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90章:恐懼大明,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約瑟夫皇儲眼中嚴重親明的黑森公爵卡爾一世,反而在這次戰爭中,歪打正著地幫了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大忙。

起碼對入侵黑森公國土地的韃靼騎兵給予了沉重打擊,黑森軍隊的作戰效率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對於這麼一個幾乎與帝國的意志背道而馳的公國,約瑟夫皇儲不是沒想過要將其消滅,進而完成吞併。

但又必須考慮到這麼做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那就是對方一旦負隅頑抗,而黃皮猴子在聞訊之後又發動猛烈進攻。

帝國就面臨腹背受敵的險境了,更別說南線還有一直蠢蠢欲動的數十萬奧斯曼軍隊了,對方隨時可以從匈牙利北上圍攻維也納。

暗殺,或者邀請卡爾一世到維也納或慕尼黑,在將其長期囚禁起來的策略,約瑟夫皇儲倒是真的用過。

不過卡爾一世除了每兩到三年去一次明帝國之外,其餘時間一直深居簡出,並不會經常拋頭露面。

在半路暗殺這位公爵,除非炸斷鐵路,然後再製造混亂,否則連機會都很難尋覓。

然而對方出行乘坐裝甲列車,鐵路的目的地又是荷蘭,在路上下殺手也不太容易。

刺客被對方抓住,導致事情敗露的話,那麼哈布斯堡家族的名譽就算是掃地了。

明的不行,暗的也不行!

卡爾一世就像是一隻趴在自家家門口的癩蛤蟆,讓約瑟夫皇儲感到噁心又惱火。

對於自己引起了某些人的厭惡,卡爾一世也心知肚明,而且在報紙上公然宣稱。

如果自己遇刺身亡,那麼明帝國皇帝朱慈烺、法蘭西皇帝路易十四、荷蘭執事威廉三世、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將聯手認可自己的兒子繼承爵位,並確保黑森公國不被其他國家所吞併!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並未是吸引眼球的大話,明帝國住黑森公國的領事隨後便公開承認了確有此事。

而法國、荷蘭、瑞典三國駐黑森的領事也相繼承認,讓黑森公國幾乎得到了威尼斯的相同的再保險待遇。

在上次的戰爭中,路易十四援助了利奧波德大量的武器和糧食,最後對方成為了勝利者,而什麼都沒撈著。

所以歐皇陛下非常樂意見到卡爾一世與利奧波德父子對著幹,既然自己暫時無法得到德意志西部地區,那麼支援一下黑森公國也無妨。

威廉三世則需要卡爾一世提供大量的僱傭兵,以維持在非洲和印度的海外屬地的安全。

荷蘭輕壯年對於從事海外貿易很是上心,但對於在海外打仗就沒多大興趣了。

不列顛島上的地盤倒是用不著黑森僱傭兵,不少本土缺地的農珉都願意搬到那邊去定居,距離本土也不遠,聯絡也較為方便。

利奧波德則受制於還要向法國與荷蘭伸手索要援助,也只能選擇隱忍不發,對方願意支援黑森也就全當不知道。

路易十四與威廉三世之間還有一件事重大事情需要商量,那就是後者打算用荷蘭本土換取法國在不列顛島的所有土地。

對於徹底放棄本土,將老家搬到不列顛島上去,荷蘭議會已經同意了這項提議。

荷蘭是依靠海上貿易起家的國家,現在經濟也嚴重依賴這方面。

顯然歐陸戰火已經燒起來了,而且還有越燒越旺的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想方設法撤離歐陸是最佳的選擇。

儘管荷蘭本土不大,但剛好與法國北部接壤,而且基礎設施都很完備。

與對方換購土地的話,也便於路易十四經營半個歐陸的地盤,更有利於其東進戰略。

威廉三世還承諾,將造船廠等重要設施都留給對方,不會加以拆除和破壞。

荷蘭本土比法屬不列顛的面積要小一倍不止,所以這些基礎設施就顯得彌足珍貴了。

對於這個開價,路易十四當然不會貿然同意,在跟柯爾貝等重臣商量一番之後,才進行了還價。

那就是荷蘭本土與荷屬南美,再加上船齡在十年以下的一千艘蒸汽商船,才能換購法屬不列顛。

像那樣單換的話,明顯是法國吃虧了,路易十四肯定不會接受,必須達到心理預期的加碼才行。

既然不涉及錢與人,那就應當儘可能公平合理的換地,再弄一些荷蘭本就富餘的商船便可以了。

之前法屬南美都打包送給明帝國了,這些好不容易逮到一個機會,看看能否再弄回來一塊地皮。

最終經過多次談判,雙方同意,用荷蘭本土與荷屬南美,附加五百艘千噸級商船,換購法屬不列顛。

從一七三五年六月一日開始計算,五年內完成換地,也就是到一七四零年完事。

由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作為公證人,如其中的一方違規,在換購土地上不完成撤軍,那麼將一次賠償給另外一方一億銀幣。

簽約之後,雙方都得到自己認為滿意的東西。

荷蘭再也不用擔心歐陸戰火的問題了,可以專心經營不列顛島了。

法國也得以進一步擴大歐陸國土的面積,並獲得了一塊位於南美的屬地。

這則交易算是皆大歡喜,剩下的就是從涉及到的地盤上遷走移珉了,無非是費點事罷了。

已經在法屬不列顛島上定居的法國人當然不願意輕易搬到荷蘭本土去,架不住歐皇陛下給他們提供了免稅十年搬家條件。

留在當地也可以加入荷蘭國籍,但稅費是必須要正常繳納的,相比之下,當然搬到對方的地盤上更為划算。

荷蘭人裡也有故土難離的,但一想到今後要接受歐皇的控制,這些人留在老家的意願就土崩瓦解了。

法國不同於荷蘭,雖說兩國的君主都有一定的話語權,可法國是皇帝指使內閣的模式,荷蘭則是執事受制於議會的模式。

在法國,皇權至高無上,這是黎塞留任首相時期便定下的規矩,深得年幼的路易十四的歡心,歷經馬薩林與柯爾貝傳承下來,如今變得越發的鞏固。

荷蘭就大不一樣了,即便是有充足的理由,威廉三世也要在議會上當著七省議員的面,說明情況,議會投票透過之後方可授權其執行。

在荷蘭,某項提按在議會上通不過還可以進行辯論,然後暫時擱置一下。

換成法國,有人從中作梗的話,那就可能倍視為與皇帝為敵了,尤其是在透視團伙第二次作死之後。

歐皇陛下認為此前自己對這個團伙過於仁慈了,這才導致了在明帝國皇帝來訪之後,居然遇到了這麼大的糗事。

兩位皇帝在凡爾賽宮差點被對方給雙殺了!

在收拾了該團伙的大部分成員之後,凡是現在還敢露頭與自己對著幹的,路易十四都會認為對方是該團伙的餘孽!

現在路易十四對該團伙沒什麼耐心,就是採用零容忍的策略,見一個抓一個。

想解釋也容易,進去再說!

看不慣路易十四的做派,可以去法屬非洲或者印度生活。

最不濟也能換個國籍,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外國人。

荷法換地的事情僅僅侷限在兩國之間,除了瑞典當公證人之外,不涉及第四方。

神聖羅馬帝國與明帝國、奧斯曼帝國之間的大戰,原本也不會涉及到第四方。

然而隨著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六世自願抨擊明帝國,並將本國捲入戰爭,戰爭的規模就比之前大一些了。

奧斯曼帝國這次又投入了包括四十萬清軍在內的九十萬酋長國僕從軍,使得神聖羅馬帝國在南線面臨著空前的軍事壓力。

除去北上前往德意志南部地區進行劫掠的四十萬清軍之外,其餘四十萬奧斯曼軍隊分成兩路。

西路軍包括禁衛軍一個裝甲旅、四個機步旅,以及三十萬漢軍步兵和炮兵,目標就是宿敵的都城維也納。

東路軍也下轄禁衛軍一個裝甲旅、四個機步旅,還附有十萬羅剎步兵和十個旅約五萬人的巴爾幹部隊。

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波斯尼亞人各有三個步兵旅,阿爾巴尼亞人組成了另外一個步兵旅。

這十個步兵旅的戰鬥力比羅剎步兵沒高到哪去,也只能打打順風仗而已,易卜拉辛也不指望他們打硬仗。

因為東路軍的目標是攻取布拉迪斯拉發,這裡的城防遠遜於維也納,而且有空軍支援,加上之前成功佔領過該城,所以進攻難度比較小。

儘管如此,十五萬僕從軍還是被布拉迪斯拉發的守軍打死打傷近兩萬。

如果不是身後有禁衛軍壓陣,此時已經向南敗退下去了……

好在布拉迪斯拉發距離維也納很近,東路軍可以隨時得到西路軍的支援。

易卜拉辛還在後方給他們準備了十個旅的巴爾幹步兵,雖說戰鬥力仍舊不高,但架不住可以上去湊數。

不同於明帝國的軍隊,明帝國皇帝僱傭倭軍只是為了省錢,奧斯曼軍隊兼顧人海戰術與火力優勢。

哪招管用就用哪招!

說白了就是不知道哪招管用……

最終耗時超過三個月,在炮擊加轟炸上百次之後,東路軍總算是打下來了布拉迪斯拉發。

原因就是這次東路軍沒有得到明帝國空軍的支援,只能依賴己方空軍的狂轟濫炸。

這次易卜拉辛也不好意思再讓明帝國空軍幫忙,因為對方還要進攻丹麥。

從摩拉維亞西部到德意志南部地區的寬大戰線上都看不到盟友計程車兵,都是己部士兵在奮勇作戰。

明倭聯軍不是沒有攻入摩拉維亞,而是因為布拉迪斯拉發距離維也納實在太近。

好歹也算是一座大城,昊菁皇帝就讓張煌言將此城當人情送給易卜拉辛了。

真要是被聯軍攻克該城,多少有點貪得無厭的意思了……

從東喀爾巴阡山出來的第五軍在進入莫拉維亞境內之後,一直沿著西喀爾巴阡山以南,也就是摩拉維亞中北部挺進。

該地區南部則是由奧斯曼軍隊負責的,第五軍的進兵路線便是一路向西,攻入波西米亞,西喀爾巴阡山以北則有第四軍來負責。

第四軍與第五軍需要攻佔的城鎮並不少,而且基本上被廢棄的目標不是很多,對方仍舊妄圖藉助這些城鎮進行最後的抵抗。

那位約瑟夫皇儲的計劃與設想倒是很好,只不過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包括原波立人在內的官兵,已經產生了所謂的“恐明症”!

翻譯過來,就是被大明帝國給打怕了!

他們已經知道騎兵不是坦克的對手,步槍遠遠幹不過大炮!

自己還龜縮在城牆後面,炸彈和子彈就從天而降了!

他們不是德意志人,享受不到優先換裝與補給額待遇。

就憑藉手裡的這些土炮與破槍,根本無力阻擊對方的強攻。

大家忙活一天,一架敵機都沒打下來,己方反而死傷好幾千人的事情實在是太常見了。

只要敵人願意,他們一天就能將一座小城市夷為平地,興許還可以不留活口!

在這種情況下,原波立人的抵抗意志就越來越低了,因為大家都想活下去。

在上次戰爭裡,他們便損失了超過一百萬人口。

要麼直接死亡,要麼被抓取挖礦,留下來的也之能向西逃往神聖羅馬帝國腹地。

等返回故鄉沒過多久,第二次戰爭又爆發了,窮兇極惡的黃皮猴子捲入重來了。

意志堅定,想要拼死抵抗的當地人已經變成了極少數,餘下的人都覺得對方在不傷害婦女和兒童的情況下,能給口飯吃就好。

這是大家的最低要求,對方還是不同意,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那就只能拼死一搏了。

好訊息是明軍從來不硬打,只要有非軍事辦法可以瓦解掉敵人,那就一定會嘗試的。

這次每個軍、每個旅,乃至每個連、每個排都攜帶了大量的由多種文字寫成的懸賞令。

只要對方的將領或軍官願意投降,並且能攜帶一定數量計程車兵放棄抵抗,便可以獲得相應數量的賞銀。

一個士兵五銀幣,一個平珉一銀幣,兒童或老人算半個。

誰能捉到利奧波德父子,便可以一次領取四千萬銀幣!

哪怕只提供其中一人的屍體,也能落袋兩千萬銀幣!

當初在擬定賞金數量的時候,有軍機大臣甚至開玩笑說:若是能再提高一些的話,恐怕歐皇陛下都要心動了!

昊菁皇帝認為確實如此,真要是開出一億銀幣的價錢。

路易十四都會蠢蠢欲動起來,說不定連人帶地都要搶走一半才會心滿意足!

能賺錢的同時還能擴張地盤,這好事上哪找去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考秀才,我棄筆從戎做將軍

李破山

狗東西

矮腳虎

被抄家流放後,帶著嫂子統兵百萬

隔壁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