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40章:歐洲狂人,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千機轟炸有多麼可怕?
華沙之前已經算是歐洲地區數得著的大城市了,然而被千機轟炸之後,不到一週時間,就變成一座廢墟了。
可以說被明帝國空軍直接從地圖上給抹掉了,對方連陸軍都不需要出動,就達到了戰術目的。
同樣的遭遇,巴黎也肯定扛不住,除非一次派出上千架高效能的戰鬥機進行攔截,否則依然逃脫不了被毀滅的下場。
路易十四不是沒有考慮過建立一支具備戰略轟炸能力的轟炸機部隊,可是聽到相關的成本,也只能作罷了。
就算是批發價,重型轟炸機的採購成本也不會低於五十萬銀幣,五百架就是兩億五千萬銀幣,用這筆錢都可以為海軍採購一艘戰列艦了。
戰列艦可以服役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可重型轟炸機肯定服役不了這麼久。
按照明帝國空軍的更換速度,最多十年,就得換一茬新機。
這不等於年均使用費高達兩千五百萬銀幣麼?
算出這個成本之後,路易十四感覺自己高血壓都要犯了……
法國每年的軍費開支才多少,拿出這麼多錢來養轟炸機部隊,豈不是瘋了?
千機轟炸倒是很美很壯觀,可謂威力無窮,但這是要靠成箱子的銀幣兌換出來的。
沒錢?
那就只能停留在構想階段了!
迄今為止,全世界唯二具備戰略轟炸能力的另外一支空軍就是奧斯曼空軍。
不過其轟炸機部隊的規模遠遜於明帝國,估計只有五百架左右。
實際出動能力不會超過三百架,因為涉及到妥善率的問題。
就算這樣,也已經讓奧斯曼空軍的作戰能力名列前茅了。
因為地理特徵的關係,對奧斯曼帝國來說,組建戰略空軍的作用遠大於航母戰鬥群。
轟炸機部隊不但反應速度更快,而且在非戰爭狀態的緊急時刻,還能向目標區域運輸物資。
航空母艦也能幹這活,可是這玩意無法上岸,轟炸機就沒這個問題了,哪怕
還有一點,那就是奧斯曼帝國境內擁有很多油田,煉化廠也是遍地開花,使得空軍補給燃料非常便捷且廉價。
刨去零部件因素,燃料佔支出的大頭,對奧斯曼空軍來說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飛行員一腳油門下去,無非是讓地面上的磕頭機磕兩下就有了……
有燃料就有底氣,根據相關統計,奧斯曼空軍飛行員的飛行時間,一直高居世界前三。
印加帝國的情況剛好相反,不過其內陸地區的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皇帝波洛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也已經著手組建了戰略轟炸機部隊了。
只要不差錢,玩具的價錢再高,賣家也會欣然採購,只要不將其變成快速消費品就行了。
法國的財務收入本身就低於印加與奧斯曼,路易十四還要求海陸空三軍全面發展。
這就導致三軍都無法實現盡善盡美的小目標,海軍無法持續採購大型航母,空軍無法大規模增購轟炸機,陸軍沒法大量換裝重型坦克。
三軍統帥或許在軍費如何分配的事情上爭吵不休,但對於採購高科技武器,尤其是昂貴的東西上,其態度倒是驚人的一致。
很顯然,武器價格越高,其威力就越強,以至於柯爾貝給連年增長的軍費開支起了個外號,叫做“財務部的災難”!
按照柯爾貝的看法,法國不捲入大規模戰爭的話,軍方就沒必要採購那麼多新式武器,只需要在保持武器研發方面的領先地位即可。
與其增加軍費開支,不如將這部分資金用來發展經濟,增加和平時期的財務收入,國庫有了盈餘,才是萬全之策。
即使現在,以法國國庫的盈餘,也無法參與一場大規模戰爭,更別說直面應對與明帝國的武裝衝突了。
與最大的債主開戰……
柯爾貝都不想對此做出任何評價!
當著歐皇陛下的面,柯爾貝已經表示,如果真有這麼一天,他會選擇直接辭去目前的職位。
原因就是他能力有限,實在無法籌措出能讓法國立於不敗之地的資金。
如果法國參加的這場戰爭因為資金的問題而導致成為失敗者,那麼幹嘛要捲入呢?
戰爭規模越大就越少錢,即使在黎塞留任首相的時期,對於參加歐戰也是慎之又慎。
不論是黎塞留還是其繼任者馬薩林都很清楚,法國真要參戰,就必須成為獲勝的一方。
他們沒有任何興趣成為失敗者,更不會為這場戰爭買單的!
如何成為勝利者?
很簡單也很困難!
前提是敵方主力的實力已經被嚴重削弱,其盟友的實力根本無力扭轉戰局。
一百年前,歐洲兩大陣營的情況便是如此,所以法國才會參戰。
如今明帝國的實力與日俱增,雖然其先後經歷了與沙俄、波立、丹麥、神聖羅馬帝國的戰爭。
然而實力並未遭到明顯的折損,而其盟友的實力也非同小可,絕對是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
柯爾貝認為如今明帝國對法國的優勢,比一百年前法國對神聖羅馬帝國的優勢要大得多。
當時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國立相當,後者是內亂導致的歐戰,法國是坐收漁利。
現在明帝國的綜合國力相當於法國的六倍以上,約等於兩個歐洲的力量。
雙方單挑的話,法國根本沒有任何勝算可言。
雙方都加上盟友的話,法國陣營一方取勝的機會仍然非常渺茫。
除非明帝國願意自己單挑歐洲諸國,不過這種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明帝國皇帝最擅長的招數就是用自己的盟友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然後讓自己搶摘勝利果實……
儘管玩法有些無賴,可是這招的確很好使,而且屢試不爽,為明帝國攫取了巨大利益,讓歐皇陛下都羨慕不已。
對於兩國關係,柯爾貝不算親明派,但也願意本著互惠互利的前提,繼續與明帝國保持友好往來。
就算兩國關係轉冷,也不至於因為羅馬佔了那不勒斯王國的地盤,而與明帝國發生戰爭,這幾乎是最差的選擇。
倒數第一的選擇是法國單挑明帝國及其盟友,歐皇陛下應該還沒老糊塗。
最好的選擇則是明帝國單挑歐洲諸國,可是明帝國的皇帝肯定不會同意的。
最可能的發生的事情,就是兩大陣營開戰,這是在戰爭發生的情況下,對法國最有力的狀況。
就在這時,從東方世界傳來了一個驚人的訊息……
在一七三九年,也就是明年,明帝國將會至少有十八艘戰列艦、八艘大型航空母艦、十艘兩棲攻擊艦下水,其他艦船若干。
對歐皇陛下來說,這就等於是晴天霹靂一般,哪怕這裡面被明帝國的盟友拿走一半,剩下的一半在入役之後也能極大的增強明帝國海軍的戰鬥力。
根據明帝國造船廠的流程,艦體部分完工之後,餘下的棲裝工作也會在船塢內完成,也就是說,一旦戰艦下水,那就是可以進行海試了。
按照時間推算,在一七四零年之前,這批戰艦就可以正式加入明帝國海軍的序列了,如果情況緊急,也能縮短海試的時間。
這下雙方的力量對比又變了,原來歐洲聯合艦隊在本土作戰,勉強可以與明帝國海軍相匹敵。
等到這批戰艦服役之後,恐怕“勉強”就會變成“非常勉強了”!
同期,法國海軍、荷蘭海軍都只能服役一艘戰列艦和一艘航空母艦,瑞典海軍根本沒有主力艦的建造計劃,普魯士海軍主力艦全靠明帝國的贈送……
在一七四零年左右,明帝國與歐洲聯合艦隊的戰列艦數量對比為29-17,航空母艦數量對比為25-6!
戰列艦方面勉強一看,航母數量則到了根本不忍直視的地步。
這僅僅是保守估計,如果明帝國海軍的戰列艦保有數量達到歐洲聯合艦隊的一倍,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而且對方還佔據了質量方面的優勢,其戰列艦的艦齡小、主炮口徑大、航速更快、續航力更高,綜合效能高出歐洲戰列艦一截。
考慮到質量方面的因素,海軍參謀部估計雙方的戰鬥力總量對比可以被拉大到50-17,幾乎是己方的三倍,可惜沒人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因為羅馬而交惡,誰能想到會發生這種事?
現在就算實施之前的造艦增購計劃,戰列艦這種玩意也不可能在一兩年內完工。
問題在於明帝國的最新批次的主力艦,真的會在一兩年內完工,這就讓法國海軍感到措手不及了。
路易十世沒準備為了羅馬而與明帝國開戰,法國海軍更沒準備好。
幾十年的努力成果,被前盟友在短短几個月,甚至幾周時間消滅乾淨。
毫無疑問,這就相當於法國海軍的審判日!
法國海軍也不是沒有指定宏偉的造艦計劃,最理想的計劃跟明帝國類似,每個批次的建造時間為八年,用以建造八艘主力艦,摺合每年一艘。
然而現實的財務狀況讓這個造艦計劃永遠不可能被實施,每三年採購一艘主力艦,已經算是歐皇陛下開恩了……
路易十四當然願意為海軍購置鉅艦,這種武器能讓他特別有成就感,而且能夠體現出法國的強悍國力。
可是新式戰列艦隨著其噸位的暴漲,其造價越來越高,七級戰列艦的外購的優惠價也高達三億五千萬銀幣。
就算是在本土造船廠建造同型號的戰列艦,大力壓縮各方面的支出,其造價也不會低於兩億銀幣。
每五年能給海軍添置一艘主力艦,已經算是財務能力的極限了。
一想到這方面的事情,路易十四就羨慕明帝國的財力和造船能力。
如今有機會用換地的方式來獲得明帝國的自然資源和一半以上的造船廠,這當然讓路易十四非常的高興。
但因為羅馬的問題而與明帝國交惡,導致換地無法順利進行,又讓路易十四很是不悅。
老朋友對自己的態度是明確而又委婉的,不論是參與換地的任何國家,只要因為此事而損害了明帝國的利益,那就只能暫停換地。
倒是給路易十四留了面子,沒有指名道姓,但很顯然,這裡說的就是法國,普魯士這種差不多處於邊緣的國家可不會為了羅馬而得罪明帝國的。
一方面是羅馬,另一方面是換地,後者能為法國帶來巨大利益,更能讓法國的國力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孰輕孰重,路易十四還是分得清的。
對於羅馬要求的繼續支援,路易十四便跟歐洲其他國家一樣,免費援助了一批二手武器。
愛要不要,不要拉倒!
免費的還挑三揀四,那就說不過去了。
派兵支援是不可能的,連法籍僱傭兵都不能派過去。
一旦在戰場上被明軍俘獲,就等於給了老朋友暫停換地的藉口了。
更何況明軍素來火力強大,不管是正規軍還是僱傭兵,過去打仗就等於去送死。
送死不要緊,你別讓朕發撫卹金呀?
由於財務狀況一直不寬裕,凡是涉及花錢的事情,路易十四一直很謹慎。
要是得給數萬軍屬發放撫卹金,對於這種事,路易十四就乾脆不會同意。
他可以篤定,那位老朋友只要願意,就能讓他的軍隊在一天之內給自己造成幾百萬銀幣的損失!
幾百萬銀幣難道不是錢麼?
用這筆錢都可以採購一堆重型坦克了!
現在羅馬方面的所作所為,越來越像當年的利奧波德父子了。
明知不可為,卻一意孤行,難道那不勒斯王國的土地盛產金子麼?
反之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那裡的時候,根本沒發現這種好事!
真要是羅馬與明帝國開戰,那就意味著歐洲又多了一個狂人!
最初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然後是索別斯基、奧古斯塔、利奧波德、克里斯蒂安六世!
自己真不知道,歐洲在什麼時候開始盛產傻子了?
這些人要是都不犯傻的話,如今的歐洲諸國團結起來,完全能與明帝國相抗衡。
可惜一個接一個的前仆後繼,而且是最智障的添油戰術,沒有一起上。
想到這裡,路易十四既感到惋惜,又覺得無奈……
要是沒有盟友協助,自己可不會為了羅馬而與老朋友大打出手。
路易十四不止一次想要奪取世界霸權,但肯定不會使用這種類似於同歸於盡的方式。
或許法國已經覆滅了,明帝國還沒有傷筋動骨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