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率以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土法煉鋼,初唐小閒人,子率以正,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人一同來到張三叔家,李讓用木炭畫出了鼓風箱大致的樣子,便和兩位長輩一同動手起來。
有曲轅犁珠玉在前,兩人也沒有多問李讓弄這些東西是用來幹嘛,這倒是省了李讓不少口舌。
半個時辰之後,一架外表望著與棺材差不多的鼓風箱就呈現在三人面前。
張家二叔和三叔充分展示了工具人該有的品格,李讓叫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
三人將鼓風機扛到張二叔家,李讓告知了兩人此物的用途,交代他們和點稀泥將此物連結到鍊鐵的爐子上,自己便找來一些木炭開始研磨起來。
高碳鋼,顧名思義,便是含碳量比較高的鋼材,其堅韌度和延展性都不是大唐的鋼材能比的。
想要煉出高碳鋼,自然燒不了木炭。
說起來,這木炭真的是個好東西,能過濾毒素,能用來製作火藥,就連鍊鋼都不開它。
忙碌了一整天,李讓磨完木炭,爐子也改造成功了。
眼見張二叔和三叔目光灼灼的盯著自己,等待下一步的指示,李讓大手一揮道:“該吃飯了!”
說完,率先朝田埂邊走去。
兩人面面相覷,隨後只得跟在李讓身後去覓食。
倒不是李讓不急,主要是爐子上的稀泥沒幹,開不了火,燒火烘乾的爐子會開裂。
三人來到田埂邊上,以王叔和趙大伯為首的幾個漢子頓時湊了上來。
“二娃子,額已經跟大家都說了,這幾天不去長安。”
望著邀功似的王叔,李讓也沒讓他失望,伸出大拇指肯定道:“王叔,幹得漂亮!”
得了李讓的誇獎,王叔頓時眉開眼笑起來。
“不妨事不妨事,額是村長,有這個義務提醒大家。”
王叔謙虛了一句,隨即問道:“二娃子,長安去不了,縣城總能去吧,雨季來了,夏收的糧食可禁不起久放,會長芽滴。”
“縣城可以去!”
李讓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夏糧收上來,官府會派差役來村子裡收稅。
但剩下的糧食官倉和那些糧商可不會上門來收,只能村裡人趕著牛車去縣城或者長安賣。
往年都是去長安,因為長安東市的糧商給的價格要好一點。
但今年李讓既然不讓大家去長安,那去縣城也行,左右也虧不了幾個錢。
閒聊了一陣之後,李讓說道:“王叔,張家二叔和三叔這幾日可能要和小侄忙碌一陣,下不了地,只能勞駕您和諸位長輩多擔待點。”
“這有啥問題麼,恁要幹啥儘管幹,恁王叔還莫老咧,這點糧食,村裡人一人一鐮刀,三天都收光咧。”
“行,那就勞駕諸位長輩了,等夏糧入土,小侄請大家喝酒,不醉不歸那種!”
王叔的話說得豪邁,李讓也不由得被感染。
太平村這些長輩,對他好得確實沒話說。
坐在田埂邊上,吃著粗糧,吹著天南地北的牛逼,不知不覺,夜已深。
一眾村民看著眼前他們努力了三天的成果,臉上全都露出滿足的神情。
三天時間翻出六百畝土地,這要是放在以前,誰敢想?
“都死回去睡了,明日收糧!”
王叔喊了一嗓子,村民們頓時一鬨而散。
是該回去睡覺了,翻地固然有成就感,但收糧才是重中之重。
李讓回到小樓裡,睡得格外安心。
第二天一大早,李讓便來到了張二叔家。
比他更早的是村民們,天還不亮就扛著鐮刀下了地。
這一天,整個關中平原都熱鬧了起來,一年一度的夏收,就在這麼一個普通又平凡的早晨開始了。
若是有人此刻能飛到天上,定能看見此時的關中平原上秘密慢慢的佈滿了小點,那是一堆又一堆的麥垛在田野上豎了起來。
這些麥垛,最終都會成為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石。
什麼是盛世,有足夠的人,還有足夠的糧食,那就是盛世。
現在大唐糧食不多,人口也不多,但...總有一天,人們能看見盛世的曙光。
李讓和兩個叔叔也沒閒著,浩浩蕩蕩的開始了他的鍊鋼大計。
張二叔負責燒火,張三叔負責將風箱拉得轟隆作響,李讓則是負責觀察和記錄。
他不指望第一爐就練出合適的鋼材,所以這實驗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
投放了多少原料,出爐時需要加入多少碳粉,都需要詳細記錄。
爐子裡的木炭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散成飛灰,陶土做成的坩堝中,鐵水也開始融化。
大熱的天氣再加上火爐的炙烤,很快就讓三人汗流浹背。
感受著火爐的炙烤,張二叔滿臉激動的看著風箱誇讚道:“好寶貝,當真是好寶貝,有了這麼高的溫度,老漢斷定,這一爐鐵必能出鋼。”
張二叔是鐵匠,一個鐵匠平生最大的追求,就是能煉出一爐好鋼。
爐子之中的木炭急速燃燒,透過璧爐上的觀察窗,幾人很容易就能看見通紅的鐵水上不斷的冒出黑點,又被極高的溫度消融。
那些黑點就是鐵水之中的雜質,只需要將雜質燒完,鐵水便能出爐了。
不知道過了多久,鐵水上終於不冒泡了。
張叔急忙用長長的鐵鉗將閥門拉開,通紅的鐵水便順著預留出來的小勾流進了另一個坩堝。
李讓急忙將提前稱好的碳粉撒了進去。
爆出一陣火星之後,剩下的就是等待鐵水凝固,看看強度如何了。
第一爐還沒凝固,李讓便緊密鑼鼓的開始了第二爐。
提前記錄好投料,第二次就不用隨時守著了。
李讓便找來刻刀和鑿子開始製作袖箭的筒,也就是發射器。
單筒袖箭是以套筒和箭矢組成,除了用於彈射的彈簧和箭頭之外,其他部件都可以用木頭代替。
畢竟單筒袖箭追求的是輕便,如果全部都用精鋼製作,那重量就上去了。
李讓搗鼓了一陣,在單筒之中預留了六枝袖箭的位置出來。
一支箭頂不了什麼大用,所以李讓選擇的是做連弩的做法。
第二爐鐵水融化時,第一爐煉好的鋼材也凝固了。
張二叔選擇用馬尿來降溫,然後三人便得到了一塊佈滿了暗黑色花紋的鐵坨坨。
看著這一坨鐵疙瘩,張二叔眼睛都紅了,他這輩子還是第一次看見這種品質的鋼材。
李讓用小錘子輕輕敲擊了一下,發出叮的一聲脆響。
清脆的敲擊聲傳入三人的耳朵,張二叔當即激動到:“好鋼,這是上等的好鋼啊,只怕是用來做百鍊鋼刀也綽綽有餘。”
反觀李讓的表情就要平靜得多了。
聲音太脆,代表鋼材的硬度高,用來打刀劍合適,但用來製作彈簧的話,延展性就差了點。
李讓取過本子寫寫畫畫一陣,天色便黑了下來。
第二爐鋼水出爐,李讓強撐著睏意等著,終於在三更時分得到了一塊可以用來做彈簧的鋼材。
但今天肯定是做不出來了,夜色太晚。
李讓也不準備回家了,便在張二樹家將就一夜。
...
時間就這麼過去了三天,李讓最終也沒有做出來後世的那種鋼絲彈簧。
沒法子,這個時代的工藝太落後了。
李讓試過將鋼材製成絲,然後再找模具纏繞成線圈。
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得到了一個看起來像彈簧的東西,彈力卻很小。
至於純手工掰出來的彈簧,彈力倒是有,就是圈子一圈大一圈小,受力不均勻,導致射出的箭矢總是沒法得到準確的射程。
李讓又是個追求完美主義的,這樣的殘次品他當然不會要。
不過,單筒袖箭最終還是被他製作出來了。
張三叔給李讓出了個主意,便是將鋼材製成薄板,然後反覆摺疊,也能達到彈簧的效果。
要不怎麼說勞動人民的智慧不簡單呢。
李讓就這麼一試。
誒,單箭射程二十米依舊能夠射穿尋常鐵甲的連弩袖箭就這麼問世了。
與此同時,夏糧的收割過程也即將踏入尾聲。
只剩下一些距離村子比較遠的地裡還有小片小片的糧食沒來得及收割。
李讓將袖箭佩戴在手上,以寬大的袖袍遮住,便辭別了兩位叔叔來到穀場之上。
這會兒的穀場熱鬧至極。
第一天收割的麥子,已經徹底控幹了水分,被男人們運到了穀場之上。
女人們熱火朝天的在穀場上用一種叫做糧解的工具打麥子。
一堆一堆打出來的麥子堆在穀場上,讓人看一眼就心生滿足。
剩下的麥稈也不會浪費,墊豬圈,做馬料,修補房頂都能用到。
莊戶人家,總是能將任何東西都利用到極致。
男人們則是分出一部份運糧,一部份去收割那些離村子比較遠的糧食。
李讓在穀場上找了一圈,卻沒有找到王叔的身影。
問了一圈在場的伯孃嬸孃們,也說沒有看到,不由得讓他心裡有些奇怪起來。
他來穀場,就是為了找王叔說說袖箭的事情。
他總要踏上官場的,也會有政敵,難保不會有人對他身邊的人下手。
所以他創造袖箭的的目的,既是為了防身,也是為了武裝村民們,讓他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有一點自保之力。
穀場裡不見王叔,李讓便轉身朝地裡走去。
只是還不等他走出幾步,就見不遠處王叔一臉驚慌的朝他跑了過來,一邊跑一邊喊:“二娃子,不好了,虎娃子出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