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閒得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五章: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我比崇禎大一歲,實在閒得疼,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不少部落被攻擊時得以逃出生天的青壯年騎士散而復聚,一直尾隨跟蹤浩浩蕩蕩的大隊伍。
他們都知道,隊伍越大越難帶,覺得他們有可能逮到機會搶出家人。
誰曾想,耿章華派遣的巡邏隊多得沒法掌握規律。
尾隨者不斷被發現,接下來就是被更多巡邏隊圍追堵截。
幸好智、勇、雙、全、鵬、柳傳宗等等都在第一時間用蒙古語大聲宣傳。
告知陷入包圍圈的喀喇沁散兵遊勇,他們的家小沒有被屠殺。
如果他們選擇投降,立刻發還家小。
如果他們因為負隅頑抗被陣斬,他們的家小會被牽連,從此成為奴隸。
絕大多數逃出來的青壯年意識到沒法過冬,其實早沒了鬥志,之所以還留戀不去,是因為舍不下心中的家。
被圍住勸降時,沒發現一個願意捨身全節的。
當然,韃子不讀四書五經,不懂得“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他們屠殺弱小時窮兇極惡,面對強者時跪得毫無心理負擔。
因此每天都有幾十甚至於上百喀喇沁騎兵歸降,西歸的人馬越來越多。
看著大雪紛飛,耿章華長吁一口氣,只要再加緊巡邏幾個時辰,躲在附近窺探的,偷偷尾隨的都將要無處藏身!
一兩天過後,大草原上的風吹雪就能把所有的痕跡抹掉。
哪怕建奴和喀喇沁人再次組織起幾千上萬的聯軍,想要及時準確發現這彪人馬的行蹤也是不太容易。
黃毅帶領人馬攜帶繳獲來到赫丹巴特爾部過冬營地之時,鵝毛大雪剛剛開始下!
他當時就樂了,居然大聲喊一嗓子:“瑞雪兆豐年啊!”
明末正是小冰河時期,極端氣候增多,不是旱就是澇,要不就是蝗蟲蔽日。
再加上朝廷文恬武嬉,吏治崩壞,人民大量逃亡成為流民,官府根本無力、無法興修水利。
所以雨水稍微多點就形成澇災,少一點又是旱災,旱災過後,第二年如果雨水偏少蝗蟲就有可能成災。
黃毅深知大明的滅亡其實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人禍的破壞力遠勝於天災。
人心齊是可以對抗天災的。
根據地的地盤和勢力範圍應該是後世張北縣、商都縣、康寶縣、赤城縣、興和縣的地盤,可發展的空間廣闊。
隨著實力的增長,完全可以拿下整個壩上地區,這裡的總面積有後世兩個江蘇省那麼大。
壩上地形為丘陵、平原,東南高、西北低,河網密佈,水淖豐富。
這裡有內蒙古高原內流區水系、永定河水系、察汗淖爾水系、安固裡淖水系、潮白河水系白河流域等等水系,河流很多,中小湖泊一百幾十個。
《仙木奇緣》
還有鹹度是海水兩三倍的鹽湖。
後世的赤城縣有“塞外明珠”“京北水城”之譽。
關鍵問題是這裡的河流、湖泊都是自然形成的,都是肆意橫流的,絕大多數是季節河。
雖然這裡的總水量不缺,但是在自然狀態下,會造成莊稼旱的時候乾死,澇的時候淹死。
根據地的工作重點是因地制宜修建水利設施進行小流域治理,已經完成了二十幾個大小不等的水庫蓄水。
黃毅從來不盲目開墾田地,一開始就是挑選地勢相對平坦,土層比較厚,草木茂盛的盆地下手。
優選靠近河流的地塊,自然條件達到要求的田畝並不是很多,絕大多數田畝要靠人為。
這就得合理規劃水庫的位置,計算灌既井的數量。
漢族人口多了,明年就得分出一部分擅長種田的老百姓在開墾的盆地邊上安家落戶。
民居不能分散,採取築堡集中居住的方式方法。
可以參照有利於防守的客家土樓模式,一村一堡,幾百人集中居住,遭遇敵情時全村進堡堅守。
全民皆兵是必由之路,根據地的老百姓都知道且領教過了韃子、建奴的兇殘,所以根本不抗拒民兵操練。
幾百人的村堡齊心協力守衛,能夠拿起武器戰鬥的肯定超過七成。
計劃中最遠的村堡或者村寨離根據地城池不可能超過二百里,只要堅守一兩天,根據地騎兵就能趕來救援。
根據地城池方圓三十里內的可耕種的土地都已經開墾了,接下來尋找方圓五十、八十里內的盆地。
如此遠的距離,即便有馬車接送,農民住在城池裡每天出城種地也不現實。
隔二三里修建一些能夠容納一百人在無霜期居住、勞動的簡易窩棚,相隔十幾裡修建一座能夠容納幾百人過冬的小型城堡必須有。
明年開墾荒地就得和修建城堡、簡易窩棚、水庫、灌渠、灌井同步進行。
甚至於有些地塊是先修渠、打灌井,後開墾。
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與天鬥,利用水利設施抗洪排澇力爭旱澇保收。
只要能夠做得到田地不幹旱得開裂,次年遭遇蝗災的機率小多了。
況且黃毅還會鼓勵根據地人民發展養殖業。
其實用不著鼓勵,只需出讓老百姓覺得有利可圖的價格大量收購雞蛋、鴨蛋、鵝蛋就行了。
那時,為了節省飼料,老百姓自然會趕著雞鴨鵝去田間地頭吃蟲子、吃草。
黃毅還有個設想,那就是做羽絨服,屆時肯定要大量收購鴨毛、鵝毛,又能為農民增加收入。
總而言之,水對於根據地實在是太重要了!
有了這一場大雪,來年春天從燕山山脈流出來的水源足夠讓根據地的水庫蓄到滿足灌既的水。
灌既用水不缺,收穫就能夠保證,根據地的基本口糧就用不著發愁了。
開墾的田畝都得輪種,麥子、糜子、青稞、高粱,徐光啟天津試驗田育種的番薯、馬鈴薯、玉蜀黍等等。
當然,還有一部分是來自後世的玉米種、麥種。
這都是耐寒的農作物,應該是黑龍江省的農民自留地裡自己留種的品種。
張氏、何守業等等以為黃毅交給他們的是來自弗朗機的良種,小心翼翼伺候。
稻子沒能發芽,讓他們幾個無比沮喪,幸好玉米和麥子的產量讓他們眼前一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