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吳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065章 開原對,挽明從薩爾滸開始,夢吳越,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何時可恢復遼東掃穴犁庭?”

開原城北,藥王廟前許願的香客們絡繹不絕,那個白桿兵拿了個掃把,幫主持清掃廟院前庭。

這些遼東漢人,在生命最危難的時刻,沒有放棄信仰,沒有泯滅教化,沒有人去拜祭薩滿之類外神,這讓劉招孫頗為欣慰。

“大人,以當下遼東之勢,末將以為,十年建奴可平,全遼可復。”

熊廷弼聽罷,眉頭微皺,旋即又舒展開來。

言官六部諸臣都向皇帝表示,只要萬曆多發內帑,保證遼鎮、客兵糧餉足夠,遼事便可迅速平息。

有言三年平遼者,有說一年平遼者。

欽天監監正鄭一奎,奏疏萬曆,說他夜觀天象,東北天狼星式微,斷定奴酋三月必死,遼事半年可平。

當然,這種天象,也需要皇上先付款才會看到的。

對這些浮言妄語,熊廷弼嗤之以鼻,他知道奴酋已成氣候,平遼需穩紮穩打,徐徐圖之。

畢其功於一役,一次大勝仗解決所有問題,只是這樣就需要調撥更多客兵,籌備更多遼餉。

而這些錢,都是要萬曆拿出來的。

京師傳言,皇上有兩千萬兩內帑,不把銀子榨乾,這些忠臣良將們是不會罷手的。

“如何要用十年,你且詳細說來。”

“末將以為,大明五年可掃穴犁庭,十年可在遼東推行教化,所以才有十年復遼之說。”

熊廷弼臉色稍緩,示意劉招孫說下去。

劉招孫稍稍思考,將他這段時日思考所得的平遼之策,在熊廷弼面前和盤托出:

“確如經略大人所言,遼事敗壞,以末將這些時日在遼東各地所見,各處明軍都是悠悠然,渾渾噩噩,不思防備,不圖進取,彷彿仍在太平盛世之間。”

劉招孫想起岳父曾言,瀋陽城中只存三千斤多火藥,武備荒馳,接著道:

“末將在瀋陽武庫檢驗,抽查弓弩,弓弩斷裂,抽取一箭,箭輒半截,驗查刀棍,刀已生鏽連雞都不能殺死,夾刀棍腐朽不堪,碰到就斷,連狗都不能打死。

弓沒有弦,箭無羽,長槍重刀皆是破鏽不堪,岳父說他在瀋陽校場點兵時,還有人借用他人刀槍來敷衍的,鎧甲就不必說了·····”(1)

劉招孫抽絲剝繭講述遼鎮軍情,熊廷弼臉色沉重。

十一年前(萬曆三十六年),熊廷弼在遼東巡按任上,那時李家勢力如日中天,戰功赫赫簡在帝心。

這次率薊鎮救援,兵兇戰危,熊廷弼只是匆匆路過瀋陽,並未進城。

沒想到,短短十年時間,遼鎮竟破落如此。

熊廷弼經過瀋陽時,李如柏畏懼被逮拿至鎮撫司,在遼東總兵府懸樑自裁了。

熊廷弼揉揉眼睛,記憶從李如柏恢復過來,劉招孫取下椰瓢,遞給經略大人,熊廷弼揮手不要,劉招孫仰著脖子灌了一口,用胖襖抹了把嘴,繼續道:

“反觀後金,自老奴創立八旗以來,他們秣馬厲兵,軍律森嚴,每遇明軍,都是真夷甲兵持重盾、長矛、長柄大刀在前,弓手披棉甲在後,另外白甲兵巴牙剌騎馬立於高處督戰,若真夷攻擊陷於膠著,這些白甲精銳便衝殺助戰,來去如風,若以遼鎮那般去抵抗,如何能不敗?”(2)

熊廷弼聚精會神聽著,經略大人也知兵事,但沒有像劉招孫這樣衝鋒陷陣的戰場經歷,所以對後金軍戰鬥具體細節,知道的很少。

劉招孫想起馬林在尚間崖、飛芬山的慘狀,悲傷道:

“當時馬總兵在尚間崖,率兵萬人,裝備比義父所率東路軍更為精良,馬總兵讓士兵築起營壘,將戰車牛車連成車營,嚴陣以待。可惜,他將火銃手推到最前面,這些兵很多都是新近招募,也無戰心,根本不能擋住建奴·····

老奴竟親率數百白甲兵,猛烈衝陣,火銃手鳴放火銃,竟有一半不響,火炮要麼炸膛,要麼射程不足。

建奴遂全線進擊,一舉突破火銃軍陣,將戰車盾牌,全部推倒,後面的明軍見火銃手被屠戮,嚇得立即崩潰,數萬明軍,被數千建奴追殺,死去的明軍屍體填滿了山谷,血水從尚間崖流淌下去,河流都變成紅色·····”

劉招孫忽然想起義父,想起鄧起龍,想到那一張張熟悉的臉,他們也都戰死了,忽然停住,不再說話。

熊廷弼長出口氣,明軍火器粗劣,人所共知,士兵皆無戰心,這些因素疊加起來,便會造成最恐怖的後果,就像這次薩爾滸慘敗。

熊廷弼望向遠處,總結說道:

“劉參將,難得你年紀輕輕便有如此見地,你說的正是,奴酋本出身遼鎮,對明軍斬法頗為熟悉,八旗軍紀嚴明,戰力強盛,他們鎧甲精良,又在遼東廣佈細作,以有心算計我大明無心,明軍焉能不敗?”

熊廷弼這幾日從京師一路趕來遼東,從山海關到瀋陽,從虎皮驛到鐵嶺,所見所聞,各地明軍皆散漫無心,萎靡不振,彷彿小半個遼東淪喪,都與自己無關。

兩人沿著街道往西走,不知不覺便走到了慶雲門。

登上角樓,四處臺階上還有深紅色血跡。

開原之戰,西門經歷了幾場激烈戰鬥,喻成名麾下騎兵一部,在城西河谷與數倍於己的建奴血戰,全部戰死。

劉招孫和經略大人站在城樓垛口前,登高遠眺,北望遼東,大好河山,為建奴若乘,不由感慨萬千,將欄杆拍遍。

城西兩裡有一座小山,喚作望牛崗,崗上有座香火旺盛的娘娘廟,這次戰鬥中被建奴焚燒,只剩下黑黢黢的房梁立在山腰,遠遠望去像個燒過的雞骨架。

金虞姬如影隨形跟在劉招孫身後,滿桂帶著標兵警戒角樓周圍,不時朝上面看一眼。

劉招孫回頭望向北邊,越過清河,便是茫茫原野,那是女真與漢族的界限,是文明衝突的前沿。

“平遼在於人心。”

“人心?不妨詳細說來,”

熊廷弼饒有興致望著劉招孫,經略大人早已不把他當做是尋常武夫。

劉招孫想起前世看過的一部解讀大明興衰的電影,脫口而出道:

“人心便是糧食,是源源不斷的兵源,”

熊廷弼雖不喜歡劉招孫繞彎子,不過還是眼前一亮,隱隱感覺到了什麼。

“說下去。”

劉招孫抬向西邊,望向康應乾所謂的京師,緩緩道:

“如今我大明朝廷在遼東,無糧無餉,亦無兵源,這便沒了人心。沒人心,遼事必壞!即便沒有後金崛起,未來也會有炒花、有虎墩兔、甚至乃是朝鮮,如隋唐之高麗!”

熊廷弼以為劉招孫要說出什麼經天緯地之言,聽了這話,微微搖頭:

“你剛才所說,言官御史皆知,都在說增加遼餉,京師已然吵成一團,糧餉,客兵,都是要錢,不止是遼鎮,京官們都指望著皇上慷慨解囊。”

熊廷弼想了一下,覺得還是不要打擊這位真名士的報國之心。

“你既能想到,老夫就聽你說說,需要增加多少遼餉?增派多少客兵?才可十年平遼!”

劉招孫正色道:

“經略大人誤會了,末將所說糧食與兵源,並非指朝廷增派遼餉和客兵。”

熊廷弼手撫鬍鬚,沉吟片刻才道:

“哦,那你是要作甚?以遼人守遼土?此論,朝廷恐怕不會支援。”

劉招孫連忙搖頭,萬曆雖然怠政,但也絕不會同意遼人守遼土,那基本就承認遼東的割據地位了。

“經略大人,這些時日,末將流落瀋陽,開原,鐵嶺,所見甚多,就拿瀋陽來說,客兵鼎盛時達到三萬多人,加上遼鎮兵馬,十萬大軍聚於彈丸之地,朝廷調撥大量軍餉,軍士多為單身漢,了無牽掛,所以花錢闊綽,這樣幾十幾百萬銀子軍餉突然湧入一城,而糧草物資,鹽鐵百或,不便運輸,卻總是滯後於銀錢,加之奸商哄抬物價,因此必然市肆騷然,物價騰貴,這便是通貨·····”(3)

劉招孫準備說通貨膨脹,不過想到說出這個名詞還要解釋半天,便停頓下來,從腰帶上取下椰瓢,又喝了口水。

“邊地士兵和百姓的錢越來越少,朝廷發了錢,卻總是不夠,只因邊地物價不斷上漲,末將在瀋陽,本來楊大人準備給末將購買些耕牛食用,結果發現牛肉漲的太厲害,被迫換成了羊肉······”

劉招孫沒有說完,熊廷弼已經明白他要說什麼,神色嚴肅道:

“劉招孫,你所言者,老夫早有留意,我朝自土木堡之變後,對蒙古各部便多以羈糜之策,後不斷受挫,被迫增加募兵,邊軍軍響逐年遞增,卻不見邊患有一年停歇,宣大薊鎮如此,遼東亦然,遼餉也好,九邊兵餉也罷,最後都落在這一眾總兵和商人手中。總兵只需豢養若干家丁,撐作門面,商人走私建奴蒙古,又囤積居奇,哄抬物價,長此以往,軍士百姓如何不窮困,遼事如何不敗?”

客兵麋集於幾座小城,銀子都讓那些奸商和總兵賺去了,朝廷還得不斷砸錢,花了錢就怕師老餉匱,錢花光了,士兵戰鬥力沒了,於是就催促軍隊儘快作戰。

那些從大明各地臨時調撥拼湊的客兵,經過千里艱難跋涉,歷經艱險,終於抵達鐵嶺瀋陽邊城,早已怨聲載道,此時朝廷糧餉不足,兵士還要受奸商盤剝,受遼鎮歧視,如此這般,別說打建奴,自己人不先打起來就是萬幸了(渾河之戰前,白桿兵和浙兵就是這樣打起來的)

即便能倉促作戰,各部人馬也是兵將不識,相互猜忌,如薩爾滸那樣相互掣肘隔岸觀火。

最終的結果便是,南兵北兵薊鎮遼鎮帶著錢糧裝備一波接著一波送。

薩爾滸如此,開原如此,渾河血戰更是如此!

朝廷這種挑水填井的策略,當然不能平遼,最後只會養肥一群軍頭和姦商,而且讓建奴越打越強,越打越有信心。

“那你的糧食和兵源是什麼?”

劉招孫沉默片刻,終於亮出底牌。

“回大人,人心便是以華變夷。”

“糧食和兵源是抑制兼併,重商重農,簡單來說便是改革衛所,”

熊廷弼茫然望向劉招孫,半晌才道:

“以華變夷,改革衛所?”

“所以你許諾城中各族貿易,而不去斬殺那些女真、蒙古人?這便能以華變夷?”

劉招孫沒想到熊廷弼早知此事,點頭後又搖頭。

“大人明鑑,遼事大壞,表面在清河、撫順之敗,在遼餉匱乏,客兵難繼,其實是在衛所,在鄉野,在州城以下,這些地方,皆被建州女真滲透的千瘡百孔了,而這才是遼東根基。”

“南北一十三省,衛所,皆已糜爛,遼東更是如此,莫非你想重整遼東衛所?這恐非易事,”

劉招孫知道此事極為艱難,所以才要熊廷弼幫忙,於是繼續道:

“太祖之制,衛所本已十分完備,只是後來縉紳土地兼併,衛所軍將私肥,所以才一步步變成這樣。”

“末將無力改變遼東衛所,不過開原轄內的三萬衛、遼海衛、鐵嶺衛,尚有一線生機,可交由末將整頓,經略若能支援末將,便·····”

熊廷弼沉默不言,他以為劉招孫是要重新分田,和開原周邊縉紳土豪為敵,這是要飛蛾撲火,自取滅亡。這事在我朝也不是沒人做過,不過這些人下場都不怎麼好罷了。

劉招孫抬頭望見熊廷弼面露為難之色。

“經略大人,”

劉招孫語速放緩。

“遼事恐繼續敗壞,末將以為,照此下去,雖有開原慘勝,遼瀋怕也是不保。”

“末將願堅守開原,立於外番之中,以聖人之言,教化蠻人,徐徐圖之,以三千虎賁,秣馬厲兵,若後金有變,再言掃穴犁庭,”

“不過在此之前,還望經略全力支援開原,無懼流言。”

熊廷弼閉上眼睛,剛才聽劉招孫說遼餉之弊,整頓衛所,覺得有些道理,什麼教化蠻人,立於包圍之中,等後金有變,就是天方夜譚了。

“哦,如何推行教化,教建州女真人讀《論語》《尚書》?還是把他們金錢鼠尾辮剪了?”

劉招孫尷尬一笑,解釋道:

“大人,教化也不只誦讀四書五經,科舉考試,培育民風也是教化所在,遼人驍勇善戰,絲毫不遜於建奴,只是勇於私鬥,怯於公戰,若能因勢利導,便是源源不斷的兵源。”

“如何因勢利導?”

“以情,以利,以勢,”

“末將觀遼東漢人,願為包衣奴才者,還是少數,十之二三而已,人皆有羞恥之心,漢家男兒為何委身奴賊?此為情。”

“開原毗鄰蒙古,海西,乃是北地最大的馬市之一,各族雜居,商貿繁榮,往年獲利豐厚,可惜都讓遼鎮佔據,揮霍他用,如今開原貿易,末將可掌控一部分,以後鯨吞蠶食,借商貿之力,以華變夷,此為利。”

可從內省增添人丁填遼,許以優惠之便,減免部分賦稅徭役,如湖廣鄖陽等地,人多地狹,流民眾多,若能援遼,此消彼長,還有興文教、重科舉,尚軍功,此皆為勢。”

提到科舉時,熊廷弼身體微微前傾,劉招孫知道他對這個頗感興趣,於是繼續道:

“如大人所知,遼東未設布政司、按察使,往年科舉,只有科考,並無鄉試。”

熊廷弼微微點頭,他在遼東多年,對科舉之事亦很是頭疼,很多文官將遼東視為荒蠻之地,寧願去陝西貴州這樣的窮苦之地,也不想去遼東。

“遼東考生須前往附近山東考試,舟車勞頓,甚為不便。嘉靖年間,朝廷雖允許遼東考生前往順天考試,然而路途也不近,科舉不興,便斷了許多遼東讀書人的晉升之路,加劇了他們投靠建奴,朝廷須留意焉。”

劉招孫還要說下去,天色不早,經略大人便讓他改日再說,此事還需從長計議,劉招孫知道熊廷弼苦衷,便不再多言。

兩人下了城牆,一路回了參將府,楊鎬已讓人準備好了晚宴。

宴席之上,熊廷弼坐在首位,開原兵備道、備禦都司文官們死了大半,兩位指揮使又不敢坐在劉招孫上首位置,楊鎬便和熊廷弼相鄰。

兩位遼東經略在一起,相顧無言,熊大人自從下午和劉招孫一番長談後,再無羞辱楊鎬的念想。

經略大人越發感覺到,他這次經略遼東,就是來給皇上背鍋的,他離開京師時,皇上沉痾不起,纏綿病榻已有數日。

熊廷弼注重實幹,鄙視虛談,又剛愎自用,這些年開罪了很多同僚,從湖廣到京師,從兵部到蕃王宗室,到處都有想彈劾他的人。

上次毆打武庫司主事,便有言官參他桀驁不馴,還有人把他比作霍光之類,稍有權柄便要壓迫同僚,建議皇上殺之以絕後患。

熊廷弼也不上書自辯,只是負氣說,若皇上不信任自己,便辭去這經略職務,搞得萬曆很是難堪。

經略大人深知,如今皇上時日不多,等新皇登基,他的遼東經略便可能結束,而且搞不好還要搭上這條老命。

熊廷弼思慮良久之後,終於決定,趁他在遼東權柄在握,要好好支援這位不矜名節,只為成事的真名士。

熊蠻子雖性剛負氣,容易衝動,不過今日一番遊歷巡視,已經讓他篤定劉招孫非池中之物。

此子不僅殺伐決斷嚴明治軍,用兵謀略頗有章法,更難能可貴者,還心懷天下蒼生,順天應道,不以華夷之辨濫殺遠人,不矜名節不慕名利,大有古君子之風。

這些,便絕非那李成梁之流所能比。

想了很久,熊廷弼楚人的犟脾氣上來,撫掌大笑,心道:

“罷了,罷了,遼事如此,遼鎮誤國,京師一群鼠輩只知掣肘,老夫不忍遼東淪喪,便讓這後生放手一搏吧。”

一眾文臣武將在劉招孫帶頭下,舉杯換盞向經略大人勸酒,熊廷弼喝得酒意闌珊,一時豪氣干雲,又和劉招孫聊了些遼東舊事。

杯盞狼藉,曲終人散,經略大人喃喃自語:

“劉招孫,我熊廷弼能信你,這大明,誰又能信我呢?”

注:

(1)“每應手而抽一弓,弓輒斷,取一箭,箭輒半截,驗一刀棍,而刀不能割雞,棍不能擊犬。堅甲、利刃、長槍、火器喪失俱盡,今軍士所持弓皆斷背斷絃,箭皆無翎無鏃,刀皆缺鈍,槍皆頑頽,甚有全無一物,而借他人以應點者,又皆空頭赤體,無一盔甲遮蔽。”——《熊廷弼集·遼左大勢久去疏》

(2)“披長厚甲昔,執長矛及長柄大刀戰於前,披輕網甲者持弓箭從後射之。所選精兵騎馬立於他處觀之,見有不勝,相機助戰。故每戰皆能取勝。”——《滿文老檔》第四冊

(3)《題熊侍御疏牘敘》《寶日堂初集》卷十一張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不賣孫女,老婦靠超市暴富

小羊墨墨

獨立戰爭強力破解版

菜包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