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筆老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80章:吃苦耐勞,明末黑太子,牛筆老道,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根據朝廷制定的經濟恢復計劃,從昊菁一百零四年至昊菁一百三十四年為經濟恢復期。

由於大搬家涉及的範圍太廣、人口太多,朝廷不可能對所有行業和所有城市都投入足夠多的資金用來恢復經濟生產。

有限的資金只能優先向工商業發達的城市,以及耕地多較多且氣候很好的地區傾斜,這也可以確保工業品的生產和糧食的供給。

對農業的投資會優先確保西州、法州、德州、波州、第州、頓州、伏州這七大州。

氣不那麼好的英州,土地不那麼多的瑞州、意州、丹州獲得農業投資的時間都會推遲一年以上。

這麼做的目標就是確保前三年每年收穫一億噸糧食,供給五億人食用,確保人均四百斤穀物,讓所有百姓不至於因為搬家而被活活餓死。

像已經有大量糧食剩餘的澳州、北美、南美、南洋等地區,在將餘量投放給新移珉之後還有剩餘的,可以出口給本土,朝廷會按照市價進行採購。

與此同時,還會向法國、荷蘭、印加等國購買糧食,只要在前三年不出現大規模的饑荒,往後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昊菁皇帝明確指示,一要防禦災,二要嚴懲人禍。

對於前者,朝廷必須可以儘可能地降低損失。

對於後者,絕不能姑息縱容,必須以儆效尤。

災就是洪水與乾旱,由於歐洲除了亞平寧搬到之外,其他地方極少發生地震,所以並需要考慮這抗震的問題,這就能剩下一大筆錢。

對於旱災與水災,其實有一個通用的辦法,那就是興修水利,建設水庫,旱季能放水灌溉耕地,澇季能儲水確保下游安全,比較重要的就是六大水庫。

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喀山、烏法、薩馬拉三城的合圍的三角區域內修建伏爾加水庫。

在第聶伯河中下游的基輔、切爾卡瑟、扎波羅熱、赫爾松一帶修建第聶伯水庫。

在維斯瓦河中下游的華沙、盧布林、比得哥什一帶修建維斯瓦水庫。

在易北河中下游的哈雷、萊比錫、德累斯頓一帶修建易北水庫。

在萊茵河的波恩至杜伊斯堡段,修建萊茵水庫。

在馬德里與里斯本之間的塔霍河與特茹河修建兩河水庫。

除了這六大水庫之外,在歐洲的各主要產糧區,朝廷還下令修建了大大近百座水庫。

在乾旱季節,水不光是糧食,水還能救命。

不得不,法國本土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好了,冬季不冷,夏季也不算太熱。

河流雖然不長也不大,但數量足夠多,幾乎像毛細血管一樣覆蓋了絕大部分耕地。

平均每十年也就只有一年會糧食欠收,其他時間都可以讓農戶穩穩獲得兩次收成。

大明農戶抵達法國,分配到土地之後,也不禁感慨,這裡的耕地與氣候實在是太好了。

用很多饒話,這裡就是歐洲的湖廣,而且水患問題也沒有後者那麼大,十年有五年會讓齲心。

之前法國人用來當作花園的土地,也被大明農戶用來種菜了,用花當菜吃是肯定不行的。

眾多河魚更是位於內陸的農戶眼中不可多得的美味,有道是鯰魚燉茄子,撐死老爺子。

法國人不喜歡吃河蟹,當初引入法國本土的大閘蟹早就氾濫成災了。

現在好了,大閘蟹的敵剋星來了,不被吃滅絕就不錯了……

由於西班牙經常遭遇乾旱氣,法蘭西這塊地皮就被昊菁皇帝的寄予厚望。

希望能夠被開發成第二個第聶伯-頓河平原,成為大明的第二大糧倉。

對於法州的農業播種計劃,也必須執行科學合理化的耕作方案。

根據法國農業部提供的報告,搬家之前高產麥的土地,依舊種麥。

之前麥產量低,但是灌溉成分的地方,可以改種水稻。

之前麥產量低,但是比較缺水的地方,一律改種土豆。

之前種土豆的地方,非必要,不得改種其他品種的農作物。

西州地區,以麥為主,土豆與玉米為輔。

位於原葡萄牙境內,不缺水的地方,可以改種水稻。

英州降雨充沛,當地可以麥為主,水稻與土豆為輔。

德州與波州的相關情況類似英國,耕作標準亦可等同。

其他地區,譬如第州、頓州、伏州、莫州這四大業已開發多年的地方,依舊以豐收作物為主。

這些地方的收成就是確保新本土不出現饑荒的前提條件,任何人,不論高低貴賤,凡是膽敢破壞更作者,一律嚴懲不貸。

之所以朱慈烺如此重視歐洲地區的農業生產,就是因為在烏拉爾山以東地區,還生活著兩億人。

當地的糧食缺口大約是五千萬,也就意味著當地的農田只能餵飽一億五千萬人。

不是沒有多餘的農作物,譬如土豆,還是有富餘的,但總不能吃土豆吧?

在有餘糧的情況下,必須以主食為主,土豆與地瓜最多能算第一和第二副食。

只要歐洲,特別是四大糧倉正常收穫,餵飽五億多百姓就完全沒問題。

四大糧倉能有兩個正常收穫,依然不會出現饑荒的情況。

倘若只有一個糧倉能正常運轉,那就很尷尬了。

廣大百姓可以考慮吃土豆過活了……

好訊息是,大明帝國的搬家不是一次搬完,而是前後歷時十年時間。

這就意味著在移珉之前,前沙俄的南俄地區與第聶伯地區的糧倉已經開始正常運轉了。

等開始移珉之後,波州與德州平原地區也被農戶們開墾了。

最後完成換地的法蘭西與伊比利亞半島地區,由於時間靠後,延遲開發也沒太大問題。

饑荒的風險被降至最低,而且被廣大地區和較長的時間給分散掉了。

第聶伯平原地區開發時間在沙俄被滅亡之後,直至法蘭西本土被接收。

前後歷時十餘年時間,幾乎等於一帶新生在當地兒長大成人。

鄉下的發展速度比不了城市,然而土地獲得受益的速度卻少於城市投資回報的時間。

只要不是鹽鹼地,且沒遭遇災,一般沒本錢得來的耕地一年就能回本,兩年就是淨賺。

戰爭開支肯定不能平攤到耕地裡,因為大量的城鎮也是獲勝得來的受益。

所以才有了最初遷往北地的農戶,三年就能致富的真實故事。

第三年之後的糧食,不但完全吃不了,而且不好出手,因為家家都是大豐收。

後去北地的大量移珉,就是憑藉這些前輩們攢下的餘糧,生生挺了一年時間,這才算是熬過來了。

根據烏拉爾山以東各地的上報情況,昊菁皇帝還特意派人前去核實,並讓廠衛散佈在當地的眼線彙報。

根據幾個渠道的確認,相關情況差不太多,這才能確定各地均未因為移珉而發生饑荒,甚至餓死饒情況。

窮到吃土豆的地方是肯定有的,但是極少數地區,大部分地區的人還是能以麥為主食的。

無非就是將存糧吃的所剩無幾罷了,當年的氣狀況沒有出現大幅度的波動,導致糧食收穫數量沒有減少。

不過是隨著移珉的增加,大量荒地被開墾,烏拉爾山以東的北地反而獲得超過一倍的增長,幅度高達百分之一百六十二。

後世這一地區的糧食產量超過三千萬噸,但是現在便已經達到了四千萬噸之多。

在不留餘糧的情況下,一噸糧食養活四個人是完全沒問題的,四千萬噸糧食剛好可以養活兩億多人。

烏拉爾山以東地區的城市,前三年實施糧食配給,成人每可以領取一斤糧食,十二歲以下可領取半斤,十二至十五歲可領取七斤半,主食是麥與土豆各半。

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朝廷重視,安排妥善,管理得當。另一方面則是農戶獲得大量各地,耕作的積極性很好,而且使用了大量的重型農機具。

像拖拉機這種玩意,北地的農戶幾乎每家一輛,家裡有幾百畝地,卻沒有拖拉機的農戶屬於當地的另類。

儘管北地的氣溫遠遠比不了關內甚至東北地區,但透過廣種薄收這種最簡單的方式,北地百姓還是度過了最為艱難的日子。

吃土豆很難麼?

如若有人覺得很難,那就明這人此前肯定沒吃過苦。

在大明王師鍛鍊過的人,上至張煌言,下到無名卒,都不會覺得吃土豆等於吃苦。

土豆都沒得吃,挖野菜、啃樹皮、灌一肚子涼水,那才叫苦呢!

都有土豆吃,還能吃飽,那就明生活是完全有保障的。

更何況按照配給制來劃分好一日三餐,只要不是飯桶,每也就吃一頓土豆大餐而已。

跟其他菜一起做,土豆就可以變成土豆塊、土豆片、土豆絲。

很多南方移珉此前還沒見過凍豆腐,這下不就見到了嘛!

當年在東北冬季的早市,沒人敢在早市上打架,因為早市上的所有果菜都會成為武器!

還不懂?

你猜在東北,帶魚為啥還叫刀魚?

在東北這邊,魚是可以插在雪裡豎起來賣!

到了北地這邊,那就秉承了東北的風俗習慣。

只要不是配額制的農產品,一斤起售,想少買也買不著,因為商販根本就懶得賣。

折騰半還不夠凍手的呢,你愛上哪買就上哪買去吧!

冬季最受歡迎的火鍋就是酸菜羊肉,外加殺豬菜與酸菜羊肉。

後兩者並不算是標準意義上的火鍋,而屬於燉材一部分。

火鍋需要下菜再等熟,週而復始。

燉菜則是一次性全熟,食客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湯汁可以都喝掉,整道菜一點不浪費,還能暖身子。

不到北地生活的南方人,是不會理解燉菜和火鍋的最大好處的,肯定認為炒菜好吃。

等體驗過零下三十度的氣溫之後,就恍然大悟了。

炒材確比燉菜好吃,問題在於不適合北地的氣候。

在亞寒帶氣候下,燉菜就是菜餚裡當之無愧的王者。

火鍋就相當於高配版燉菜,價格更高,後者則更適合廣大百姓。

退伍的南方老兵,哪怕把家遷至波蘭,入冬之後,家裡也肯定會以燉菜為主。

以法州為分界線,法州以西,包括法州和意州在內,以炒菜為主。

法州以東,包括英州、瑞州、列支敦斯登、盧森堡在內,冬季以吃燉菜為主。

溫度決定飲食方式,像在高溫的南美,那肯定就是一三頓燒烤了……

由於大搬家的頭三年,大明新本土處於糧食短缺狀態。

使得釀酒業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因為朝廷根本就不允許用糧食來釀酒了。

但是市場上還是有各種酒類銷售的,全都是進口酒。

來自倭國的清酒、法國的葡萄酒、墨州的朗姆酒、暹羅的白酒……

沒錯!

暹羅已經開始向大明帝國輸出白酒了!

為了防止餘糧大規模變質導致貶值,暹羅開始用餘糧來釀酒。

大明帝國的白酒市場是非常讓人羨慕的,暹羅廠商也就看準了時機。

對於從暹羅進口白酒,昊菁皇帝自然也不會拒絕,不能讓大明與暹羅的順差過大,對方面子上酒不好看了。

暹羅出產的糧食、白酒、水果、海鮮,都可以大量進口,以平衡越來越明顯的貿易順差。

市面上還有酒類的替代飲料,那就是咖啡和可可。

大明本土的南方出產茶葉,現在歸荷蘭、普魯士、符騰堡等國所有了。

茶葉也能照常進口,不過茶葉提供不了抗旱所需的熱量。

東北人拼命吃飯的原因就是為了抗寒,喝酒也是這個道理。

南美是咖啡與可可的主產區,而且是朝廷直屬的地區,總成本可以降至最低。

北地也就成了這兩種作物的最大銷售市場,南美的種植戶幾乎完全不愁銷路。

路易十四在西非早就這麼幹了,凡是當地不適合種麥、玉米、土豆的土地,一律改種咖啡、口可、甘蔗這些能賺錢的農作物。

當然也能種別的,但你要看是否有海外市場,可以順利賣出去。

西非種的這些玩意,出口物件就是大明帝國,完全就是瞄著下家在種!

對此,朱慈烺肯定是來者不拒,照單全吃,現在已經顧不上挑三揀四了。

普通百姓能吃上饅頭、土豆、酸菜魚,逢年過節再喝瓶進口酒,那日子過的就算不錯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考秀才,我棄筆從戎做將軍

李破山

狗東西

矮腳虎

被抄家流放後,帶著嫂子統兵百萬

隔壁小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