜市場賣白菜,看這個品種好,就直接給我來二十顆!
追加吉野的原因很簡單,在沒有作戰任務的情況下,主力艦隊不可能經常出動。
往外跑一次,就會耗費至少幾十萬銀幣。
進行遠征的話,那就上百萬銀幣起步了。
留守本土的艦隊每年的任務就是完成若干次演習,僅此而已。
在大明艦隊的重拳打擊之下,現在連海盜都銷聲匿跡了。
沒有主要敵人的話,用吉野作為巡邏艦隊的主力艦的成本上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了。
小國的艦隊是打不過吉野帶著幾艘來遠和致遠的,大國都是大明的盟友,根本不敢主動找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