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率以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5章 立國之艱,初唐小閒人,子率以正,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拒絕江南士族的招攬,對於李讓來說並不算什麼難以抉擇的事情。
不誇張的說,他現在在大唐就是個香餑餑,想要招攬他的人不在少數。
但還是那句話,他自由慣了,不喜歡約束。
他要是有那個心,當初就不會拒絕唐儉的培養。
畢竟莒國公府這棵大樹,也不比顧氏差。
退一萬步說,就算他真要準備投靠哪一家,江南士族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他投效莒國公一脈,再不濟投靠程家或者長孫家,能獲得的政治資源和物質支援,比起投效江南士族得到的只會多不會少。
只是沒有這個必要。
歸根結底,所謂的背靠大樹好乘涼,遠不如自己成長為參天大樹來得更加簡單直接。
更何況他李讓並不是一個多差的人,他是有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潛質的。
他現在唯一所欠缺的,只是時間。
走出望江樓的大門,李讓就沒有再回頭,只是吩咐親衛去告知金城玩夠了記得回家。
他則是帶著紈絝們在城裡逛了一圈,採買了一些小玩意兒便回到家中,繼續開始他的鹹魚生活。
端五一晃而過,隨著盛夏的來臨,江南的天氣越發炎熱。
天氣涼快的時候,李讓還會出門去揚子江釣釣魚,偶爾還會去街上逛一逛,感受一下江南風情。
但天氣變得炎熱之後,別說李讓,就連紈絝們都不怎麼出門了,每日裡就是躲在院子裡游水。
李讓本來是連游水都懶得遊的,但最終還是抵不過兩脾日益劇增的肥肉。
自此,侯府後院自揚子江牽引活水用來養魚的魚池,就變成了李讓帶著紈絝們玩水的樂園。
沒法子,游水可以減肥。
而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整個夏天,一直到第二季稻穀穗充盈才終於結束。
七月,是初秋的七月,也是豐收的七月。
和李讓當了一整個夏天鹹魚的紈絝們,又重新拿上了鐮刀,開始了他們的收割任務。
紈絝們叫苦不迭,但李讓沒有給他們任何偷懶的機會。
每日必定是一大早就將紈絝們從被窩裡抓起來,讓他們換上幹活的短衫,提著收割稻穗的鐮刀,他則是手持馬鞭,跟在紈絝們屁股後面,非常完美的完成了他的監督任務。
第二季稻種的收割時間遠比第一季要長,整整持續了二十多天時間。
因為多出來了一百二十萬畝的稻子。
是的,江南世家後面恭獻出來的那一百二十萬畝土地,收割的時間上和前面的一百三十萬畝土地並無任何區別。
也就是說,早在顧家的老傢伙找李讓要和他聯姻的時候,他們已經和朝廷談好了那一百二十萬畝土地的歸屬。
甚至連稻種都已經悄摸運了過來。
對此,李讓除了在心裡暗罵姓顧的老傢伙真雞賊之外,剩下的也就只有滿心的欣喜了。
現在整個江南,三季稻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驚人的二百五十萬畝。
就算因為種植的面積太廣泛,導致三季稻的產量略有下降。
但每季產出的糧食,也不會低於五百萬石。
要知道在以前,朝廷可是沒有這五百萬石糧食的。
也就是說,站在朝廷的角度,這五百萬石糧食相當於是白撿來的,是預料之外的收穫。
五百萬石糧食,如果只看紙面資料,足以供應十萬大軍五年所食。
當然,算賬肯定不能只算紙面資料,還要根據實際情況。
以江南到長安再到河州為例。
江南至長安單邊距離三千里有餘,長安再至河州邊州直線距離又是三千多里,一石糧草想要從江南運到邊疆,路上的民夫至少需要消耗掉十倍以上的糧草。
這五百萬石糧食從揚州轉運到河州,足足將近萬里之遙,路上的消耗不是一個小數。
但即便如此,一季的糧草就算支撐不了一場國戰,支援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戰爭卻也不算太難。
第二季糧食入庫之後,李讓算過一筆賬。
歷史上大唐平滅吐谷渾,是貞觀九年的事情,大唐一共出動兵力十餘萬,歷時四月餘。
李讓就按照李靖帶著十萬精兵,三十萬民夫出征的資料來算。
四十萬人吃加上馬嚼再加各類損耗,每月消耗的糧草大約在百萬石上下。
若是以這個資料將時間延展到一年,就是一千二百萬石。
這是李讓往寬裕了算,算出來的資料。
也就是說,只需要江南種植三季稻米,便能支撐一場國戰。
現在是貞觀六年的七月,第二季稻米產出的五百萬石糧食已經入庫。
如果照這個演算法,最多明年七月份,大唐便能向吐谷渾出兵。
儘管這個資料並不準確,但李讓當時得出這資料之後,心頭仍舊火熱無比。
大唐貞觀年間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有很多,像什麼唐滅東突厥之戰,滅吐谷渾,滅薛延陀,滅高昌,滅龜茲,滅中天竺,徵高句麗......
但能稱得上國戰的,唯有滅東突厥和吐谷渾兩國。
這兩個國度,無一不是控弦之士數十萬,幅員遼闊百萬裡的超級大國。
但就是這麼兩個強大的帝國,都是在貞觀中前期被大唐滅掉的。
真正瞭解過大唐建國之艱的人都知道貞觀初年的大唐是個什麼樣子。
那是真的一窮二白。
人口從隋朝大業年間的五千多萬銳減到一千五百多萬,各路諸侯征戰幾乎將整個中原打成廢墟。
唯有江南和嶺南還算完整。
但江南有江南世家盤踞,嶺南只聽馮家的命令。
就是這樣一個地獄開局,李世民愣是憑藉著他強硬的手腕和無以倫比的智慧治理出來一個貞觀之治。
滅國無數的同時,國家還能越來越強大。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封建史,貞觀初年這樣的情況絕對是獨一份。
李讓心頭為什麼火熱?
因為他真的利用他的先知先覺之能,替這個年輕無比的帝國積攢了一份家底。
儘管貞觀七年平滅吐谷渾還只停留在理論上。
但就算理論能夠比歷史上提前兩年,那也是巨大的成就。
兩年,別小看兩年。
兩年能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