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全縣第一老大難
黎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8章 全縣第一老大難,官場棄婿,被渣後走上仕途巔峰,黎鼎,書無憂),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林秘書,你對陳鎮更瞭解,你有什麼好的幹部推薦?”趙蓀問。
林西嶽搖頭。
楚建國忽然道:“這次市裡的四大班子調整,有許多理論工作很踏實的幹部,他們很缺乏基層工作經驗,你要讓市委辦考慮一下。”
不說讓組織部考慮一下的意思何寧出。
鞏建業已經被排除在信任名單之外。
林西嶽這下就有了思路,但他看了一眼袁凱。
袁凱慌忙搖頭。
我啥地位啊敢推薦人?
楚建國一考慮,就讓袁凱考慮一個人推薦到北江縣。
這也算是對袁凱這些天一直都轉變的不錯的一點獎勵。
袁凱果然很激動。
有了這個態度,他至少不用擔心被打成海州幫的成員了。
但他很謹慎地提到了楚建國身邊的人,比如秘書小吳。
小吳可不是事業編,他是楚建國從京城帶來的轉業的軍人。
他跟著楚建國十多年,現在已經是正兒八經的一級主任科員了。
“你是想讓我沒司機啊,小林子開車不太穩當,小吳還是要留在市委的。”楚建國說,“不過小吳年齡也不小,是該考慮讓他過幾天穩定日子了。”
這是林西嶽的任務,袁凱就沒敢伸手。
說著話車隊出了陳鎮,很快到達和陳鎮接壤的麻裡鎮。
這個鎮很邪乎。
麻裡鎮東南方是雙橋鎮,南邊是陳鎮,西邊是中原,北面也是中原,但東北方向還有兩個屬於北江縣的鎮,那兩個鎮卻和魯南幾乎融為一體。
這麼一個地方按說應該是更有魯南的氣息,可東北方向那兩個鎮是魯南味道,麻裡鎮卻是地地道道的本省特點。
只不過在民風方面,麻裡鎮更靠近中原。
“麻裡鎮最大的特點就是橫,而且窮橫窮橫那種。”趙蓀說。
楚建國先看林西嶽。
林西嶽贊同。
“麻裡鎮從建國到現在,歷史上出的大學生還不到一百個,哪怕是民辦本科的畢業生都算上。”林西嶽對此很無語,“這個地方的人,似乎對學習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全北江縣的基礎入學率,全靠麻裡鎮拖後腿。”
哦?
這就讓人奇怪了。
都什麼年代了怎麼還有不支援孩子讀書的地方?
楚建國帶著懷疑,從車上仔細打量看起來根本不窮的外景。
麻裡鎮的外景相當好。
可以說,這裡山清水秀連線三個省,自然地理風光和風土人情都很有開發的潛力。
北江縣也沒丟棄這個地方,從道路交通到基礎設施全部都給麻裡鎮配備了。
進麻裡鎮的道路,甚至比陳鎮的道路還要好。
可麻裡鎮長住的人口不到十二萬,卻只有一所中學,三所小學,幼兒園到現在還沒見幾家。
車進了鎮子裡,楚建國完全不敢相信這是林西嶽嘴裡的窮鎮子了。
鎮政府修的很闊氣,長達幾公里的主街道兩側,無論商店還是飯館,乃至修車洗車住宿的修車廠和酒店,那可都不比偏遠省份的縣城差。
這怎麼能是窮鎮子呢?
“表面看起來不差,可大部分商店都是空的,裡面根本就沒有貨!”林西嶽道,“楚書記你看那個修車廠。”
怎麼?
楚建國很奇怪,少說幾十個人看起來都在忙活。
這不差啊!
“修車廠大部分人不是工人,是保鏢!”林西嶽說。
……
“當地任何外來人員的矛盾這麼深?原因是什麼?縣委縣政府有沒有考慮過解決辦法?”楚建國很生氣的質問。
趙蓀長嘆一聲。
為了這個鎮子,縣委縣政府都快愁死了。
“三省交界的地方本來情況就比較複雜,再加上這個地方的人不重視教育,後來高速公路和國道省道在這裡交匯形成一個重要的人員貨物集散地,幾年前這裡可是全縣發展速度最快的地方!”趙蓀描述,“可後來,沒文化不懂法還被網路資訊化裡面的負面資訊影響的民眾熱衷賺快錢,年輕人口的大量外流,交通帶來的負面因素一下子就沖毀了這裡薄弱的經濟意識和法律觀念基礎。”
他就舉了一個例子:“麻裡鎮的人誰要是沒有上過賭桌過年都沒有上桌的資格。”
楚建國這下完全明白了。
原來是這麼一個因素。
可這些基礎設施?
“縣裡每年都要給麻裡鎮撥款,”趙蓀豁出去了,直言不諱地道,“有人說雙橋鎮吃扶貧款吃肥了,這話不公平。”
李維山這時候才敢插嘴,他很委屈地表示:“許多人說我給雙橋鎮落實了多少不該有的扶貧款,這話我沒法辯解。雙橋鎮前些年沒基礎,發展的時候,的確是依靠扶貧每款,全鎮一分錢一分錢積攢出發展基礎的。可後來的雙橋鎮憑的是幹苦力活,做代工,一點一滴積攢出發展實力來的。”
但他不能不承認,雙橋鎮發展起來的時候對周邊鄉鎮的虹吸效應很巨大。
原本麻裡鎮拉來的一個汽車零件的加工廠,因為雙橋鎮條件更好,雖然交通不如麻裡鎮這麼好,可那邊的人員素質和基礎建設,尤其是人的綜合素質要遠遠高於麻裡鎮,所以人家搬到雙橋鎮了。
反觀麻裡鎮,從鎮政府到民眾從來不考慮自己有什麼問題。
他們就是鬧,去縣裡找縣政府鬧。
一鬧縣裡就得給錢。
“雙橋鎮現在的確還存在吃扶貧款的有錢人,但數量不多,不超過兩位數。麻裡鎮全部!”李維山哀嘆道。
劉孜慶補刀:“那不一定,麻裡鎮吃扶貧款的人的確多,可雙橋鎮絕不至於兩位數的非法吃扶貧款的人口。”
“我說的是戶不是人口。”李維山淡淡道。
楚建國不聽他們的辯論,從車窗裡往鎮子上看。
嶄新的學校,裡面似乎空蕩蕩的,偶爾能看到有窗子上出現幾個小腦瓜,那是還在上學的孩子。
旁邊的鎮中心小學還好一丁點。
最起碼學校裡讀書聲聲音還不小。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對教育的不重視居然能嚴重到如此地步?
楚建國考慮在鎮子裡開個會。
市裡縣裡一起向鎮子裡施壓,應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吧?
林西嶽不贊同這種現場就要結果的做法。
他認為這會適得其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