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八百里加急,雲南捷報
姓姓姓姓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13、八百里加急,雲南捷報,大明,本來想擺爛,結果系統來了,姓姓姓姓徐,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話分兩頭,先不提朱楩率領大軍繼續行進,回頭趕往大理準備消滅刀幹猛的部隊。
此時先說一句題外話,那就是古時候如果遇到緊急事件,有一句話叫做八百里加急。
這是最早出自大唐六典的記載。
也就是說早在唐朝,就已經有八百里加急了。
比如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
可唐玄宗僅在六天之內就得到了訊息,可見當時已經達到了日行五百里的最快速度。
而且古時有驛站,可謂是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如今沐英向朝廷傳送的,就是八百里加急級別的奏摺與戰報。
從昆明到應天,也就是南京,距離至少有幾千公里。
即使是現代的高速公路,也有兩千公里,何況是明朝時期?
可是在八百里加急之下,驛騎一路突飛猛進,而且還是日夜兼程,並且換人換馬接力程序。
就這樣,當初朱楩走了足足一個月的距離,在十天之內,就有一騎闖入到應天城內,而且一路高呼:“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雲南捷報,雲南大捷。”
可惜這不是皇帝派出的八百里加急,否則情況緊急時,驛騎甚至可以喊一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比如召回岳飛的,就是一天內連發十二道金牌。
而此時的朝堂之中,朱元璋正在開大朝會。
朝會分常朝、小朝會和大朝會。
常朝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早朝,以及一般人不太瞭解的午朝。
早朝和午朝也有分別,各自奏請與討論的事務不同。
小朝會一般是皇帝叫來親近的大臣,在內殿偏殿進行洽談,商量一些事情。
而大朝會就很重要了,一般都是年初或者年末,以及有重大情況才會召開的。
這幾日由於雲南戰事,朱元璋已經連續三日召開了大朝會,與滿朝文武談論此事。
如今和明末黨派林立可不一樣,加上朱元璋撤掉了宰相職務,使皇權高度集中。
其實要不是永樂帝,也就是朱棣懶惰,最後搞什麼內閣制度,明朝皇帝的權力,甚至遠遠不是清朝皇帝可以比的。
朱元璋才是軍政一把抓,大事小情全是他一個人說的算,這滿朝文武都只是給他出主意的,卻沒有人能給朱元璋做決定。
不過此時也沒有人敢拖後腿,一聽說了雲南思倫發號稱三十萬大軍,以及結盟了阿資部二十萬大軍,起五十萬大軍竟然要造反,朝廷上下只有一個聲音。
“此獠當誅。”
無論是文官集團,還是武將們,都只有一個打算和想法,那就是必須徹底滅掉思倫發。
朱元璋當然也是這樣的想法,不過他的臉上憋著一股怒火,眼中也滿是怒氣。
他沒把沐英幾日前送達的奏摺公開,因為裡面不但傳達著沐英要死戰的信念,更說明了,正是朱楩那個逆子肆無忌憚胡作非為,這才破壞了自己的大計。
這一戰本是明朝與思倫發代表的麓川餘孽的決一死戰,可那個逆子竟然以大理區區幾萬護衛所,竟然就敢出城迎戰?
朱元璋是又氣又急,氣得是朱楩破壞了自己的大計,不過他也著急,那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啊。
朱元璋雖然深愛馬皇后,在馬皇后死後決定永不立後,在朱元璋的洪武年代,只有一位皇后就是馬皇后,之後再無皇后。
可朱元璋並不介意其他兒子不是馬皇后所出。
哪怕朱楩再混賬,也該是他這個老子來收拾,等叫回來以後是軟禁還是抽鞭子,那是他這個父親的特權。
你一個區區土司也敢傷害我洪武大帝的兒子?找死?
可應天距離雲南太遠,朱元璋知道,即使現在派兵遣將,也晚了。
朱楩啊朱楩,你不好好據守大理的高城厚牆,怎麼敢出城迎戰的啊?他一直都這麼猛的嗎?
朱元璋一陣恍惚,彷彿幾個月前,那個瘦瘦小小跪在自己面前,竟膽敢提前要就藩,卻不敢抬頭看自己一眼的身影就在面前一樣。
朱元璋老了,人越老,對子嗣與親情就越加重視。
毫無疑問,朱楩是完了,一旦此事結束被朱元璋叫回應天,恐怕就是圈禁的局面。
但是朱元璋仍然不想得到朱楩被殺的訊息。
滿朝文武還在討論著關於發兵的事。
“陛下,臣願再次領兵征討雲南,”朝堂上,傅友德挺身而出,當仁不讓就要再次作為徵南大將軍。
畢竟十年前,就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連藍玉和沐英都是他的左右副將,才一舉平定了雲南,以及徹底消滅了北元餘孽。
連藍玉在傅友德面前,也心甘情願說道:“臣願再次作為大將軍副將,這次誓要徹底平定雲南,消滅思倫發等人。”
藍玉最經典的捕魚兒海戰役發生在洪武二十一年,也就是三年前,可是在傅友德面前,他還沒有狂妄到去爭奪徵南大將軍的頭銜。
朱元璋看著兩人,點了點頭,再加上沐英的話,此三人可謂是如今明朝武將的中流砥柱。
沒辦法,湯和已經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去了,而徐達雖然沒死,也退居二線幫自己打理朝政了。
(關於徐達沒死這件事,前文提到過,暫且不提了。)
“徐達,你覺得該當如何?”朱元璋轉頭看向武將首位,徐達就站在那裡。
不論是以徐達身經百戰,戎馬一生,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不朽的功勳。
還是他魏國公的爵位。
徐達都是當仁不讓的,當朝武將第一人。
除非常遇春死而復生,或者湯和回來,可就算如此也得排在徐達的後面。
因為常遇春死的太早,功勳不如徐達,並且常遇春曾經還是徐達的副將。
至於湯和則是因為有過酒後失言,導致朱元璋後來論功行賞時,湯和止封了侯爵第一,還是朱元璋後來又念湯和相從之久,才進封信國公。
說了這麼多,只是講徐達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可以說是除了馬皇后與親兒子以外,最信任最為倚重的老兄弟了。
別輕信野史的什麼燒鵝事件,以朱元璋的殺伐手段,他要殺就不會只是殺徐達一個人。
連那李善長,不也因為莫須有的罪名,在退休之後還因為十年前的胡惟庸案而株連全家老小。
可是徐達後人,乃至到了崇禎朱由檢之後,都有清世祖實錄記載了魏國公的繼位者。
足以說明朱元璋和朱家對徐達和徐家從未有過虧欠。
於是到了此時,朱元璋也想聽聽老兄弟的意見。
而就在徐達抬頭正要開口時。
朝堂外傳來一聲高呼:“八百里加急,雲南大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