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
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開局誅十族,朱棣求我當國師,西湖遇雨,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節課,俺記得姜先生講過,生產力就是種植糧食的能力,俺當時就總覺得人地矛盾這回事,還是要往生產力這上面靠,才能想出來說法。”
“俺腦子笨,一開始也著實沒想明白人地矛盾跟生產力有啥關係,但是俺在詔獄裡閒的就剩時間多了啊!後來躺著慢慢琢磨,忽然就感覺明白一點了。”
“其實人地矛盾,按照俺的理解,不是丁口增長的多了,地不夠用養不起人。俺大江南北都走過,親眼見了這天底下能種的地,拋荒的地多得是,最不濟,有那麼多山溝也能種梯田。”
“問題的根子不在土地上,而是種地的人種植的糧食,有的不在自己手裡,甚至壓根就不屬於自己,所以才有人地矛盾。”
“這麼一想,俺就明白了!”
朱高煦斬釘截鐵地說道:“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就是農夫跟地主的矛盾!”
朱高煦覷見姜星火面露讚許,便繼續大著膽子說。
“種植糧食的能力就算現在沒法進步,可姜先生說的‘生產關係’是可以進步的啊,也就是生產糧食的全部資料歸誰所有;生產糧食與擁有糧食的人相互間處於什麼地位;糧食最終歸誰分配。”
“俺覺得生產關係的這三個方面,只要照著大明的實際形式好好地改一改,就可以緩解人地矛盾了。”
隨後,朱高煦面露歉色。
“至於怎麼改,俺就想不出來了。”
朱高煦話音落下,密室裡頓時變得一片寂靜。
朱高熾被震驚了半晌,方才聲音顫抖地扭頭對身後的朱棣問道。
“父皇,這,這,這還是二弟嗎?”
要知道,以前自家二弟上學堂的時候,那可是人見狗嫌,對先生教的任何東西都嗤之以鼻。
等長大了,更是隻知道舞槍弄棒好勇鬥狠,對於治理一國一地要學習的那些知識,完全都不感興趣。
而如今,在詔獄僅僅待了個把月,便已經能從極為深刻的層次理解國家大政方針制定的本質了,甚至依照邏輯條理清晰地把土地政策的改革方向,給點了出來!
這是多少在官場廝混了一輩子的高階官員,都未曾擁有的能力?!
朱高熾的震驚,是發自內心的震驚,他忽然想起了父皇剛剛對他說的那些話。
這時候,朱高熾內心的質疑,開始了一絲動搖。
能把腦子裡只長肌肉的二弟朱高煦,在個把月內就調教成這樣,而且還傳授瞭如此含義幽微深邃的《國運論》。
恐怕這個姜星火,真的能提出更好、更完美的土地制度政策。
朱棣雙手搭在椅子後背上,臉色很平靜。
朱棣聽完了朱高煦帶著顫音的疑問,並未表露任何情緒,而是平靜地解釋道。
“這就是為什麼朕如此重視姜星火,要親自帶著忠義衛大搜南京城的原因。”
“一方面,姜星火的講授的《國運論》,決不可為世人知曉。”
“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找到姜星火,然後讓你親耳聽到這些東西,對你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
朱高熾一時有些惶恐地說道:“父皇......”
朱棣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不必多說,朕心頭自有計較,接著聽下去吧。”
父子兩人的對話,並沒有被文吏記錄下來,而斜簽著屁股坐在最外側的紀綱,則變得若有所思了起來。
“看來,陛下同樣重視大皇子殿下啊。”紀綱心頭暗暗想道。
“高羽,你回答的很好,不愧是我的學生。”
姜星火從不吝嗇於對學生進步的表揚,更何況,他回答的確實不錯。
而兩人身邊的李景隆,此時看朱高煦的眼神,亦是跟見了鬼一樣。
等等,這還是他認識的那個無雙猛將朱高煦嗎?
什麼時候成文縐縐的秀才了?
而且,雖然有的名詞是李景隆第一次接觸,但李景隆卻聽得很入迷,甚至細細地琢磨起了其中諸如“生產力”、“生產關係”的含義。
李景隆是個博學的,越琢磨越覺得入迷,琢磨了半晌,看向姜星火的眼神也不一樣了。
李景隆忽然明白,朱棣為何如此相信姜星火說的那些,他覺得完全是無稽之談的話語了。
如果不是姜星火能講出這般微言大義的理論,有這個作為取信於朱棣的前提,換成任何一個正常人,恐怕都不會相信姜星火關於未來的預測吧?
而且,李景隆的心態也悄然發生了變化。
一開始,朱棣安排他進入詔獄當耳目,李景隆覺得朱棣小題大做,而且就是在暗戳戳地整治他,實在是望之不似人君。
但隨著朱高煦的這一番話,李景隆忽然覺得,這對於他來說,是一件好事。
不僅能學到一門全新的學問,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朱棣面前起到非是“曹國公”這個身份所起到的作用,如果姜星火被殺人滅口,他也會跟著倒黴;但如果姜星火的這套東西得到重視和應用,李景隆無異是會受益匪淺的。
故此,李景隆精神一振,等待著姜星火的解讀。
朱高煦亦是非常恭謹地坐著,等著姜星火的指點。
“正如你所說,所謂的土地制度,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生產關係在土地上的體現。”
“還是那三句話,也就是生產關係三要素。”
“第一,生產糧食的全部資料,如耕地、耕牛、種子這些歸誰所有。”
“第二,生產糧食與擁有糧食的人相互間處於什麼地位,是兩者一體,還是互為主奴,亦或是僱主和佃農。”
“第三,糧食最終歸誰分配。”
“自秦代以後,沒有發生變革性的農業革命,也就是生產力沒有巨大變化......歷朝歷代,改革土地制度,緩解人地矛盾,繼而穩定王朝稅基來維持王朝壽命的延續,都是從生產關係的這三點來出發的。”
姜星火頓了頓,見兩人聽得都很認真,便繼續說道。
“我想問問你們倆,依照現在大明的實際情況來看,你們是如何理解這三點的?”
“而你們理解現在的這三點,與過去唐宋元三朝時期的這三點,又有何具體區別?”
“只有透過這種方式,依次捋下去,你們才能真正理解唐宋元至今的所有土地制度改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