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兄弟捱打你不來?
冷泡茶加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7章 兄弟捱打你不來?,劇透歷史:從三國開始,冷泡茶加冰,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歷史上,倭國和朝新半島斷斷續續一直都有聯絡。
畢竟在隋朝時候就有倭國使者小野妹子來隋,稱廣神為“日沒處天子”,整得廣神非常不高興。
雖然跟隋朝互相整得不是很開心,但倭國很快就加強了和朝鮮半島的關聯,並且也得知了朝鮮半島有個爸爸級的高句麗。
隋朝很遠,但高句麗很近,倭國也一直視高句麗為進入朝鮮半島的最大阻礙。
隨後貞觀十九年二鳳親征,把倭國認為強悍的高句麗按著就是一頓暴揍,訊息傳回倭國國內後,倭國貴族震動。
貞觀二十年初,倭國發生了政變,新天皇即位後第一件事就是釋出了《改新之詔》,並在倭國曆史上第一次使用年號,年號為“大化”,因此這個也叫大化改新。
這個改革,說白了就是抓著唐朝直接抄就完事兒了,畢竟大唐能摁著高句麗暴揍,那跟強者學準沒錯。
抄三省六部制,八省百官制。
抄州縣制,改一改就成了國郡裡制。
均田制略微修改,成了班田制;租庸調製直接照抄,一個字都不動。
唐朝的先進位制度給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倭國的自信心空前膨脹,開始主動介入朝鮮半島的政局,百濟和高句麗聯合攻新羅,後面就有倭國攛掇的影子。
在這種事情上李治的嗅覺向來靈敏。
蘇定方出兵滅百濟的前夕,在李治首肯下,唐軍突襲了洛陽的倭國遣唐使駐地,不由分說扣押了全部的倭國人以防洩密。
等到倭國收到訊息時,李治已經在洛陽獻俘表功了。
唐軍已經實質性的進入了半島,皇極天皇很擔心再拖下去連湯水都喝不到了,於是態度決絕的推動出軍,並要親征。
不過不巧的是出征前夕皇極天皇這個女皇突然噶了。
新上任的天皇態度沒有這麼強硬,先是叫停了遠征軍,改為對高句麗和百濟的物資援助。
但同時又繼續打造戰船,徵召兵卒。
意思很清楚,主打一個既要又要:
唐軍猛的話就不過去,要是唐軍不太行,咱們就出兵撿漏。
但是對百濟和高句麗來說,兄弟正挨著打呢,你竟敢不來了?不行,必須騙來!
已經被滅國的百濟不斷的給倭國送唐軍俘虜,說唐軍不堪一擊。
都城被圍的高句麗臉不紅心不跳的給倭國寫信:
我們計程車卒膽勇雄壯,連破唐軍二壘,如今靠著兩個要塞阻擋高句麗猛士的腳步,但很快就會被我們攻破。
並如此形容唐軍:“唐兵抱膝而哭。銳鈍力竭,而不能拔。”
百濟和高句麗發動傳統藝能,直接把倭國忽悠瘸了。
倭國急不可耐的選擇了出兵。
只不過倆兄弟把倭國忽悠的太好了,倭國尋思著既然你們都在把唐兵按著打,肯定不需要援助。
那我直接去打新羅去了,咱們一起努力,朝鮮半島勢必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百濟和高句麗懵了,這和劇本不太對吧?
但劉仁軌大喜:我的劇本來了!】
“廣神……”李世民哭笑不得重複了一句。
雖然不明其意,但從直覺來說,怎麼看都不像好稱呼。
暫且按下不表,看著這小國的改則,李世民倒是饒有興趣,笑道:
“彼輩倒是輕鬆,我等數百年之規制,一夕而改。”
杜如晦冷著臉:
“既學我唐百種規制,唯獨不學我華夏禮儀,依然為禽獸之輩,恨哉!”
這倭國女天皇的野心很直接就讓他們想起來了後世所遭之災禍。
也因此杜如晦心中愈發不喜,前有對華夏天子不敬,隨後不過數十年就生出侵略之心,並在千百年後將此實施,真乃狼子野心之輩也!
眾人無不點頭。
如百濟這種,畢竟是唐不對在先,因此也就捏著鼻子認了。
可你這倭國就不一樣,得了我唐最大的好處,結果生出的第一個念頭竟想徵中國?
家狗尚且不噬主,彼輩真連家狗也不如。
“臣請學海師,以為陛下滅敵!”李世勣主動請願。
這是李世勣深思熟慮後的決定,畢竟西域太遠,而且若論騎兵之運用,他並不覺得自己有何出彩之處。
在後世歷史上能滅薛延陀更多的應該也是熟悉,畢竟他久鎮幷州,對突厥之輩的蠅營狗苟再清楚不過。
既然如此,那乾脆自請鎮海師,東有半島和倭國,南更有繁多群島,根本不缺做事兒的機會。
李世民矜持的點點頭,只是示意李世勣稍安勿躁。
如今唐軍已經開始攻略夷州,但此島土人不少,正缺一個文能安撫土人武能經略海師的夷州都督。
在心裡將李懋功加入備選名單,李世民隨即看到兒子為了不洩密果斷出手,不由得出聲讚賞:
“稚奴做的不錯。”
軍略欠缺,但政略上出手至少還挺果斷,像我。
說著李世民不由看了眼長孫無忌……嗯,確實果斷。
長孫無忌莫名看看陛下以為是讓他發表一下意見。
於是看著光幕上的政局變幻,長孫無忌慎重推測道:
“這倭國,應當還有親唐派。”
親唐派是後世在說到西域時經常提過的一個詞兒。
長孫無忌後來琢磨過,覺得對周邊小國來說其內部應該無外乎有何不同。
畢竟以小國擊巨唐,無異於以卵擊石。
小國當然不缺死國之輩,但更多的還是如那百濟王的孫子一般,渴望著被大唐授予榮華富貴:
“若是真的病逝,其出軍之計當一以貫之,而非如此搖擺不定。”
在場的都是人精,也瞬間都明白:
這個女天皇到新天皇之間的政策交接出現了問題,其政策的搖擺,背後可能就是兩派複雜的一場爭鬥。
李世民也沉默下來,這個道理他當然懂,但如何藉助小國的親唐派讓其擁護大唐不動搖,是個問題。
畢竟小國來唐朝覲,實屬正常,人家只要願意的話,一年來個三五趟也不嫌多。
但大唐若想要在小國內常駐並且能影響到小國的政局……
李世民心裡倒是隱約間浮起來一個法子。
但隨即有點糾結:此舉會不會太過霸道了?
一旁的劉仁軌眼含期待。
畢竟認真來說的話,誰不想青史留名?誰不想彪炳史冊?
這類問題從來都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只是劉仁軌從不覺得自己有何特殊之處,唯一被人議論過的大概就是上次親自將那個都尉杖責而死?
當時陳倉所有人都覺得他要倒大黴了,劉仁軌自己都做好了被問責下獄的準備。
但沒想到最終得到的是秉公執法的嘉獎。
而如今看著這神異之物,劉仁軌心裡也有期待:
莫非我真有將才?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