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29章:反超法國,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土豆豐收了,而且是北地和本土均取得了大豐收,昊菁皇帝對此也愛莫能助了。
年年號召大家吃土豆,聽眾們早就吃得疲倦了。
酒樓、飯館裡最便宜的菜就是土豆絲了,簡直比鹹菜還便宜。
醃製鹹菜還需要時間,熗土豆絲僅需一盞茶的工夫就能上桌。
到了店裡,只要客人點道葷菜,老闆就可以送你一大盤子熗土豆絲。
由此,茶館裡也多了一道小吃——薯片!
要一盞茶,哪怕最便宜的,老闆也會送客人一小盤薯片,作為佐餐之物。
薯片貴的地方不是土豆,而是炸土豆片的油。
食用油的來源有幾個渠道,一種是陸地,一種是海洋。
後者就很簡單了,漁珉出海,運氣好的話,直接就能逮條成年鯨魚。
為經過精加工的原料油價格是每斤一百錢,經過加工的食用油價格從每斤一百五十錢到兩百五十錢不等。
差距大的原因就是分為動物油和植物油,前者裡面,經過加工的鯨油的價錢最貴,達到每斤兩百錢,接近芝麻香油每斤兩百五十錢的價格。
原料鯨油也能買到每斤一百錢,捕獲一條成年鯨魚,少說也能得到五千斤鯨油,折價五百兩銀子或七百五十銀幣。
加上鯨肉賣的錢,刨去出海的總成本,一條鯨魚就能讓船主賺到四五百兩銀子。
比起捕小魚,捕鯨的獲益自然非常之高,而且市面上非常搶手,根本就不愁賣。
若是能夠抓到最值錢的抹香鯨,一條就能淨賺至少兩千兩銀子。
抹香鯨是不可多得的貢品,鄭芝龍每年都會想方設法,至少上貢六條抹香鯨。
北方的哪隻船主若是能有此收穫,便可將此物作為叩開當地衙門的敲門磚了。
抹香鯨的死對頭,大烏賊以及其家族,都是餐桌上的好東西。
受到某皇帝以及某親王的影響,該家族早已成為了皇室的最愛。
用鐵板燒的方法來烹飪,真是讓大家百吃不膩。
御廚使用食用油,自然來自瓊州的土特產——橄欖油!
從健康角度出發,橄欖油當然比動物油要好得多。
百姓喜歡動物油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做菜更香。
同理,大豆油也是如此。
關東至黑水以南地區,按照當地的土地情況,只允許種植水稻、大豆、玉米、土豆、地瓜這五種主要作物,種植其他作物要經過朝廷批准。
水稻和大豆是重中之重,擁有絕對的有限權利,剌魯衛以南那片地方出產的大米早已成為了貢品……
在風調雨順的年景,除東北地區之外,昊菁皇帝更鼓勵北方地區的農戶種植容易儲存的玉米和土豆,防止陳糧發黴生蟲。
於是乎,夏季啃玉米,另外三季吃大碴子粥,成為了北方百姓的主要果腹方式。
主要的副食自然就是各種的土豆衍生菜餚了,連孩童們的零食都是烤土豆。
由於季節的原因,夏季百姓們還能用時令果菜來豐富一下餐桌。
到了冬季,絕大多數窮人就只能開始吃魚模式了。
入冬,特別是上凍之後,不論是江魚還是海魚,就很容易保鮮了。
尤其是畿輔地區的百姓,跟著昊菁皇帝借光。
海捕的海鮮被首先用來供應畿輔市場,因為這邊購買力非常之強。
貢品海鮮跟此前一樣,也就只有十萬斤而已,數量不會太多,但質量上乘。
鮑魚算殼,最小也要達到巴掌那麼大。
海螺最小,必須達到成年男子拳頭那麼大。
金槍魚都是五十斤起步的,只有黃魚可以降低到每條六斤。
像出水就死的長江刀魚,昊菁皇帝嫌棄這玩意刺太多,就根本沒讓南方上貢過。
至於陽澄湖大閘蟹,明顯沒有臉盆大的堪察加帝王蟹吃得過癮。
比起來,昊菁皇帝更前來於遼東三鮮——海參、鮑魚、蝲蛄!
南方三鮮則是金槍魚、石斑魚、鯊魚翅!
對當下的大明漁珉,特別是南方漁珉來說,不可能逮到鯊魚,割了魚翅,再將鯊魚丟回到海里。
魚翅可以買個好價錢,鯊魚本身也可以賣給尋常百姓食用,渾身上下一點都不浪費。
若是再加上一個的話,昊菁皇帝對有小臂大小的虎皮大蝦還是比較認可的。
對於這四樣,加上其他一些海鮮,此前鄭芝龍每年都會上貢足足十萬斤。
搬到南非之後,本發愁此事,以為再想捕撈一些當年的海鮮貢品是很困難的事情了。
沒想到好望角水域盛產大白鯊,比東海以及南洋的那邊的鯊魚的魚翅大太多了。
漁珉將大白鯊捕撈上岸呈送上來之後,鄭芝龍命廚子做成神跳牆,品嚐之後,讚賞有加。
特命名這種魚翅為“好望翅”,並當作貢品,當年便上貢六百六十六隻。
依然不要賞賜,因為皇帝已經賞了他一塊寸土寸金的上好封地。
昊菁皇帝只能叮囑這位藩王,必須堅持可持續捕撈,別一網打盡,以後就沒得吃了。
考慮到南非那邊鯨油應該也緊張,昊菁皇帝就不打算挑食了。
願意上點啥都行,這樣的大善人皇帝上哪找去呀?
鄭芝龍鑑於南非水域的漁業資源極其豐富,打算每年都訂購至少一百艘鐵甲蒸汽漁船。
若是本土造船廠的產能有剩餘,鎮海王都打算全都用來造遠洋型拖網漁船。
追隨鄭芝龍來到南非的老鄉們,萬萬沒想到,普天之下還有如此好的地方。
陸地上的動物成群結隊,多到用眼睛都數不清的地步。
在荷蘭人撤退之後,這上面除了一些黑皮蠻夷,什麼強敵都沒發現。
這不是天賜寶地是甚子啊?
於是,百姓們成片地跪倒在地,給天仙下凡的昊菁皇帝上香祈福……
鄭芝龍本打算讓大隊人馬在馬普托登陸,並將此地作為都城來建設。
但在實際考察之後,發現當地沼澤實在太多,根本不具備建設大城市的前提條件。
根據昊菁皇帝提供的地圖,暫時只有馬普托、德班、伊麗莎白、開普敦這四處有建立深水港的條件。
德班距離那座名叫約翰內斯堡的巨型金礦比後面兩個地方要近得多,附近只有一座大山,不過也說明此地地質結構還算牢靠。
在綜合考慮之後,聽取了兒子鄭成功的意見,鄭芝龍便決定在德班定都,命名此地為鎮東城。
以後再在伊麗莎白、開普敦、約翰內斯堡這三處地方建成,自然也就有了鎮南城、鎮西城、鎮北城。
鎮海國有於孤懸海外,附近沒有其他藩國,國土可以向北大幅度延伸,經過昊菁皇帝允許,可以稱為“西地”。
如此一來,大明本土之外的“四地”終於湊齊了。
“東地”便是位於北美西部,也就是張天寶的大東帝國。
“南地”是南洋及澳洲,包括這個範圍內的諸多藩國與總兵管轄地。
“北地”與大明本土接壤,目前是已知面積最大,且資源最為豐富的屬地。
鄭芝龍的“西地”距離大明本土,從航程上比“東地”還遠。
優勢在於附近沒有西夷國,而且當地沒有強敵,從建國到擴張,幾乎遇不到任何阻力。
在緬甸作戰時,覺得當地大象很多,但到了南非之後,鄭成功又大開眼界。
當地的大象不止數量多,體型更是遠超緬甸那邊的大象。
不光是大象,犀牛也不少。
鄭成功便立刻下令,百姓在必要條件下,可以捕獵此二物,但象牙與犀牛角必須無條件上交,否則便視為私藏藩王之物。
根據皇帝的旨意,整個“西地”土地上和土地下的東西,不論死活,都是歸鎮海王鄭芝龍所有,百姓未經許可是絕對不允許私自扣留的。
這就等於起到了變相保護大象與犀牛的作用,哪怕給百姓一成好處,他們也會瘋狂獵殺這兩種動物的。
獅子、鬣狗等食肉動物不再此列,但豹子受到保護,因為其斑點毛皮值錢。
深入內陸之後,不論何種肉食,必須烤熟後方可食用,飲水也須遵守要求,避免寄生蟲入侵身體。
在坦克與飛艇的掩護下,鄭軍推進地無比順利,用了一個月時間便抵達了約翰內斯堡的位置。
鄭芝龍沒有輕動,因為挖礦也需要時間,只是派鄭舉率五千兵馬佔據此地。
當務之急是修建從鎮東城到礦區的鐵路,否則即使發現金礦,並且挖掘出來礦石,沒有鐵路,光靠馬車運輸,只能算是杯水車薪之舉。
過程是先把修建鐵路所需的諸多裝置與機械,從本土運來,然後將鎮東城作為起點,儘快往復地鋪設鐵軌。
再就要在鎮東城建立一座冶煉廠,用來冶煉礦石,金礦石不能在礦區進行冶煉,以降低中飽私囊的機率。
到了南非,鄭芝龍是這輩子頭一次體會到上面沒人管著是何等的舒爽。
哪怕在自己控制的福建,似乎都沒有在南非這般心曠神怡。
怪不得那些藩王哪怕倒搭錢,也希望移藩海外。
不光如此,所有的藩王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衙門與軍隊。
只要願意,還可以自己搞個內閣與六部,連首輔、次輔、閣老都可以任命。
對於這些事情,一向開明的昊菁皇帝是懶得管的,只要不自己升級自己為皇帝就行了。
張獻忠是個例外,不過也自降為兒皇帝,不敢公然與昊菁皇帝平起平坐,哪怕其內心就是這麼想的。
鄭芝龍知道自己被外方,就意味著這個異姓王的頭銜是絕對可以保住了。
不光能保住,還能世襲下去,問題是一門出兩王,委實有些過分……
自己從鎮海公變成了鎮海王,長子則是定海公。
皇帝有言在先,等長子出征北美凱旋之後,也必定會被擢升為藩王。
帶自己傳位給次子後,等於長子和次子都是大明藩王了。
想到這裡,鄭芝龍不禁感覺造化弄人。
曾幾何時,自己能當上朝廷冊封的總兵官,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從昊菁二十六年(1669)抵達南非,到昊菁三十一年(1674),通往礦區的鐵路建成通車。
在鄭芝龍的努力下,已經有超過百萬福建老鄉連同作戰部隊及家眷搬到了南非。
到這邊,才算是真正實現了家家當地主導的終極夙願。
在福建老家,別說是地主,連佃戶都撈不著,因為可耕之地實在太少。
不在海上混飯吃的話,一些窮苦百姓基本就沒活路了。
而到了南非這邊,土地多到一眼望不到邊,只要有力氣,就能獲得足夠多的地可耕。
考慮到南非這邊的實際情況,為了儘快解決糧食問題。
鄭成功下令,哪怕作戰部隊,在春耕時也要全員參與,包括他自己和麾下將領。
只有實現糧食自己自足,往後軍隊向北推進才會有充足的軍糧保障。
好在鄭軍機械化水準堪稱全球第一,坦克在不打仗的時候還能當拖拉機來用。
上下齊心,眾志成城,僅用了三年時間,所有定居點就都完成了既定目標,全都產出了足夠多的餘量。
到昊菁三十七年(1680),西地的移珉規模已經超過了兩百萬,並且第一批在當地出生的孩童已經學會了認識五百字以及加減乘除運算。
這都得益於鄭成功的命令,鄭氏出錢聘用老師,每家每戶只需要讓孩童還上課就行了,學校完全不收學費。
若是明人與當地的黑夷均不識字,那除了膚色與言語,那就真沒多大區別了。
在非洲南部想立足很容易,想發展,那就必須讓百姓的後代識字才行。
沒有文化,也就等於斷絕了發展科學技術的出路。
鐵甲艦的建造與使用,都不可能讓文盲來完成。
當地的識字之人越多,西地的實力自然就越強大,西夷也就不敢輕易前來佔便宜了。
往後哪怕是種地,也要會開與會修拖拉機才行,因為要降低成本,就必須實現機械化作業。
入伍參軍更須識字,進衙門當差就不用多說了。
在看過法國的情況之後,鄭成功認為,再過一百年,西地的國力便可能與法國相匹敵了。
一百年可從福建移珉兩千萬,加上南非本地生出來的一千萬,總人口可達三千萬。
這絕對是法國級別的國家的人口了,除了大明本土之外,可與世界上任何一個西夷國家相抗衡。
鄭成功相信尊師是不會坑害自己的,自家連最新型號的鐵甲艦都可以擁有。
在科技支撐的前提下,西地發展必定無比迅速。
加以時日,追上甚至反超法國,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