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九十三章 行業變遷,重生之乘風而起,二子從周,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不可能出手的。”周至笑道:“所以不管多少都只能是個聽著玩兒的數字。”
踢了踢硬臥下的箱子:“能夠把這些出手是正經。”
“切!那是我工美的東西。”費觀又開始鄙視周至:“最看不上你們這些個體戶,空著手去,擺明了就是還打算空手回,想著撿漏發財!”
“現在還能有多少撿漏發財的機會呀?世道都不一樣了。”
“也是,說起來啊肘子你算是晚生了十年,要是十年前你就有現在這身本事兒,遍地的寶貝可隨你挑啊。”
“對了,一路無聊,費叔你就給我們講講這行當裡頭的龍門陣唄。”
費觀從行禮裡邊取出一個飯盒,開啟來周至看著怪眼熟:“這些滷味……”
“吃過老張的拼盤,別的滷味都不香了,昨天我特意去了趟廚房,將他沒用完的所有滷菜都打包了,吃吃,我們邊吃邊聊。”
“車動了。”義兄看著窗外緩緩向後移動的站臺說道。
周至從自己包裡摸出一瓶老窖:“武哥今天可以喝點兒了吧?我們邊喝邊聊!”
江武從自己包裡也取出一大袋花生,笑道:“這個是山東大花生,戰友從北方帶來的,咱一路給它吃回去。”
列車速度漸漸地加快,很快開出了城市,開過了郊區,看上了兩側都是即將成熟的稻田的平野。
“說起咱們國家的古玩行當啊,經歷過幾次關鍵的節點。”費觀用食指和中指拈起一片牛肉放到嘴裡,泯了一口酒:“說起來啊,我們國家的古玩行,一句話就可以概括,那就是三十年裡,三場大變。”
“你們知道建國之初,咱們國家最多古玩的地方在哪兒不?”
“不是一直都在首都?”
“錯!那個時候,古董最多的地兒在東北,在常春!”
“那個時候啊,常春街頭文物以麻袋論價,不少國寶級珍品混雜其中,在當時古玩行被稱為‘東北貨’,各地古董商都到那兒去進貨。”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那個時候國人之間的交易已經大量減少,古董商收進文物,都是走的‘國際貿易’,下家都是歐洲、島國、米國的古董商,他們負責收購。”
“針對這種現象,國家雖然剛剛成立,東南西北都還沒有全消停,就先出臺了一個法規——《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緊跟著各地都逐漸頒佈了地方法規,併成立了文物管理部門。”
“這個法令所依據的觀念,是珍貴文物應當歸國家所有,只能在中國境內交易,不能外流。”
“這其實一直是不少老前輩們的共識,不少的收藏大家為了保住國寶不流向外國,不惜傾家蕩產。”
“但是少數人的道德理智,幹不過多數人的趨利之心,直到新中國這部法令的成立,才算是有效制止了文物的無序外流。”
“無序外流,其實就還是有外流的。”周至嘆氣。
“估計也沒有多少,畢竟一兩年後,中國基本上就沒有外國人了。”義兄突然來了個他特有的黑色幽默。
“喬老爺說得在理。”費觀笑道:“後來為了創匯,就把規矩改了,當時外貿、公安、文化,三部聯合發令,規定了三類文物不許買賣出口——以一八零年為界限,之前的所有文物;一八零年以後的官窯、家藏款文物;以及建國後新出土文物。不許出口,除此之外,都是可以買賣。”
“也就是東漢前的一刀切,東漢後的官窯器傳世品一刀切,建國後的一刀切,剩下的還能往外走,是吧?”
“對,差不多的意思。”費觀笑道:“不過到了那個時候,古董在國內基本已經無人問津,很多古玩行都衰敗的不行。”
“韻古齋那時候是琉璃廠最大的店,建國前有十來個人,後頭剩下了六個,寶古齋也就六七個人,通古齋除了掌櫃的外,就一個夥計,其他就都是連家戶了。”
“最後幹不下去了,都改了行當。韻古齋公私合營後做起了茶葉生意,韻玉齋賣起了糧食,寶華齋賣起了炒貨。”
“當然也不是全都改完變茶葉夥計米麵夥計。比如振華齋的耿寶昌,敦華齋的孫瀛周,就是把文物捐給故宮博物館,自己也跟著文物去了博物館,當了研究院。”
“更多的一部分,將店內的藏品捐獻給了國家,古董行則成了隸屬外貿系統領導的‘工藝品公司文物部門’,就類似我們工美的前身,而店裡的老闆和夥計,也就成了吃公家飯的人。”
“為什麼文物部門的上屬機構會是外貿部,是因為當時的觀念——文物屬於廢品,鼓勵以舊換新,出口到外國可以換取外匯,支援國家建設。”
“後來又因為文物業務包含舊書,於是又劃歸新華書店,成立新華書店文物科,之後不久,因為它的更多業務與圖書業無關,就獨立出來,成為一直延續下來的文物商店。”
“有些商店能夠做大,就成了兼營工藝美術品的商場。”
周至明白了:“這就是為什麼蜀都新華書店,工美商場,古籍書店都挨在一塊兒的原因,因為之前本來就是一家!”
“就是這個道理。”費觀笑道:“後來就是這個國家文物總店管理著各地的文物。主要任務就是三件事兒——收貨,送貨,賣貨。”
“收貨就是以收集流散文物、向博物館和研究機構提供文物為第一要務。那個時候有收購文物權力的單位,只有文物部門和出口公司。”
“拿行市最大的首都來舉例,首都文物商店在城裡設立了三個收購站,分處西單、琉璃廠和地安門,除了三個坐店,文物商店的師傅被分為東北、南方、西南三個小組,常年在外收集。”
“這些人基本就是合營前古董行的老夥計,他們是行家,眼力好,門路熟,他們去看東xz家才拿出來給看,新人去了,藏家都不敢拿出好東西來。”
“這種情況到了六零年又發生了變化,六零年以前,收購的同時也有買賣,因為老師傅帶有老作風,價格合適的時候就會轉賣;而六零年之後,買和賣就分工了。”
“文物商店收購上來的東西,經鑑別後,把文物價值高的送交總店,統一調配給各地的博物館、研究機構。其餘的分為三等,由文物商店出售。”
“第一等放在商店的‘內櫃’,通常在樓上,專供重要客戶,行家裡手。”
“第二等在‘中櫃’,面向廣大民眾。”
“第三等就是可以出口的大路貨,掛上了外賓供應處的牌子,所謂‘外櫃’專賣可以出口的文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