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開啟華夏紀元
見月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0章 開啟華夏紀元,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見月明,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陳景恪並不知道朱元璋在想什麼,對馬秀英和朱標的誇獎,自然是謙虛應對。
話題聊到這裡,差不多已經可以完結了。
畢竟聽過他梳理出的生產力這條線,朱元璋三人也沒興趣再關注,他們在宮外的那點事情了。
不過陳景恪卻準備繼續說一個計劃。
一個早在給朱雄英講華夏領土擴張的時候,就想好的計劃。
之前還在想,該怎麼將這個計劃丟擲,現在正是時候。
於是他就說道:
“雖然暫時沒有辦法,徹底解決讀書人能力問題。”
“但我剛剛想到一個主意,或許可以略微改善一下這種情況。”
朱元璋眉頭一挑,道:“哦,是何主意?”
馬秀英和朱標也驚訝不已,沒想到還有這轉折。
只有朱雄英,一點都不覺得奇怪,甚至認為理所應當。
在他心裡,這個世界就沒有陳景恪不懂的問題,也沒有他解決不了的麻煩。
如果有,那也只是外部條件不合適,他不願意多說。
陳景恪說道:“方才娘娘和太子殿下說讀史可以明智,可以知興替,那不如讓讀書人讀史。”
朱元璋皺眉道:“史書浩瀚,咱也才只看過其中一角,那些讀書人又能讀多少?”
“況且你也說了,普通人家供養一個讀書人就已經竭盡全力,哪裡有錢買這許多史書。”
陳景恪笑道:“此事好辦,朝廷編撰一部華夏簡史即可。”
朱標疑惑的道:“簡史?”
華夏他懂,史也懂,簡史還是第一次聽說。
“簡史顧名思義,就是簡略的史書。”
陳景恪就將簡史的概念解釋了一遍,然後說道:
“我們可以從上古傳說的有巢氏、燧人氏等為起點,簡略的講述華夏文明史。”
“只介紹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闡述重大事件發生的前因、過程和後果,造成的影響……”
“比如牧野之戰,發生的時間、地點,參與的人物,造成結果。”
“整個夏朝只需要簡單的講一講大禹、夏啟和夏桀,就足夠了。”
“再梳理一下各個朝代的特點,衰亡的原因等等。”
“如此華夏數千年曆史,可以濃縮成數十萬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其實已經足夠了,更多的細節他們讀之也無用。”
“如果他們真對歷史感興趣,待功成名就之後,再購買書籍研究也不遲。”
朱元璋卻眉頭皺起,雖然沒有直說,但很明顯並不支援此法。
對此陳景恪並不意外,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看來,讀史是必須的。
甚至國家為了增加民族凝聚力,還要求義務教育必須學歷史。
可在古代恰恰相反。
古人最初寫史並不是為了記錄文明什麼的,而是為了給統治階級提供參考資料。
這也是‘讀史可以知興替’的由來。
後來隨著學問普及,貴族政治的沒落,史書才逐漸走入民間。
統治階級雖然沒有阻止,卻也並不希望太多人讀史。
因為讀史還可以明智,懂的道理就會變多,想法也會變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人心亂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其核心,還是愚民政策。
朱元璋現在是皇帝,自然也不能例外。
不只是他,馬秀英和朱標也都是差不多的想法。
陳景恪也知道這一點,既然提出了這個建議,自然也想到了解決的辦法。
老朱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尤為重視大明的正統性。
為了證明大明的正統性,他不惜承認元朝。
而陳景恪也正是要利用這一點,來達成目的。
“陛下,華夏簡史不只是可以幫助讀書人明智。”
“只需一點小小的改動,更可以讓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就是天地正朔華夏正統。”
果不其然,聽到這話朱元璋馬上就坐直身子,眼睛直勾勾的看著他:
“細說。”
陳景恪見他上鉤,就知道事情成了一半,很是開心:
“可以啟用雙重紀元法,就是黃帝紀元加陛下您的年號紀元。”
朱元璋眉頭皺的更緊,年號事關重大,豈能輕易更改?
若非知道陳景恪不會無的放矢,他早就發怒了。
“給咱解釋清楚,到底何意?”
陳景恪並不害怕,詳細的解釋道:
“黃帝乃人文始祖,亦是王朝的第一代建立者。”
“陛下不妨以黃帝登基之日為開元元年,意為開啟華夏紀元之意。”
“如此開元二年三年以至萬年……”
“我計算過,黃帝登基之日距今約4065年,以此計算我大明建國之日當為開元4065年。”
“採用雙重紀元法,大明建國之日就是開元4065年洪武元年。”
“今年就是開元4079年洪武15年。”
“秦始皇一統六國的時間就是開元2476年,唐朝建立為開元3315年武德元年。”
“如此,只要看過華夏簡史之人,誰敢不認大明為天下正統?”
朱元璋越聽眼睛越亮,這比祭祀一百遍昊天都管用啊。
他想的更多,不只是華夏簡史,往後所有史書提到時間的地方,也必須要加開元紀年。
到時候,誰還敢說咱大明不是正朔。
不過事關重大,他並沒有直接認同,而是問馬秀英和朱標道:
“你們覺得此法可行否?”
朱標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意思:“我以為可行。”
馬秀英思考片刻,才緩緩點頭:“我也以為可行,但藩屬國的年號該怎麼辦?”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若藩屬國也採用雙重紀元,豈不是和大明一樣了嗎。
陳景恪也同樣愣了一下,這一點他也給忽略了,確實是個很大的漏洞。
略微思索,很快就有了解決之法。
“此事好辦,藩屬國採用三重紀年,開元加洪武加藩屬國主年號。”
朱元璋忍不住叫好道:“好,此法好,能更好的向諸藩國表明,大明乃宗主之國。”
到了這裡,意味著朱元璋已經同意了此法。
而在洪武朝堂,只要朱元璋同意,就意味著這個政策必定會得到推行。
讀書人群體確實可以陽奉陰違。
然而,一旦啟用開元紀年的訊息傳出,讀書人絕對是最支援的群體。
原因自不用多說,不外乎法統二字。
但陳景恪的話依然沒有說完,他弄出華夏簡史和開元紀年,可不是為了替老朱證明大明正統性的。
而是有著更深一層次的目的。
所以等三人消化了這個觀點,他才繼續說道:
“華夏簡史再略微改動一點,也可以用來證明,大明對四夷統治的合法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