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閒得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二十三章:價分三等,我比崇禎大一歲,實在閒得疼,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葉惠玲乘著宣大總督和兒女們相談甚歡之時,把賣戲票爭取為根據地賺回一些錢糧的計劃說了說。
耿如杞沒覺著買票看戲有什麼不妥,不但不反對,還建議票價分三等。
一等票在前排最中間的位置,有桌椅果盤熱水,只安排五十張,售價一兩紋銀。
二等票一百五十張,只賣三百文,只有坐椅沒有桌子和果盤。
三等票位置要不靠邊要不靠後,全部是大長凳,票價只要一百文。
耿如杞還特意說明了為何不給一等座的看客泡茶,只需要及時提供開水。
那是他久居高位,知道達官貴人的嘴刁,給他們泡粗茶是肯定不喝的。
泡好茶肯定不行。
況且多少銀子一兩的才算好茶?標準怎麼拿捏?
一般情況下,講究的達官貴人去茶樓、戲園子都是自帶上好的茶葉,來看戲應該也是如此。
所以只給開水即可。
他還讓左芳蓮、葉惠玲別急著轉場,先在宣府演夠了再說。
安全問題不是個事兒,總督行轅門前的閱兵廣場上誰敢撒野?
左芳蓮、葉惠玲、小九原本沒有計劃著把看戲的分為三等。
為了攜帶方便,馬車上運來的是六條腿可以坐六個人的大板凳九十張。
現在按照宣大總督的意思不僅僅要張羅椅子還得準備八仙桌。
這些東西少有現成的賣,人生地不熟的三個管事一時間還就真的弄不來。
還好耿月如和耿月靈出手協助,讓家奴們把家裡的椅子和八仙桌拿來了。
她倆還派人去其他官員家借,去請李維達幫忙,總算在半天內湊夠了二百把椅子十三張八仙桌,沒耽誤開演。
宣大總督帶領宣大的一眾文官武將評審弘揚正能量的大戲《氣壯山河》,簡直就是一次免費的推廣。
說實話,這年頭的當官的或許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但一個個都是享樂高手。
宣大來看過戲的老爺們絕大多數都迷上了大戲裡的唱段,故而第一天戲票就是妙光,五十張一等票只買了三家。
耿如杞覺得黃毅希望這部戲賺些錢實在太小家子氣,但是能夠體會到根據地對錢糧的需求的迫切性。
願意成人之美!
他認為在宣大上演這部大戲不僅僅有意義,還能成就教化之功。
所以他欣然同意為《氣壯山河》寫劇評。
不僅僅是他,耿如杞還邀請宣大官職僅次於他的大同巡撫、宣府巡撫、山西巡撫、山西布政使、兵備道等等寫劇評為《氣壯山河》宣傳。
所以在劇場蒙古包入口處,樹立著十個張貼著紅紙的廣告牌。
每一個廣告牌都有一人高,都有不少讀書人圍著讀得搖頭晃腦。
宣大的高官如此抬舉這部戲,不差錢的達官貴人、富賈豪商、地主老財當然捨得花一兩銀子看個新鮮。
這年頭的娛樂少之甚少,戲劇僅僅是少數大家族能夠享受的。
這種容納五百人看戲的場所,僅僅是氛圍就讓坐在貴賓席位上的達官貴人們心裡倍兒爽。
《氣壯山河》的情節緊湊,不僅僅有文戲還有武戲,唱腔新穎,唱詞富有詩意,立刻被太多貴人喜歡上了。
如此好戲,僅僅是看一遍怎麼夠?僅僅是自己看,不帶上嬌妻愛妾怎麼行?
接下來比較有意思,場場爆滿,簡直是一票難求,還出現了倒賣戲票的黃牛黨。
無防盜
官場送禮多了個花樣,送戲票,而且是一送幾十上百張一等票,可以連看六場。
為什麼是六場?
那是因為劇組售票處的戲票只預售三天。
哪兒人多,哪兒就有商機,捨得花一百文、三百文甚至於一兩銀子看戲的都是捨得消費的金主。
於是乎,太多小商小販聞風而至,賣小吃的,賣胭脂水粉的,賣乾果瓜子的等等不一而足。
宣大總督衙前街上熱鬧非凡,閱兵廣場擺滿了攤位,都有點小吃嘉年華的味道了。
一時間宣府呈現出畸形的經濟繁榮。
維持秩序,緝捕盜匪的衙役們都不叫苦喊累,因為分到手的攤位費讓他們都發了點小財。
劇組在宣府唱戲的這些天,耿家就兩個字“開心”,耿月如、耿月靈以陪老夫人看戲的由頭成天幫著劇組張羅。
一場戲一個多時辰,一天演兩場戲,下午一場,傍晚一場。
七天後,算算賬,拋去所有的開支,劇組居然盈利七百餘兩銀子。
因為已經預售了三天的戲票,下一站去大同的時間延後再延後。
宣府和大同不一樣,那裡有位世襲了十幾代的藩王——代王朱傳火齊。
明朝的災難不僅僅是來自於文恬武嬉,黨爭不斷,還有一個根本原因,老朱家太能生。
藩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等等實在是太多了。
為了供養十幾萬白拿俸祿的宗室,朝廷就要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更不消說還有許多宗室為非作歹、巧取豪奪。
進士出身的耿如杞不怕藩王,已經派人給太原的晉王朱求桂、大同的代王朱傳火齊送去了帖子。
說明了《氣壯山河》劇組是他倡導、排演的大戲,是為了教化萬民齊心協力共御韃子、建奴。
他還客客氣氣邀請王爺看戲,請王爺多提寶貴建議。
禮多人不怪,事先打了招呼,如果王府的幫閒還敢砸場子,宣大總督就敢派兵抓人、殺頭。
其實耿如杞心裡也一直是有股邪火!
任誰被逮捕下獄等著殺頭都會留下心理陰影。
耿如杞也不例外!
他活明白了,手上有一支如臂使指又能打的部隊比啥都重要!
王爺敢做得太過分,老耿就敢帶兵去打臉。
……
如今的李維達在宣大總督的轄區可謂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他家的生意越做越大。
別家是從揚州往邊塞販運淮鹽,李家用不著,因為根據地就在生產青鹽。
那是根據地的地盤上有個比較大的鹽湖,鹹度是海水的兩三倍。
黃毅知道地方,當然要自己生產食鹽。
根據地的日照充足,曬鹽相當容易,產量多了,遠大於根據地的需求,當然要考慮售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