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315 大才!,不明不清,第十個名字,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袁總督此行無非是對你朝國王不如期朝貢的懲戒,如何又成了朕要陷安南於水火?”被人當面揭穿了陰謀,洪濤不光不惱羞成怒還笑了起來。
挺有意思的哈,至今為止,包括整天陪在身邊的王安在內,還沒有一個人能提前預判到自己的想法。今天終於出現了一個,卻是個遠隔千里不曾謀面的外國人。
“草民通讀了安南和華夏的史書,在其中發現了個共同點,也是朝代更迭的關鍵。誰若是能把此點化解,誰就能大權獨攬巍然不倒。只可惜歷經了千年沒有一個皇帝能做到,直到陛下登基。
陛下在廣東實施的新政正是破解此點的辦法,此後大明將如日中天重回永樂朝雄風,且有過之無不及。不僅安南,周邊所有小國恐都將臣服於大明天子腳下。
可大明的興盛對安南百姓來講不一定是好事,袁總督與佔婆土司的對話,草民做為通譯聽得一清二楚。
以後安南怕是要成為肇慶和廣州郊外的農田,百姓把大米甘蔗種出來全會被海船拉走,換回兵甲利器相互廝殺,世世代代永無寧日。”
這次皇帝沒說讓平身,阮香江就以頭杵地跪著回答。詳細講述了是怎麼了解廣東新政的,又是怎麼理解的,最後則是對安南將來局面發展的預估。
“王承恩,聽見了嗎,這才叫有腦子的人,若是放在大明必能成為朕的助力。只可惜他是安南人……你以為該如何處置?”
洪濤雖然也坐在硬邦邦的橋面階梯上,看上去比阮香江舒服不了多少,實際上卻自在的很。一邊聽一邊搖頭晃腦左顧右盼,聽完了先不做評價,而是和身邊的王承恩交換起了意見。
“……奴婢以為不可聽其片面之詞,應交給張公公嚴加盤問,看看其背後有沒有人指使。”
此時的王承恩已經是成年人了,長高了不少,不能說健壯也稱得上結實,和七年前相比完完全全是個大小夥子。同時想法也隨之複雜了起來,任何事在他眼中都不再停留於表面,必然要追究內在。
“嗯,有道理……不過你覺得誰能在海軍突襲之前就在順化城收買當地名士,還要確保其被生擒,並得到袁總督的青睞,再帶到朕面前侃侃而談呢?”
對於這番見解洪濤先是點頭表示認可,做為皇帝的貼身長隨,又暗中控制著最神秘的壁虎情報系統,警惕性當然是最重要的,懷疑一切不該叫本領而是本能。隨後又提出了一個疑問,像是要進一步加強警惕性。
“……萬歲爺,奴婢是不是猜錯了?”
但王承恩可不這麼覺得,按照自己的邏輯查下去,第一個或者說唯一的懷疑者就應該是袁可立,只有這位海軍總督能符合全部條件。可問題是袁可立沒理由站在安南人一邊反對皇帝,那答案就應該是自己想錯了。
“以後做事不要猜,九次猜對了一次猜錯了就有可能是滅頂之災。”對於王承恩,洪濤的要求不高,能踏踏實實做事即可,用不著太多自我發揮。
“伱來說說看朝代更迭的關鍵是什麼,如果說得對朕可以考慮你的請求。錯了就按照他的辦法,把你交與錦衣衛下詔獄嚴審。你既然對大明很熟悉,自然應該知道錦衣衛的名號吧?”
但對阮香江就不能太客氣了,王承恩的懷疑並不是空穴來風,袁可立的疑點也不是一丁點都沒有。雖然說邏輯很重要,可有時候人也會不遵循邏輯,經常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
唯一能證明不是袁可立背後授意的辦法就是讓阮香江繼續解釋其理念,看看他所說的理由到底是聽別人講了記住的,還是有心而生。
“草民以為,從大明到安南,朝代更迭的原因只有一個字,錢!”阮香江的回答很簡單,只有短短一句話。
“……起來坐著講,詳細講!”但就是這麼一句話,讓他重新獲得了暫時的優待,可以和皇帝並排坐在臺階上說話了。
“謝陛下……草民先以安南黎氏為例!黎氏如果有錢,就可以不依仗鄭氏和阮氏自行招募訓練軍隊,降低百姓的賦稅,委派合格的官員。
軍隊糧餉充足,不會懈怠出征作戰;百姓家有餘糧,肯定心存感激;經過精挑細選,官員也不會隨便與大族豪強勾結。手中有兵可依仗、庫中有糧供消耗、身邊有良臣輔佐,無人能平地起風雲。
而每次的改朝換代也皆是由缺錢引發,朝廷手裡沒錢,可軍隊要養官員要俸,只能給百姓加稅賦。誰能搞來錢徵到稅誰就能升官,長久下去必受反噬。
千百年來皆是如此,非前人不知而是不能,但陛下的新政可以!草民這幾年走遍了廣東各地,看到當地百姓和商人的變化,又見到了袁總督海軍之犀利,深以為然,才有此結論!”
阮香江並沒敢坐在皇帝身邊,甚至不是一排,專門挑了下面一層臺階坐下,面衝碧波盪漾的太液池侃侃而談。說到關鍵點,才會略微側頭用餘光檢視皇帝的表情。
“僅憑廣東一地怕是不夠維持大明開銷,你怎知朕可以把新政推廣到全國?既然看過史書就該明白,歷朝歷代不乏改變之人,有皇帝也有朝臣,可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此時此刻洪濤已經基本排除了袁可立暗中授意的可能性,因為阮香江講述的理論太超前了,自己不光沒和袁可立講過,連王安、王承恩都不曾聽說。
但也正是如此才顯得此人更加珍貴,原創啊!僅靠看書、經歷和臆想,就能得出和後世差不多的結論,真是他媽的有才!
不過到底是不是天才還要再試試,光有結論不夠,更重要的是過程。如果此人能把大致過程也說對,那就可以完全排除道聽途說的嫌疑了,不用再懷疑其背後有人指使,對其今後的安排也就更容易些。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